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地理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兵家重地話洛陽(續)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9卷 第5期  作者:馬世和 出版时间:1977-05-25
    关键字: 洛阳 地理 风景 名胜

    九 迎恩寺迎恩寺,在洛陽東關雙龍巷的東面,卽一般人所稱之東大寺也;距賈公祠甚近,創建於五代後唐,爲洛陽城區殘仔古刹之一,規模相當宏偉;門前有放生池,大約里許,內養水族多種,均爲善男信女舍放,遊客到此遊觀,多投以食物飼之,龜鱉金鱗,碩大肥壯,群戯水面,毫不怕人,悠哉悠哉,濠梁之樂,人物同感。寺門南向,爲牌樓式,建有石坊兩座,均以花崗石爲基,藍琉璃瓦爲蓋,飛檐畫樑,十分雄偉,尤其中間大雄寳殿,天王殿,兩邊鐘樓鼓樓,高約十丈,氣勢雄傑,巍峩莊嚴,構造精緻,有如...

  • 文章周公营都洛阳之地理形势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2卷 第1期  作者:郭子彬 出版时间:1980-01-25
    关键字: 洛阳 战略地位 地理条件

    周公營都洛陽,乃欲措國家如泰山之安,盤石之固,爲不爭之事實。只是文人持論,與軍政人員觀點大不相同。至於其間是非,非本文著論範圍,悉置不言,僅擧歷代名賢持論內容數則,爲本文作地步。太祖高皇帝五年五月,置酒洛陽南宮,群臣宴會,議及定都事宜,群臣競言「洛陽東有成皐,西有繩池,背河向洛,其固足恃,獨齊人婁敬,不以爲然,張良是其議,遂定都長安。宋李去(格)非書洛陽名園記後曰:「洛陽處天之中,挾肴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趙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去非之志在名...

  • 文章洛陽故鄕潘寨鎭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8卷 第4期  作者:史梅岑 出版时间:1986-04-30
    关键字: 地理位置 风景名胜 洛阳牡丹 思乡

    洛陽故鄕的潘寨鎭,位于洛城東南十五華里之夾河中心。爲該地區一大市鎭。住戶五百餘家,人口約三千人。爲洛陽東南路直通偃師縣必經之孔道。所謂夾河者,因該鎭位于伊洛兩河之間、北臨河面寬廣的洛河。鎭南八里左右,即爲由龍門東下之伊河。由該鎭沿大路東行,計廿五華里,爲毗鄰偃師縣之翟鎭。再東臨偃鞏交界處,係伊洛兩河交會之處,俗稱兩河尾。兩河會流,再東經鞏縣注入黃河。洛陽全境自民國以後,分設九區管理行政事務。區名以易經中的八卦,即乾、坎、良、震、巽、離、坤、兌等八個字命名...

  • 文章中華民國行都——洛陽地文人文概述(四)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1期  作者:郭子彬 出版时间:1976-01-25
    关键字: 民国行都 洛阳 地理人文 历史沿革

    人文包括禮樂制度,文物彜器、聖哲垂統、豪俊功勳、百姓齊民,以及社會上各階層各行業人士在內。國家構成的基石是齊民,如同一架機器的螺絲釘,一釘照顧不周,能使全盤機械解體,也就是土崩瓦解。猶如洪水橫流,冲破天柱一般,傳云:「蠭豸有毒」,諒不我欺。縱觀歷代史乘,祇不過皇族家譜,百僚列傳,賢聖世系,國民生活情形及狀態,幾無法見得到。若從稗官野史,通俗演義去窺探究竟,多側重猥褻描述,俠義表達,與實際不甚切合。倘律以忠孝節義,國民趨向,社會敎育,學說集成的旨歸,與行政...

  • 文章洛陽縣簡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4卷 第6期  作者:莊良田 出版时间:1982-06-30
    关键字: 洛阳 历史资料 文物古迹 风景名胜 地理 人口 物产

    改分司为河洛道。长官称道尹,十六年改河洛道为行政区。陜、汝两州重归原建制。各设行政长。廿一年十月,豫、鄂、皖三省,试办专员兼保安司令制,洛阳为河南第十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所在地,专员大多兼任县长。洛阳在中国为一与废存亡沿革成败最多的地方,历经东周、东汉、魏、晋、元魏、隋、唐及五代时期之后梁,后唐、后晋十个朝代建都于斯。民国廿一年抗日战起,国民政府迁都洛阳,定为行都。幷在洛召开国难会议,可见洛阳在吾国所处地理上之重要了。㈡洛阳之地理形势山脉钟灵毓秀 洛阳北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