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历史沿革共返回2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松江縣沿革槪要

    来源期刊:《松江鄉訊》 第6期  作者:黃恭石 出版时间:1970-01-01
    关键字: 松江县 历史沿革 概要

    禹貢揚州之域有華亭,爲吳地,漢以來,沿革不常,至唐天寶間,割崑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置華亭縣,華亭之爲縣自此始。考其地當淸時之松江府全境。元時又割縣之東北境置上海縣,明又割西北境置靑浦縣,至淸順治間又析置婁縣,雍正間又析置奉賢縣。華亭縣志,成於乾隆五十六年,惟其版燬於火,其書亦少有存者。松江府志,係有明顧文僖所編,經淸初郭廷弼、魯超修正,及邑人王廷和有縣志,皆較乾隆版正確詳備。其中如鹽法、兵防、賦役等,歷代不同,旅居無文獻可徵,及人物與風景等,亦恐...

  • 文章浦東三縣建置之考析

    来源期刊:《浦東》 第61期  作者:倪岱峰 出版时间:1990-06-15
    关键字: 浦东三县 地理位置 区域划分 历史沿革

    民族。时在公元前二二〇五年,距今为四一九九年。2.泰伯定居无锡⑴史记:吴太伯世家·「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众。」⑵吴越春秋:「吴太伯传,数年之间,民人殷富,遭殷之末世,中国侯王数用兵,恐及于荆蛮,故太伯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郊三百余里,在西北隅,名曰故吴,人民皆耕田其中。」⑶读史方舆纪要:「无锡县,泰伯城,县东南

  • 文章汉高祖的故乡—丰县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1卷 第12期  作者:柳玉振  出版时间:1978-06-10
    关键字: 丰县 汉高祖 历史沿革 民间传说

    一、概説沿革:凡人提到豐縣,便聯想漢高祖,從先秦以後,中國二千餘年(漢高元年卽公元前一九六年)帝制而言,可以說王莾、曹操、司馬氏、幾個奸雄,李淵、趙匡胤、朱元璋三個英雄,聰明睿智的皇帝,無論诗代如何演變,而其功業,仍脫不了漢高的範圍。據縣志記載,縣名有三,曰古豐,曰秦台,曰鳳城,而豐爲最先,今日豐尤古也,黃帝制天下,始列爲萬國,易稱萬國咸寧,猶未分州也,自帝嚳創置九州,徐居其一,豐實隸之,秦滅楚,列爲郡縣,初豐爲縣,隸楚郡,復以豐隸泗水郡,時沛爲泗水郡,...

  • 文章常熟老城區的河與橋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89期  作者:桑楠 出版时间:2012-05-01
    关键字: 常熟 老城区 古运河 桥梁 历史沿革

    常熟城從西晉大康四年(公元238年)設海虞縣治起,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城市依山傍湖,城有內外護城河,還有唐代古運河——琴川河縱貫南北,并有七溪流入,河街相鄰,水陸平行,橋梁密佈。城外有福山塘、梅塘、白茆塘、橫涇塘、元和塘、山前塘。城內青山半抱,小橋流水,依河建街,臨水建房,把山、水、城和諧地融合為一體,所以有「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據《重修常昭合志》民國初年城內有橋127座,琴川河原有七弦:一弦在周神廟弄,有桐橋;二弦在東太平巷,有焦家橋;三弦,...

  • 文章江蘇各縣巿志略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4卷 第13期  出版时间:1975-05-20
    关键字: 浦口区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城市现状

    江浦縣沿革:漢堂邑全椒二縣地,晉尉氏縣地,南宋置懷德縣及臨江郡,後廢郡,梁又置臨滁郡,陳郡縣俱廢,隋以後爲六合縣地,明析六合及滁和二州地置浦江縣,初治浦子口,後移於今治,淸時屬江寧府。民初隸金陵道,抗戰後屬第五行政區。疆域:東隔大江對南京巿,南瀕大江交安徽和縣界,西界安徽全椒縣,北界六合及安徽來安縣滁縣。東西距四十公里,南北距三十公里,面積八百二十五方公里,分爲五區。人口:十六萬一千一百八十三人。(二十五年內政部統一)山川:十三弓山在治東北一名西山,支脈...

  • 文章故都南京簡史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24期  作者:左斌  出版时间:2006-01-01
    关键字: 南京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交通便捷

    南京古屬禹貢揚州之地,戰國時代屬楚,楚威王見此處有王氣,遂埋金予以鎮壓,稱「金陵邑」。三國時代,孫權在南京建都,築石頭城,時稱「建業」,是南京作國都創始。以後東晉及宋、齊、梁、陳,都在這裏建都,稱「建康」。隋唐時代,先後改稱「蔣州」「丹陽郡」「金陵」「白下」「江寧」及「金陵府」,南唐在這裏建都,改名「江寧府」。明太祖朱元璋滅元後,於洪武元年定都南京,稱「應天府」。明成祖遷都燕京,改應天府為南京,此即南京名稱之由來。朱元璋定都南京後,乃擴大城垣,東達鍾山,...

  • 文章戰前贛楡縣志略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7卷 第4期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1985-12-01
    关键字: 赣榆县志 历史沿革 档案资料

    沿革:漢置,梁瑯琊郡,後漢省而復置,屬徐州東海郡三國魏又省,故治在今治東北,晉復置,移治艾不城,在東海縣東北,南朝宋僑立靑州於此,東魏析置懷仁縣,高齊廢贛楡入懷仁,金改懷仁曰贛楡,屬山東東路海州始移於今治,元屬淮安路寧海州,明屬淮安府海州,淸時屬海州。民初隸徐海道,後屬第八行政督察區。疆域:東濱黃海,南界東海縣,西界山東郯城縣,北界山東莒縣日照二縣。東西距五十公里,南北距一百公里,面積一千七百七十五方公里,分爲八區。人口:四十六萬二千七百六十七人。(三十...

  • 文章「朐山、朐縣」初探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6卷 第1期  作者:張義壯  出版时间:1994-03-01
    关键字: 朐山 朐县 秦始皇 句须 《词源》 历史沿革

    一、問題的產生海州城南,大大小小九座獨立的山體,總稱錦屛山,古代卻是叫做朐山;海州,如今是一個區,古代卻是一個縣,叫朐縣,也曾叫朐山縣。這幾乎是一個普通的常識,稍有點年紀的連雲港市人,差不多無人不知,無需作任何探討。然而,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連雲港群山概覽》云:「朐山得名於秦代設立之朐縣。」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海》中「朐山」條解:「即連雲港市西南的錦屛山。」「秦於山側置朐縣。北周改名朐山縣,皆因此山得名。」是山得名於縣?還是縣得名於山?令人莫解...

  • 文章沭陽縣之沿革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6卷 第1期  作者:耿開新  出版时间:1994-03-01
    关键字: 少皞之墟 郯郡 僮阳郡 沐阳郡 宿迁 历史沿革

    沭陽,古炎帝少皞之墟也。於《禹貢》當徐州之域。周將徐併入青,爲青州地(《通典》)。七國時,地爲楚有。秦併天下,置四十郡,初屬薛郡,後屬郯郡(《方輿紀要》)。漢興因秦制,始建厚邱縣,舉縣有陰平、建陵二邑(《漢書·地理志》)。漢景帝時,封衛綰於建陵,爲侯邑。漢宣帝時,封魯孝王子劉遂於建陵(《方輿紀要》)。漢明帝永平間,袁安由縣功曹除陰平長。晉武帝司馬炎封魯芝於陰平。東晉東海郡領縣有厚邱、陰平(《晉書·地理志》)。梁武帝蕭衍天監十八年(公元五〇二年)置僮陽郡,東...

  • 文章故鄉拾穗七(三)山川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138期  作者:張一嘯  出版时间:1980-03-25
    关键字: 故乡 山川 武进 历史沿革 地理位置

    黃山主峯之南麓,有蜿蜒起伏之岡陵九條,雖縱橫參差,但均至旃檀禪寺正面南約五華里之處滙集而成一山丘,猶如九條遊龍至此而聚首然。從旃檀寺正門前南行,岡上有一平坦寬濶之泥道,左右平原均有村落,獨是岡是一平直僅略帶起伏之岡陵。約五華里處,山岡卽至此腰斷,建有一九龍菴,是菴坐北朝南,菴門正對岡陵腰斷之橫道,菴共三進,每進六間,前進一進菴門爲赤髮靈官與降魔韋陀之神龕,神龕兩旁卽爲四大金剛,右則爲香積厨,左則爲知客堂。二進爲佛祖大雄寳殿,三進爲二樓建築,樓下爲觀音及地...

共20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