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库收录台湾地区期刊,为给研究者提供原始资料,本库保存期刊原貌、未删改,不代表本库认同作者的观点和用语,请鉴别!
同鄕同學吳炎章,剛到台灣來時,曾告訴我一件事情。他說他從大陸撤來台灣時,路經福州稍停,有天晩上,他在街上閒逛,經過一家店鋪門口,聽見店主人罵他的小孩子,大聲么喝著說:「媽那×,你看那娃子廢氣來」。語氣和音調跟我們豫西老家一模一樣。在離家數千里外,聽到鄕音,眞是格外親切,遂進入店內談敘,相問之下不但同縣而且同一個村鎭,即伊川縣白楊鎭是也。(白楊鎭,地方人稱白楊樹街,現又劃歸宜陽縣)相認之後,那位同鄕自稱姓蔡,白楊蔡家老墳在福州,他們那一支,千里做官,在白楊...
安徽有些地方,也有同样口音的俚语,请史延祚先生和诸位鄕贤指敎!一、说话:说,读「ㄈㄜ」音。二、读书:书,读「ㄈ〤」(夫)音。三、喝水:水,读「ㄈ」音。四、叔叔:读「、ㄈ」(福富)音。五、啥荒:什么?六、给兜:给,读「巜乀」,即小包裹也。七嗳福:打嗝,如打嗳福。八、喀拉:土块,有大、小之分。九、扳了:扳,读「」音,表示东西不要了。十、羊肚手巾:毛巾。十一、狄囊,也有叫骷囊的:即头也。十二、甜给档:甜的甘蔗杆,北方玉蜀黍快成熟前,有极少的黍杆不结玉米,其杆却可
为什么我的命题叫鄕音?我读唐诗三百首中七言绝句有贺知章回鄕偶书的诗,,其中有一句:「鄕音无改鬓毛衰」,什么叫鄕音,简单的解释,就是家鄕话,还有乐府中崔颢的长干行,「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鄕」,说话口音相同,乐于交谈,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中华民国历史上有一段这样的故事,所谓常讲家鄕话成功的一位伟人,铁军张发奎将军,是广东人,他带的部队,都是广东同鄕,当开全军同乐会时,他到士兵面前,同样喝酒猜拳,并说家鄕话,「丢那妈」干一杯,表示亲切
上,并不是极受欢迎的教师,这在「校长与我」一文里曾提到过:是在民国五十四年高中三年级的学生,有人给我「白眼」看,我也曾一再向江学珠校长恳辞,想改教较低年级的课,然而均未能如愿。既已走进学校,虽被「轻视」,我依然是热诚不减。说我的河南乡音重,居然也有本籍学生欣赏;以第一志愿考进台大,而当时尙在中国文学系肄业的吴生琼瑶,在听过屈万里教授「于无字句处读书」的专题演讲以后,给我的信上说:「听着听着,我眞想叫出来:他的口音口吻亲切,眞挚,简直像煞老师—您了。听他的演讲,仿佛
我的父亲刘寅春,母亲马菊英两位老大人,皆是彰德府安阳县西曲沟人氏。家父于民国二十六年离开老家,外出闯荡,一直未再回去探望家人。至民国三十五年局势动荡不安,母亲才带着两位姐姐千里寻夫去,感谢老天爷的厚爱,母亲未受太多磨难,在郑州待了几个月才与父亲团聚。之后一家人东奔西迁的,直到民国三十八年全家随政府迁到台湾,生活才算安定下来。来到台湾不知不觉已数十寒暑,然而两位老人家的家鄕口音,却没啥大改变。因此与人交谈时,常会留下一些糗事。兹略述一、二以博君一笑:㈠我们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大陆赴台之各省市同乡会文献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您当前的IP是: Processed in 0.084 second(s)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8208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批字第版0079号 京ICP备06036494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