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孔子文化共返回2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金元之际元好问对于保全中原传统文化的贡献(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3卷 第7期  作者:姚從吾 出版时间:1981-07-30
    关键字: 元好问 中原传统文化 以汉治汉 生平家世 封龙山 孔子文化

    元好问正与这上边的辩论有直接的关系。因为这次张德辉的应召元好问是知道的。如何治理紊乱的汉地,又是他们在封龙山经常讨论的课题。张德辉事略与元史(一六三)张德辉传中,又谈到张德辉与元好问劝说忽必烈尊信孔子的经过情形,这是边疆可汗入主中原后,接受汉地文化的先决问题,异常重要。这一类的材料也极为难得,也继续陈述如下,以期能说明忽必烈何以倾心汉地传统文化的原因。⑴戊申(一二四八)春,德辉释奠,致胙于王(张氏正旅居和林,为王府座上客。),王曰:「孔子庙食之礼何居?」对曰

  • 文章中华文化何以将会受世人之崇敬(接「鄢陵杂志」第十四期首篇)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15期  作者:陳立夫 出版时间:2000-01-01
    关键字: 中华文化 《大学》 孔子 论语

    后人,故又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以其集中国文化之大成也。孔子说:「博学之,审问之,愼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孔子教人求学,虽博仍或有所不知,故必须好问,问而能得,尤贵能愼思、明辨,最后能笃行之,否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免遗忘,孔子复教人「学而时习之

  • 文章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3卷 第2期  作者:鍾競生 出版时间:1991-04-01
    关键字: 文化 传统文化 孔子 论语 现代生活

    的地方,就有生活,有生活则有文化的记录。但是人类生活有荣枯、智愚的不同,而所结的文化果实,亦悬殊很大。我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雄踞东亚,人口众多,土地广大,生活的时间固长,活动的空间亦相当大。历代圣哲也极多,所遗留的文化产业,大体上都极宝贵,且适合现时代的需要。孔子是至圣先师,他做的是承先启后的道统文化工作,他集中国文化之大成,其增删著述的功绩,确是前无古人可比之圣哲。经过二千五百多年的时代考验,当此二十世纪末期,人类文明虽进入颠峰之际,但是孔子的思想,在世

  • 文章炎黄文化与中国道统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7卷 第2期  作者:葛建業 出版时间:2015-04-01
    关键字: 炎黄文化 河洛文化 道统 孔子 中道

    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二、孔子是中国道统之集大成者:(一)孔子的身世与历史背景:孔子是黄帝苗裔宋公之后,其父叔梁纥曾为陬邑大夫,以「勇」、「力」闻名于诸侯。其母颜征在茹苦含辛,教子有方,再加上鲁都文化昌明,孔子又肯虚心好学,便造就了这一代哲人。孔子在鲁国度过一生中的大半时光;在世时,尽管他的许多政治主张鲜为人理解与采用,但死后,却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治国理民的经典。汉唐以降,孔子的地位日益增高,历代王朝均标榜尊孔,先后奉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 文章赴美祭孔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6卷 第11期  作者:史梅岑 出版时间:1984-11-30
    关键字: 孔子 美国祭孔大典 中华文化

    一、前言至圣先师孔子,终生持着「学不厌,敎不倦」的精神,使他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圣人和万世师表。他主张有敎无类,但力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及朋友有信的人伦常规。并以「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为其最高理想。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不仅在中国为二千五百年来中华文化的基石。在世界上,亦发生宏远的影响。他深深的影响邻近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他启发了十八世纪欧洲法国的启蒙思想,也孕育了现代的民主思潮。在此世局动乱人欲横流之际,孔子文化精神,实乃救世良方,亦举世最伟大的敎

  • 文章孔子与罗山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卷 第6期  作者:方洪疇 出版时间:1970-06-01
    关键字: 孔子 罗山县 文化区 地缘关系

    和读书人为了对大成至圣文宣王致最崇高之敬意,便建筑在南七县无与比伦的黉学(即俗称孔子庙);以后逐渐增建有关机构,使得罗山县城东门内成为固定文化区。它的形式是南北长而东西窄,总面积有台北的南海学园六倍之大;三百年前的人有如此眼光和魄力实不可多见;无他,祇是发扬中国固有文化与崇敬古圣先贤之心理有以致之。文化区内包括那些机构呢?玆以指北针为基准,分六大部份说明如下:⒈东南隅是黉学,庙址较台北孔子庙大三倍,构图如定制;惟明伦堂在正殿之后,堂内东西两壁立有一丈见方大石四块

  • 文章中庸与中华文化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5卷 第3期  作者:張天生 出版时间:2003-07-01
    关键字: 中庸思想 中庸之德 孔子 董仲舒 中华文化

    自汉代立学,奉孔子为至圣先师;唐、宋以降,暨乎明、清,先后有大成至圣先师之尊称,其间盖二千五百余年矣。孔子之学术思想,原为集中华学术之大成,而为民族文化之中心。朝代历经更迭,而尊孔之教不易,盖真理必常存也。宋、清各代,以颜回、曾子、子思、孟子,配享孔庙,分别尊称之曰:复圣、宗圣、述圣、与亚圣。子思,为孔子之孙,受教于曾子,为「中庸」一书之作者。程子,颐,称之为孔们传授心法。且云:「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

  • 文章孔孟之教育思想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6期  作者:陈立夫  出版时间:1991-01-01
    关键字: 中庸之道 孔子 儒家文化 易经

    有教无类所谓「有教无类」,就是人人有平等受教育之权利。所以二千五百余年前的孔子,他的门徒竟有三千人之多。这一风气之开,不但平民都有受教育之机会,而且受过教育者,都有教人之义务。所以孟子说「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孔子亦以「学不厌,教不倦」自许,并以勉励他人。此一认识,使中华文化绵延不断,万古常新。后来孔子被尊称为「万世师表」者,盖有来也。五、以六艺为教六艺者,礼、乐、射、御、书、数是也。礼与乐,德育(兼羣

  • 文章儒家思想是導向人類的明燈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0卷 第4期  作者:鍾競生 出版时间:1988-04-30
    关键字: 孔子 儒家思想 理性 儒学 文化教育

    壹、前言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不仅是我中华文化的主流,并且是世界人类导向正途的重要依据。今日的社会,虽然进入民主、科技的大时代,但是仔细硏究儒家思想,它不但合乎时代的需要,而且负有推动时代的神圣使命。孔子是儒家的中心人物,他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那时的知识份子思想分歧,人民无所适从,社会秩序混乱。可是孔子的思想,确实成为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由于当时为政者私心自用,未能完全接受孔子的忠言,治理国家社会,但是他的思想,已成为往昔两千多年文化发展的里程,也是导向

  • 文章國際孔學會議總結(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0卷 第9期  作者:陳立夫 出版时间:1988-09-30
    关键字: 中华文化 孔子 国际孔学会议

    大学里开经学的课至少,有的大学甚至一门经学课都不开,站在立国植根的立场,这是一件很令人担忧的事。孔子是第一个整理六经的人,也是第一个传授、阐扬六经的人。讲孔学绝对离不开经学,离开了经学,还有什么孔学可言?上自伏羲氏,中经神农氏、黄帝轩辕氏,下至唐尧、虞舜、夏、商、周,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集大成于孔子孔子一生的思想与作为,又都寄寓于六经。后由孔子的弟子们及后学散布其学于全民族。到了汉代,就定于一尊,而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在西汉时就设立了五经十四博士

共21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