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南京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鴨與瓢兒菜 轉載

    来源期刊:《南京通訊》 第8期  作者:盧冀野 出版时间:1976-01-10
    关键字: 南京鸭子 盐水鸭 瓢儿菜 吃鸭技术 南京特产

    本文系林亦立先生旧藏我南京词人卢冀野氏于民国二十五年冬初所写,发表在三十六年二月份林语堂先生主编上海出版之「谈风」散文半月刊上,卢氏被害已归道山,今谈家乡风物,似在眼前,弥觉珍贵。特转载于此,聊慰对故乡之忆念于万一耳。 编者识

  • 文章南京春节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2卷 第7期  作者:陸叟 出版时间:1979-01-10
    关键字: 南京 春节 习俗 龙灯

    南京古号金陵,建都有十三次,六朝和朱洪武建都时尤享盛名。国民政府奠都于此,又成为全国中枢。所以年俗也有其全国代表性。特将南京的春节年俗介绍于下:接新年:除夕之夜,大多通宵不睡,商家通夜收账,家人团聚一处,名曰守岁。守岁之夜,必备炭火一盆,多用炭基叠成宝塔型,叫做元宝火。子时拜天地祖先,阖家少长咸集,必恭必敬,放爆竹,烧纸马,以次循尊卑长幼而拜,十分严肃。新年初一:人人换新衣,所谓除旧更新,连鞋帽也换新的。此日起,一般亲友往来拜年,又是一番热闹。如有

  • 文章民初南京人的生活和习俗

    来源期刊:《南京通訊》 第11期  作者:夏敬庸 出版时间:1979-01-31
    关键字: 南京 习俗 食物 服饰 丧事

    南京为东南各省的重鎭,自淸初就是统辖苏皖赣三省的两江总督驻在地。民元且曾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政府所在。但在民国十六年正式奠都以前,南京却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很少有现代的建设。现在就我所记忆的,将建都前南京人的生活和习俗,略述如次,以供邦人和未履其地的小一辈的鄕人,作为参考:南京人大多是日食三餐,早晨起来,大都是吃稀饭,或用烧饼、油条、豆浆,亦有用面点裹腹的;中饭及晚餐,都是吃干饭。普通所吃的菜,很注重色、香、味,且味较重,和鎭江、扬州、芜湖等处,同属徽舘系统

  • 文章家鄕味

    来源期刊:《南京通訊》 第19期  作者:呂青 出版时间:1987-01-31
    关键字: 炒盐豆 豆腐乳 南京 城隍庙

    豆腐乳提起府西街南捕厅,住在南京的人,不论老少,没有不晓得的,不是那条街有香火鼎盛的「城隍庙」;也不是那条街有精英荟萃人才辈出的「市立第一中学」;而是因为南捕厅酱园出品的豆腐乳,入口即化,鲜美无比,尝过一次,舌底涌香,永难忘怀!抗战以前,我们这羣「豆蔻年华不识愁」的孩子们,下课后常常三五成羣,凑集十几个铜板,跑到南捕厅,冲着伙计一声「嗨」!他就熟练地用大笋蘀折个方箧,装块两寸见方红艳艳的豆腐乳给我们,加上两匙小磨蔴油,再到对面买几个刚出炉的酥烧饼,坐下来

  • 文章鴨與瓢兒菜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2卷 第11期  作者:盧冀野 出版时间:1979-05-10
    关键字: 鸭子 瓢儿菜 盐水鸭 南京与鸭 吃鸭的技术

    南京」最容易使人联想到鸭子。有些到过南京的人认为鸭子的确具有特殊的风味,却也有人以为不如北平「塡鸭」来得好。我是南京的土著,儿时读甘熙「白下琐言」和陈作霖的「炳烛里谈」,其中说到南京鸭子的制法,论其名称至少有三十种不同,而现在所存者,不过六月的「水晶鸭」,「八月的桂花鸭」,冬月的「咸板鸭」,(一名吊坏鸭和广东猎鸭类似。)以及酱鸭、盐水鸭,烧鸭,烤鸭,燻畅七八种而已。除烧鸭宜于切丝炒灸外,其余都可做独立的食品。十年前(民国十五年注),有「三兴」为鸭店之三

  • 文章点点滴滴忆南京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1卷 第4期  作者:劉征鴻 出版时间:1977-10-10
    关键字: 南京 改制历史 山川环绕 名胜古迹 老虎灶 生活交通 南京鸭子 狐狸 黄鼠狼 花牌楼

    南京在江苏省的西南部,是战国时楚国的金陵邑,秦统一六国,废封建为郡县后,金陵改为秣陵县,到汉初改为丹阳。三国时,吴孙权建都于此,改称建业。东晋元帝南渡偏安,改称建康。以后南朝宋、齐、梁、陈各朝都建都于此。故史家称为六朝故都。到唐朝改为升州。后来的南唐亦都于此。到元朝将金陵改为白下路。明太祖削平群雄,统一中国,定鼎于此,将金陵改称应天府。到明成祖北迁燕京,称燕京为北京,改应天府为南京,这就是南京的名称来由之始。到淸代以南京为江苏省会,设江宁府。太平天国

  • 文章跨海演新戲·彼岸聽鄉音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4卷 第3期  作者:南京市京剧团 王善平 出版时间:2002-09-01
    关键字: 海峡两岸 南京市京剧团 访台联谊 《胭脂河》演出 邀请同乡

    两岸传真我所在的南京市京剧圑创作的古装京剧「胭脂河」,在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硕果累累,成绩辉煌。除了获得京剧节大奖——金奖之外,还获得了十个单项奖,我个人也有幸忝居表演奖之列,一时美誉似锦,佳评如潮。然而,尽管有如此的本钱和实力,我团此次赴台却不敢有丝毫懈怠,我个人更是人临深渊,如履薄冰。台湾的戏迷和观众,认不认大陆的新编戏?认不认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新秀」?怀抱着一颗忐忑的心,我踏上了宝岛,走上了舞台。随着剧情的展开,靠著观众的鼓励,我从刚上台时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