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发展共返回2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孟津縣沿革(四)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7卷 第2期  作者:杜新吾 出版时间:1975-02-28
    关键字: 孟津县 图片资料 发展变迁

  • 文章讀朱際鎰「史學、史家與時代」心得記略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2卷 第2期  作者:曹尚斌 出版时间:2010-04-01
    关键字: 历史发展 史学研究 社会发展 史学家 专业素养

    于不存在。这虽是主观的看法,却是客观的事实。过去史家把历史限于文字记载,今则任何遗留下来的资料,皆可成为重要史材,并藉以充实历史之内容。由于考古学之成立,所有人类的遗物遗迹,不但扩大了历史研究之领域,同时也把人类活动之年限,不断向远古时代推移。即如:地质、生物、心理、天文等等学门的建立,吾人欲追溯其源始到成立之经过,顺其发展趋势,而有地质学史、生物学史、心理学史、天文学史等专门史学之勃兴。章学诚说:「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义,始乎笔削,笔削之义,不仅了具始末

  • 文章名都鼎城話安陽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2卷 第2期  作者:王革勛 出版时间:2010-04-01
    关键字: 安阳市 殷商时代 历史发展 行政规划

    郭老詩讚:「洹水安陽名不虛,三千年前是帝都」。舉世聞名的安陽,歷史悠久,文化豐厚,是殷商王朝中晩期的都城,乃全國八大古都之一。殷墟是司母戊大鼎的故鄉,是華夏文字的搖籃,名列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安陽之名始於戰國,見於《史記》,因趙將廉頗攻魏安陽而得名。戰國當時的安陽城,史稱安陽故城,位於今安陽巿東南四十三里(實際五十餘里),楚旺西南三十里,地處古黃河、漢淇水之北,山南水北日陽,明代教育家崔銑解讀,因於「淇北」,故稱安陽。安陽邑先屬魏國,後入趙國改名寧新中邑,...

  • 文章唐三彩——中華瑰寶歷久彌新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6卷 第12期  作者:醒亞 出版时间:1984-12-30
    关键字: 唐三彩特色 鉴别方法 历史发展

    歷史博物館的陳列櫃中,一百四十多件偉壯艶麗的唐三彩,謙卑沈默地屹立著,欣賞的人不多;然而要是在世界性國際拍賣會上,一件唐三彩却是價値連城,成爲炙熱的搶手貨!民前七年興築從開封到洛陽的汴洛鐵路時,闢經漢唐以來位於洛陽城北邙山的歷代墓葬區域。從破壞的唐墓中,出土了爲數可觀的各類珍寶,唐三彩陶器便首次出土了。唐三彩是一種含鉛量高達百分之七十的鉛釉陶器,顏色從單色彩到二彩釉,再演進到多彩釉。狹義地說,三彩是指黃、綠、藍三種基本顏色。然而事實上,多數的唐三彩只有綠...

  • 文章邺下寺院与少林武术的产生和发展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0卷 第4期  作者:馬愛民 出版时间:2008-10-01
    关键字: 嵩山少林寺 少林武术 发展历史

    」后孝文帝定都洛阳,这时跋陀也随之来到洛阳禅修,于公元四九五年在嵩山五乳峰下建造少林寺。从此跋陀主持了少林寺,自然成为少林寺的初祖。跋陀「性爱幽栖,林谷是托。」[1]在史料文献中跋陀没有会武功的记载,但他「博通经法」,精于禅修。据考,少林寺建寺后最早以武僧闻名始于二祖稠禅师,据张鷟《朝野佥载》载:稠禅师「邺人」,幼为沙弥。稠禅师刚出家时,常受到师兄弟的戏弄,后来发奋练武以自强,「这些会武术的僧人,每休暇,常角力,腾越为戏,应该说,他们是少林武术的创始人」[2

  • 文章鄢陵簡介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14期  作者:縣政府 出版时间:1999-01-01
    关键字: 鄢陵县 简介 气候 交通 工业发展

    鄢陵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无霜期长,土质疏松,适宜于农业的发展。是全国商品粮和优质棉生产基地之一。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烟叶等。棉花种植历史悠久,棉田面积常年保持在四十五万亩左右,棉花产量高,品质好,畅销国内外市场。鄢陵名贵花卉繁多,品种达七五〇余种,古有「花都」、「花县」之美誉,久负「鄢陵腊梅冠天下」的盛名。鄢陵交通便利,许郸地方铁路、国道三一一公路横穿东西,省道一六二六公路纵贯南北,公路成网,四通八达。通信事业发展

  • 文章風雨滄桑鬧春耕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0卷 第1期  作者:十里荷 出版时间:1998-01-01
    关键字: 闹春耕 农事习俗 农业发展

    备播,科学种田,你追我赶,热火朝天,“满园春色关不住”,“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田野上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做着「农业奠基」「科教兴农」、脱贫致富的大文章。这恐怕才是最鲜艳、最有意义的新时代的“闹春耕图”吧。

  • 文章著眼人文景觀,捷取建設碩果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5卷 第4期  作者:李畊 出版时间:1993-10-01
    关键字: 建设 人文 家乡 观光 特区 经济发展

    究的漠然态度,幷相率人云亦云地附和「炎帝子孙」之说,才是根本肇因。似此至古以来最早最大、最高的「中华始祖」错案、冤案,与严重影响人文风貌与地方收益的失策,失察大案咎由河南人的麻木、无知、畏缩而起,河南同鄕岂甘长期忍此奇耻大辱,而无任何作为?三、发展所长,雪耻图强人类生活日渐丰富,社会发展亦趋向多元。各种效应,正由诸多因素的复合作用下相互影响而形成。因之经济效益,已不必仅由经济手段而获致。前此依赖工农实业生产的致富之道,今日已非唯一途径;相对于此「实业

  • 文章河南省新興工業重鎮平頂山市現況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6卷 第2期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1994-04-01
    关键字: 平顶山 工业 经济发展 能源 地理

    ——同鄉陶士君先生返里,自平頂山市攜回有關資料,特爲刊出,俾資鄉親觀覽。——編者。

  • 文章方志學與史學之硏究(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0卷 第5期  作者:傅榮珂 出版时间:1988-05-30
    关键字: 方志学 史学研究 学术发展 傅荣珂

    其修志之议:实斋曰:「史志之书有裨风教者,原因传述忠孝节义,凛凛烈烈,有声有色,使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2]又与戴东原论修志云:「修志非示观美,将求其实用也。」[3]其方志立三书议亦云:「方州虽小,其所奉承而施布者,吏、户、礼、兵、刑、工,无所不备。是则所谓具体而微矣!国史于是取材,方将如春秋之藉资百国宝书也,又何可忽欤?」[4]方志既贵实用,以垂一方之典则,又兼国史之采摭,则其重要可知矣!实斋方志学说,至要之发明,厥为体例之建立。尝论志体之纲要

共25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