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御”共返回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淸高宗遊安陽時御制詩文

    来源期刊:《安陽文獻》 第1期  作者:(原載安陽縣志卷首) 出版时间:1985-01-01
    关键字: 安阳 乾隆 制文 御制诗 韩琦

    淸乾隆皇帝风流倜傥,才华洋溢,游踪所至,触景生情,随意走笔,立即成为诗文,文情并茂,多属佳构。乾隆十五年(一七五〇年)九月高宗游安阳,成制文三篇,诗五首,兹摘录如次:(原文载嘉庆二十四年安阳县知事贵泰纂安阳县志卷一)一、韩琦论 乾隆十五年九月夫为人臣者,当国家淸夷之际,进言纳谏,理国致治,固一代名臣也。然値主幼时难之日,而能不动声色,措天下于泰山之安者,则又所谓国之柱石栋梁,非具经济之才,学问智勇逈出流辈者,不能。韩魏公两定大计,辅相英宗,调护两宫

  • 文章甲骨文「」字构意新探

    来源期刊:《安陽文獻》 第28期  作者:劉力國 出版时间:2012-01-01
    关键字: 甲骨文 祭祀 构意 假借

    中用为祭名的「」(方便起见,下文写作「」),乃是《说文》中的「」字,许愼解释为「祀也」,非专名。其实在商代或为专祭之名。如进食营养之祭[1];迎尸之祭,为祭之专名[2];攘除灾祸之祭[3]等。赵诚认为商代的祭大体有四种情况,即一般意义上的祈求福佑;因商王有病进行祭,以求痊愈;为了某人祈求福佑而进行祭;因为年成的原因而进行祭,以祈福佑保护免去灾害。[4]由此,可以简单地将「」的意义归纳为祈求福佑和攘除灾祸。殷商至西周的金文中也常见「」祭,如《我方鼎

共2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