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历史沿革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松江縣沿革槪要

    来源期刊:《松江鄉訊》 第6期  作者:黃恭石 出版时间:1970-01-01
    关键字: 松江县 历史沿革 概要

    禹貢揚州之域有華亭,爲吳地,漢以來,沿革不常,至唐天寶間,割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置華亭縣,華亭之爲縣自此始。考其地當淸時之松江府全境。元時又割縣之東北境置上海縣,明又割西北境置靑浦縣,至淸順治間又析置婁縣,雍正間又析置奉賢縣。華亭縣志,成於乾隆五十六年,惟其版燬於火,其書亦少有存者。松江府志,係有明顧文僖所編,經淸初郭廷弼、魯超修正,及邑人王廷和有縣志,皆較乾隆版正確詳備。其中如鹽法、兵防、賦役等,歷代不同,旅居無文獻可徵,及人物與風景等,亦恐...

  • 文章東海縣沿革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 特刊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1979-01-01
    关键字: 东海县 历史沿革 地方建制 镇名

    海州在夏商時代,爲徐州境,周屬魯國,西北羽山一帶屬莒國,後均併於楚。秦廢封建改郡縣,立石於東海岸,置朐縣,屬薛郡,後又分屬於郯。漢爲東海郡,領朐縣、海西、曲陽,魏如之。晉易朐縣爲臨朐,省曲陽。南宋,失淮西諸地,於此僑置靑冀二州。南齊以流戶置東筦、琅瑯二州,改東海郡爲海西郡,移僑置靑州於鬱洲,並改稱爲北海郡。南梁,將僑置靑州分爲二,臨朐易稱招遠,設龍沮縣。北魏,改南北二靑州爲海州,領龍沮、朐縣、海西、洛要等縣。北齊,移海州理琅瑯郡,以琅瑯郡爲朐山郡。後周,...

  • 文章松江行政區劃變遷滄桑

    来源期刊:《松江鄉訊》 第86期  作者:莊心田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松江 行政区划变迁 历史沿革

    松江縣之稱係在民國成立之後,民國前爲華亭縣。至松江府之稱則始自元代,明、淸因之。松江府在淸代轄華亭、婁縣、上海、靑浦、金山、南滙、奉賢七個縣及一川沙廳。民國成立後,廢府廳、州制,省之下直轄縣,當時將婁縣併入華亭縣,民三年一月因與甘肅省之華亭縣名稱重複,易名松江縣,沿用迄今。民國三年六月,鑒於省區幅員廣大,地方行政措施諸多不便,需承上啓下之機構,於是有「道」之設立,「道」下設縣,成爲三級制。松江屬滬海道(此外尙有金陵道、蘇常道、淮揚道、徐海道等四個道)。民...

  • 文章沭城史話 沭陽縣之沿革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6卷 第3期  作者:耿開新  出版时间:2004-09-01
    关键字: 历史沿革 文献资料 《沭阳县志》

    沭陽爲古老之縣,有數千年之歷史,因政權更迭,其名稱亦相應變化,時分時合,時合時分,或數縣合而爲一,或一縣分爲數縣,變化頻繁。余根據多種《沭陽縣志》及相關資料記載,將其沿革情況綜述如下:沭陽,古炎帝少皞之墟也。《禹貢》謂爲徐州之域。帝嚳、唐堯、虞舜及夏商五代,均爲徐州之地。《通典》載:周將徐併入靑,爲靑州。春秋時代,屬于郯子國(少昊之後裔封于此)之地,後爲楚所有。《方輿紀要》載:秦併天下,初置三十六郡,後增至四十郡,沭陽初爲薛郡之地,後屬郯郡。《漢書·地理...

  • 文章沭陽縣之沿革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6卷 第1期  作者:耿開新  出版时间:1994-03-01
    关键字: 少皞之墟 郯郡 僮阳郡 沐阳郡 宿迁 历史沿革

    沭陽,古炎帝少皞之墟也。於《禹貢》當徐州之域。周將徐併入青,爲青州地(《通典》)。七國時,地爲楚有。秦併天下,置四十郡,初屬薛郡,後屬郯郡(《方輿紀要》)。漢興因秦制,始建厚邱縣,舉縣有陰平、建陵二邑(《漢書·地理志》)。漢景帝時,封衛綰於建陵,爲侯邑。漢宣帝時,封魯孝王子劉遂於建陵(《方輿紀要》)。漢明帝永平間,袁安由縣功曹除陰平長。晉武帝司馬炎封魯芝於陰平。東晉東海郡領縣有厚邱、陰平(《晉書·地理志》)。梁武帝蕭衍天監十八年(公元五〇二年)置僮陽郡,東...

  • 文章蕭縣的沿革風俗與物產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25期  作者:黃體潤  出版时间:1976-05-20
    关键字: 萧县 历史沿革 风俗物产

    黃帝制天下,始列爲萬國,易稱「萬國咸寗」,猶未分州也。自帝嚳創置九州,徐居其一,豐實隸之。堯使禹治水,九州攸同,豐仍徐州之域,歷虞、夏、商因之,周幷徐于靑,春秋屬宋,爲宋王偃所都。周赧王二十九年齊楚魏共伐宋,宋康王走死于溫,遂屬楚。秦滅楚,列爲郡縣,初以豐爲縣,隸楚郡,復以豐隸泗水郡,西漢東漢並隸豫州沛郡。魏武帝復以徐州治彭城,統郡國七。魏明帝景初二年,分沛國、蕭相等十縣爲汝陰郡,以沛彭城、豐、廣戚等五縣爲沛王國。晉隸如漢制。南北朝宋改屬北濟陰郡,後魏因...

  • 文章常熟徽州會館沿革考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90期  作者:仲偉行 出版时间:2012-08-01
    关键字: 徽州会馆 碑刻 重修常昭合志 梅园公所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作一个较为完整的描述:最初于前明由徽商创建新安义冢于镇江门外,在兴福寺相对的旱北门外四上图。清康熙间歙人洪瑞峰、巴恒盛、程云蛟等先后捐置义田,以葬客死无归者。其旁有庵,名“普度庵”,由清康熙初汪之蕙、汪大道等建,延僧看守。至雍正年间,在新安义冢之地建新安梅园公所,仍由僧人看守。同时,徽籍人又在翼京门外西庄捐设代葬所(栈屋),以待亲属扶榇归里。后因地方狭隘,无法住留人员,便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在西庄栈屋旁卜建徽州会馆,有“存仁堂”、“新安堂”及东西

  • 文章海清寺阿育王塔的历史沿革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35卷 第1~4期  作者:武可鉞  出版时间:2013-12-01
    关键字: 阿育王塔 风景名胜 历史沿革 文献资料

    法门寺文化史》记载:我国发现有舍利子石函最早有纪年的是「大魏太和五年」(公元四八一年)。而海清寺阿育王塔出土的石函不仅有三道断裂旧痕,而且又无纪年年号。石函内的金、银棺上虽有纪年年号,笔者认为,只是北宋而已。为了挖掘其塔的历史沿革,决不能照本宣科。故总结上述推理,「海清寺阿育王塔」最早雏形的起因,应该在东汉刘庄王朝。●东汉(刘庄王朝)(公元二五年—七五年)佛精舍(圣冢)之说一、东汉初年,汉王朝上层已有信奉佛教者。据《后汉书·楚王英传》记载:「晚年更喜黄老,学为

  • 文章武進縣沿革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37期  作者:錢家榮  出版时间:1988-07-01
    关键字: 武进县沿革 史考方志 家乡认知 历史沿革

    近由家鄕帶來舊書數卷,內有一卷,其封面封底係用舊武進縣略圖分裁自行裝訂,我乃加以整理,另換封面封底;未料在原封底一角,竟有武進沿革註記一則,余認爲對家鄕認知和史考方誌甚有價値。茲特抄錄於後。刋載鄕訊,供我鄕長們參考。武進縣沿革本縣在唐虞時屬揚州,商周時屬吳國,餘祭元年季札封於延陵,號延陵季子,後相繼屬越、楚。秦置會稽郡,延陵縣屬焉。漢改爲毘陵縣,光武分天下爲十三郡,會稽郡屬揚州,王莾謂毘陵、毘壇,三國時揚州諸地悉入吳,嘉禾三年改曰武進,黃鶴、北固等山屬焉...

  • 文章宿遷縣名的史實和沿革

    来源期刊:《宿遷季刊》 第14期  出版时间:1985-04-01
    关键字: 宿迁 县名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民间传说

    由上面所述傳說的故事,有時、有地、有人、有物,講的情景逼眞,好像「宿遷」縣名,是由之而來,可是,查考史實,却大大的不然。根據史籍記載,我們宿遷,在禹貢九州,是屬於徐州,徐國就在這裡。到了周代,徐國附紂王的兒子武庚反周失敗,被貶斥爲徐戎。到周的穆天子西征,東方鬆弛,徐又反周失敗,土地面積縮減分割,在徐的西面境內,成立鍾吾子國,(我們有時署籍鍾吾某某,便是由此而來)。之後在周敬王五年(公元前五一五年)吳王僚被專諸刺死,他的弟弟掩餘逃奔徐,另一個弟弟燭融,逃奔...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