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龙门共返回1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中国伟大艺术宝库龙门石窟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卷 第9期  出版时间:1971-09-01
    关键字: 龙门石窟 佛像 宾阳三洞 龙门石雕

    国语史地周刊很多人都听说过「鲤鱼跳龙门」的故事。鲤鱼是黄河里的名产,别处虽然也有鲤鱼,可总不及「黄河鲤」的肥嫩。相传黄河里的鲤鱼,大家都争先恐后的想跳过「龙门」;只要一跳过龙门,小小的鱼就可以变成腾云驾雾的龙了。不过我们要知道,「鲤鱼跳龙门」的龙门,是山西省河津县的黄河峡口,那儿两岸都是峭壁悬崖,把黄河夹在里面,挤得透不过气来;一出龙门,山开河阔,水势汹涌,就如万马奔腾一般;因此有「禹凿龙门」的传说。我们现在所讲的「龙门石窟」,是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寳库之一

  • 文章我國六大古都之一——洛陽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卷 第4期  作者:楊一峯  出版时间:1969-06-01
    关键字: 洛阳市 古都 安乐窝 关林 龙门

    伪各半,伪品做得逼眞,外行人是不易分辨的。笔者当时对古董并无兴趣,只是对道旁刻着「老子故里」和「孔子入周问礼处」字样的两块石碑,还多少不免发生一些思古之幽情。而默默想着两千五百年前两位学术大师雍容揖让往反问难的神情。「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笔者奉命至洛阳视察党务,曾便道至近郊安乐窝、关林及龙门等处游览。原来这三个地点,统位在城南一条线上,有马路直达,往返甚为方便。分述当时情形如下:一、安乐窝在天津桥南,天津桥为洛河有名之桥,有新旧两座:旧桥祇賸一孔,屹立洛河

  • 文章洛阳城南的龙门千佛洞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0卷 第7期  作者:郭有文 出版时间:1988-07-30
    关键字: 龙门千佛洞 河南名胜 洛阳游历

    龙门千佛洞在洛阳城南的洛河之南,约十里路程的龙门鎭附近的龙门山上,所以称之为「龙门千佛洞」。龙门山有个一尺多宽的裂缝,从裂缝中进去,盘旋而上可达山顶,裂缝中刻着「龙门」两个大字,传说古时曾有龙自缝中飞出,故称「龙门」。从这条裂缝进去,越走越宽,里面是个葫芦形的山谷,一直到谷的南端尽头,三面的峭壁上,自麓及巓,尽是石洞,每洞都有或多或少的石刻佛像,也都是个可以独立的石刻艺术陈列馆。由于其雕工之细致,历史之悠久,其姿态神气各有不同,所以其价値实在不可估计

  • 文章(中原文物)洛陽勝蹟遊記㈡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78期  作者:郭隆朝 出版时间:1993-04-03
    关键字: 洛阳 龙门石窟 胜迹 奉先寺 探亲

    三、龙门石窟洛阳名胜,首推龙门石窟。以此窟位于城南十二公里处之龙门山口,故得名焉。当地两山对峙、伊水北流其间,风光秀丽,古称「伊阙」或「阙塞」。所有佛龛则均密布于长达一公里之两岸崖壁上,其状望之犹如蜂巢。余生于龙门南之彭婆鎭,虽幼时经常在其地游玩,但因年幼无知而不知其详焉。吾今因由台归乡探亲之便,特于十月八日由家偕同胞弟隆华、隆汉及舍姪玉霞、长子同庆等重游其地,观之志之,获益匪浅。此窟凿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四九四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 文章(名勝古蹟)隨夫洛陽探親記

    来源期刊:《洛陽文獻》 第1期  作者:戚宋青梅  出版时间:1994-01-01
    关键字: 中岳庙 白马寺 伊阙龙门 洛阳牡丹 宜阳

    空荡荡的亭榭殿阁,几个没精打彩的出家人,似乎很难从他们的身上,找出一些昔日少林的雄风及光彩。往后的几天,我们游览了洛阳城东的白马寺,那是佛敎传入中国的第一座寺院,为了纪念白马驮经的劳绩,因而命名为白马寺,白马不只是驮回了佛经,还驮回了葡萄及石榴的种子,经过悉心培植,葡萄颗粒硕大如枣,汁多味甘,沁人心脾;石榴花开则洁白如雪,结实特大,晶莹如玉,中原一带有「白马石榴,一实値牛」的俗谚,可知其价値是如何的不凡了。伊阙龙门在洛阳城南二十五里,两山夹峙,伊水中

  • 文章洛陽探親兼看花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0卷 第4期  作者:戚宜君 出版时间:2008-10-01
    关键字: 探亲 洛阳牡丹 龙门石窟 家乡风貌

    形成一幅幅多彩多姿的温馨画面,完全抛开了竞争,倾轧、争夺甚至战争的思维,天下为公,世界和平,大约就是这个样子。年前曾往日本旅游,眼见人家均无铁门铁窗的装置,可见其治安良好,令人不胜羨慕。此番在洛阳亦见此景象,家家户户可与日本比美,同样令人羨慕。然而日本的大街小巷无不清洁整齐,一尘不染,洛阳则相去甚远也。「龙门石窟」是世界性的人类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十分热衷的观光景点。记得幼时曾经多次经过斯地,一片荒烟蔓草,但见牧牛儿童以卵石投掷如来佛像为戏,如今则加以修缮

  • 文章洛阳龙门山奇境及矿产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0卷 第11期  作者:王希融 出版时间:1978-11-25
    关键字: 洛阳龙门 地方历史 山川文物

    沿革龙门山,亦称伊阙山,位于洛阳城南约三十余里之遥,四通八达,交通便利,据洛阳公路之要冲,洛松、洛临、洛南公路之孔道。东西两山,高耸云际,双峰对峙,伊水中流,山壁石佛,精彩奇特,成千上万,曲指难数,山色靑翠,气势磅礴,诚人间之天堂,天下之奇境,亦兵家必争之要地也。一、香山寺香山寺,位于东山山腰中间,建筑有寺院数间,亭阁数座,亭中建立高约一丈五尺余之石碑一座,周围楹柱,对联及悬挂扁额,均乃淸朝乾隆皇帝亲笔书写,观之,龙飞凤舞,苍劲活现,亭左有白居易坆墓一座

  • 文章最古名都是洛陽(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5卷 第3期  作者:呂佛庭 出版时间:1983-03-30
    关键字: 洛阳 古都 汉熹平石经 龙门石窟 白马寺 牡丹

    不但是经学家,并且还是传授书法的第一人。②龙门石窟,后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迁都洛阳,继开凿云冈石窟之后,又凿龙门石窟。距今一千四百多年,与巩县石窟,都是后魏以国家的力量,开凿的佛敎宝库。魏孝文帝虽是胡人,但他建设文化之伟大的魄力与对于佛敎文化之贡献,却使人不能不敬佩。魏孝文帝原姓拓跋氏,迁都洛阳后,认同为黄帝之后裔,改姓元氏。他好读书,手不释卷。又善属文,诏策都出于他自己手笔。他虽笃信佛敎,同时又尊崇孔孟。太和十九年,文帝亲往山东曲阜祭孔,并封孔子后裔为崇圣侯

  • 文章洛陽勝蹟遊記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6卷 第1期  作者:郭隆朝 出版时间:1994-01-01
    关键字: 洛阳 名胜古迹 文物 少林寺 游记 龙门石窟 白马寺

    古都洛阳以众多之名胜古蹟而名闻中外,其重要者计有龙门石窟、白马寺、关林、白园、光武帝陵、二程墓、范文正公墓及少林寺等。此等胜蹟,或宝塔高耸,殿阁峥嵘;或庙筑山巓,铁瓦碧顶;或香火旺盛,紫烟缭绕。吾人观之,不仅能兴思古之幽情,且能藉以领略九朝(计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有诗咏之曰:「周公营洛平王迁,东汉光武曹魏沿,西晋司马拓拔魏,隋朝炀帝唐昭宣,朱温称梁与后唐,九朝都会不虚传。)古都当年之雄姿倩影。余之故鄕虽为洛阳,但以早年

  • 文章(序言)為續籌編洛陽文獻獻言

    来源期刊:《洛陽文獻》 第1期  作者:莊良田  出版时间:1994-01-01
    关键字: 洛阳文献 古人史乘 名胜古迹 洛阳市 龙门石窟

    等县,几于恢复「古雒阳」所辖领域,交通建设均较昔时发达,现划为轻工业区,各省籍人士均聚集于此工作。因之南、北、东、西文化自然交融,但均处于紧张工作环境之下,各自为了生活均「谨言」「愼行」,「相安」「守分」工作。余虽未返乡探亲(无亲可探),但由探亲返来乡人转述,均如上述。龙门石窟奉先寺正中大佛日久面脥子左耳已遭腐蚀、风化,今虽加修补,但仍未能恢复旧观,诚属一大憾事。兵燹、自然灾害,年久毁损,如能有钜资为之继续加以维护,诚属大事。筹编文献,为一任劳任怨工作,余

共12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