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教育共返回2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故鄉幼年生活回憶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1期  作者:劉季洪  出版时间:1977-02-01
    关键字: 故乡 徐州 回忆 教育

    俗語常說:「落葉歸根」,就是形容出門在外的人到最後總是想囘到自己的家鄕。這些年來,我們由於國家多難,有家難歸,更加深了每個人思鄕之情。現在居留在台省的年輕同鄕,籍貫雖然還是江蘇豐縣,但多半沒有到過原籍。大家每次聚會,總是希望年老的人能多說些家鄕往事,來作爲心理上的一種安慰,我想這也就是同鄕會要編印這種刋物的動機。我是生於民前八年,民國五年出外讀書,以後很少囘家,所以關於家鄕的事所能寫的,也只限於幼年在家短時期的生活囘憶。不過寫到家鄕生活,難免涉及地方沿革...

  • 文章江蘇各縣巿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11期  作者:朱沛蓮  出版时间:1979-08-15
    关键字: 浦东 沿革 疆域 教育 交通

    沿革 本上海縣之浦東地,明初置南滙守禦所,屬金山衞。以大海環東南,潮汐折旋,南派入錢塘江,北派入揚子江,故名南滙,淸雍正時置南滙縣屬松江府,民國沿用其名。三年隸滬海道,實行行政督察制後,屬江蘇第三行政督察區。疆域 東濱東海,南界奉賢縣,西界上海縣,西北界上海巿,北界川沙縣。東西距五十公里,南北距四十三公里,面積一千〇二十五方公里,一百三十萬零零四百二十畝,分爲八區。人口 五十五萬八千五百三十三人。(民國三十五年內政部統計。)山川 境內無山。東海環東境,東南伸...

  • 文章六弦河、七弦河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76期  作者:俞秉麟 出版时间:2009-02-01
    关键字: 常熟 六弦河 七弦河 来历 教育

    的教堂开始得到政策落实,恢复活动。1995年,北门大街的景道基(基督卫理公会教堂)因拆迁搬来,二堂并一,成为常熟城里最大规模的一所基督教堂。常熟历来重教育,而六、七弦河堪称是常熟办新学的发祥地之一。清宣统二年(1910),六弦河殷家的胡静芳女士捐资万元,在其宅内兴办私立淑琴女子学校,是常熟女子教育的先行者之一。民国八年(1919),张桥孝友小学堂从施家桥迁城,在六弦河西岸创办孝友初中,成为常熟自办的首家中学堂。民国十一年(1922),七弦河基督教堂就地办起常熟

  • 文章江蘇各縣巿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8期  作者:雨香  出版时间:1978-11-15
    关键字: 山川 疆域 交通 教育 阜宁县

    沿革:本山陽(淮安)鹽城二縣地,淸雍正時析置成立,屬淮安府,民國廢府而縣仍其舊。道區成立後屬淮揚道,抗戰復員時隸第七行政區,別稱黃浦,以淮安縣南有水曰黃浦,東流入本縣射陽河而名。疆域:東濱黃海,南界鹽城縣,西界漣水淮安二縣,北界灌雲縣,東西距二百六十里,南北距一百四十里,面積一千三百三十三萬八千畝,(五千七百六十七方公里),爲蘇省地域最大之縣,分爲十三區。人口:一百零九萬一千三百二十四人(三十五年內政部統計)。山川:縣境無山,惟岡脈起伏,緜亙至數十里不斷...

  • 文章江蘇各縣市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5卷 第10期  作者:朱沛蓮  出版时间:1979-05-15
    关键字: 县市 志略 青村 交通 教育

    沿革 本華亭縣地,宋時曰靑村鎭,明於靑村鎭置靑村所,淸雍正三年析置奉賢縣,以縣境有水曰奉賢涇而名,卽以靑村鎭爲治,屬松江府,民國元年移縣治南橋鎭。初隸滬海道,實行督察區制,後屬江蘇第三行政督察區。疆域 東與北俱界南滙縣,南濱海,西界松江縣。東西距四十八公里南北距三十公里,面積五百八十六平方公里,分爲五區。人口 二十四萬三千三百三十一年(三十五年內政部統計)。山川 境內無山。海在治之東南,沿海有捍海土塘。南橋塘自松江縣之亭林鎭來,經縣治曰南橋塘,經靑村曰靑村港...

  • 文章緬懷故鄉

    来源期刊:《浦東》 第7期  作者:潘又新 出版时间:1977-01-15
    关键字: 故乡回忆 地理位置 名胜古迹 交通状况 教育 南汇县

    一提示,使增印象,是所愿也。南汇县城的景物,约可分下列八点,分段描敍,较有糸统:一、县城形态:1筑城来由:元时代,浦东一带地方不靖,匪出没扰民,倭寇不时侵袭,明太祖朱元玮洪武年间,由于军事绥靖保衞京几需要,因而筑城,与金山等同属「衞」,设正品世职指挥使管辖,归五年一任的正二品都指挥使统辖,于是地方始得安宁,嘉靖年间曾予重修。2筑城方式:县城高约二丈,(南门外城墙上离地丈许处嵌有碑石一方,因幼时矮小抬头看不确切,仅懂得是记述淸康熙年间曾加二次重修)城作方形

  • 文章太仓县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1卷 第10期  作者:念郷 出版时间:1978-04-10
    关键字: 太仓县志 山川人口 城市村镇 交通教育

    沿革:秦邑,漢婁縣地,梁分置信義縣,又析置崑山縣,隋俱廢復置崑山縣,唐移治馬鞍山之陽。元時導劉家港入海,番船雲集,謂之六國碼頭,升崑山爲州,延祐初遷州治於太倉。太倉,州東地名也,卽今治。張士誠據吳築太倉城,移州於唐時之舊治。立太倉衞於此,明降崑山州爲縣,弘治間始割崑山、常熟、嘉定三縣地,置太倉州。淸初於州境析置鎭洋縣,民國改州爲縣,廢鎭洋入之,屬滬海道,國民政府後廢道制,直隸蘇省府。別稱東倉,以三國吳嘗於此置東倉也。又稱婁江,則取水爲名,亦稱弇山,明邑人...

  • 文章(紀事 地理)三樹鄉槪述

    来源期刊:《宿遷文獻》 第6期  出版时间:1979-01-01
    关键字: 地形地貌 行政沿革 交通 教育 乡贤

    一、疆域:本鄕東界,由八堡通往洋河之黃河補堤,東面及東南接黃運鄕;南爲埠子鄕;西南及西陲與睢寧縣接壤;北臨耿車鄕;東北則與項里鄕交界。鄕公所所在地之三棵樹,北距縣城十八里,南到埠子十二里,西北去耿車十七里,爲宿南之小鎭,全鄕東西横爲二十餘里,南北縱深亦如之。二、沿革:民初爲孝八、九、十、十一四圖,舉鄕董,葉子玉氏任之。北伐後,設保甲,鄕鎭繁多,約數十。迄民國二十年後實行新縣制,併爲四鄕,屬第四區。其名爲結合、北寧、共濟、樹人,所謂埠子北四鄕是也。設鄕之初...

  • 文章(紀事 地理)宿遷縣聚生鄉

    来源期刊:《宿遷文獻》 第6期  出版时间:1979-01-01
    关键字: 行政沿革 地理环境 交通 物产 文化教育

    一、槪說:㈠名稱及由來:本鄕中心區爲聚生圩,卽雙蔡圩東圩,故名聚生鄕。㈡方位:在鄕城西南四十八華里。㈢疆域及面積:本鄕約十餘方公里面積,東連閘塘鄕,北近夾河鄕,南鄰順河鄕。㈣行政區域及其變遷:本鄕原僅雙蔡圩附近村莊,於民國二十一年將東南安河鄕,西面綠野鄕,兩鄕各併入數村落,成爲聚生鄕。計分九個保,雙蔡圩內分一至五個保,西面張莊、陳莊爲六保。東面郭莊、大新莊等爲第七保,大華莊、葉圩爲第八保,郭廟、郭圩爲第九保,人口約千戶。三十六年併爲夾河鄕。聚生鄕首任鄕長...

  • 文章(紀事 地理)宿遷縣洋河鎮

    来源期刊:《宿遷文獻》 第6期  出版时间:1979-01-01
    关键字: 行政沿革 地理环境 特产 古迹 文化教育

    一、槪說:㈠名稱及由來:洋河因白洋河而名。㈡方位:在縣城東南約四十華里。㈢疆域及面積:洋河一鎭分屬宿遷、泗陽兩縣,大部份屬宿遷,以一木柵與泗陽部份分界,東南亦與泗陽縣接壤,西南爲閘塘鄕,西北爲秀水鄕,北爲洋北鄕,廣不足二十里。㈣行政區域及其變遷:淸時爲仁一圖,民初爲十七市鄕之一,改區後初爲第四區,後改歸三區,三十六年併鄕,併區。仍稱洋河鎭,隸屬歸仁區。㈤戶數:本鎭共分九個保,鎭內爲一至四保,鎭外爲五至九保。二、地文:㈠地形、土質及變遷:地形平坦,而以黃河...

共20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