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出土文物共返回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聯合報新聞 甘肅發現古「文字」比甲骨文還早千年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23期  出版时间:1985-02-01
    关键字: 联合报新闻 出土文物 古文字

    【本報東京特派員陳澤禎十八日電】日本報紙今天報導,十七日的中共光明日報稱,在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跡出土物中,發現比甲骨文更早近千年的「文字」。這些「文字」,是以直線和曲線等紀錄記號所组成,但明顯地興圖畫或圈案不同,有可能是中國文字裡,最古老的「意思紀錄與傅達符號」。這些經發現的紀錄符號,包括有「↑」、「水」、「』」等十餘種,殘留於被挖掘出來的建築物遺跡的墻壁上。據報導,大地灣遺跡比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還古老一千年左右;而且比仰韶文化的直穴式居...

  • 文章聯合報新聞 甲骨文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23期  作者:孟都  出版时间:1985-02-01
    关键字: 联合报新闻 甲骨文 古文字 出土文物

    日本報紙報導,在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跡文物中,找到了比甲骨文更早近千年的「文字」。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是至今各方公認的中國最早文字。考古學者認為其年代應在殷商一朝,理由是記載文字的古代龜甲獸骨,是清光緒二十五年,在河南省安陽縣發現。安陽地當殷的故都,而殷人有炙燒獸骨龜甲問卜的習惯。卜者從其裂紋走向的吉與凶,並在甲骨上留下紀錄文字。甲骨初出土時,一直被人論斤賤賣到藥舖子當藥出售圖利,及至學者發現,才換救了這些國寶。以尖銳器物「書寫」...

  • 文章丙子新年談國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8卷 第3期  作者:張紹熙 出版时间:1996-07-01
    关键字: 《河图洛书》 中华文化 天干地支 出土文物 图腾

    人生的腳步一天一天向前走,一九九五年乙亥已過去,新的丙子又降臨。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令人歡欣鼓舞。農業社會時代人人都過「春節」,享受的是豐衣足食;現代人過的是新年,得到假期休閒活動,出國旅遊,飽覽世界風光,身心舒暢,快樂無窮。有關一年一度的生肖計年,是來自中古時代,伏羲氏首創八卦圖說,而後衍生「河圖洛書」,從此展現中華文化的開端。在民族文化智慧成長中,我們可以從干支計年的方法,求證歷史文化演變的過程。自黃帝軒轅氏在西元前二六九六年治事之後,就發明用甲、乙...

  • 文章家鄕發掘古代故墓距今已有四千餘年爲新石器時代春期「良渚文化」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171期  出版时间:1982-12-15
    关键字: 古代故墓 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 中华民族文明史 出土文物

    是中国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所谓「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因一九三六年发现在浙江杭县良渚鎭而命名。其年代距今五千年至四千年左右。良渚文化属父糸氏族公社的军事民主制阶段,处于文明时代的前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渊源之一。发掘出的玉琮,绚丽多彩,斑烂晶莹,其中最长的一件为十三节,三十六厘米长,是中国至今发现最大的一块玉琮。随葬的石器生产工具有穿孔石斧,穿孔石铲及有段石、带把刀等。一件扁平的孔石斧,磨制很薄,表面光亮照人,制作艺术极高。这批珍贵出土文物已运抵

  • 文章罕見史前玉琮在武進縣出土還發現石斧石箭等文物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175期  出版时间:1983-05-01
    关键字: 史前玉琮 出土文物 武进 良渚文化墓地 长江下游地区古代文化

    據香港星島日報四月九日新聞報導:一件極爲罕見的史前玉琮最近在江蘇省武進縣出土,同時出土的還有玉璧、玉管、穿孔石斧、石箭頭等數十件文物。這是「南京博物院」在對一處良渚文化墓地的再度發掘中發現的,其年代距今有四千多年。新出土的玉琮,爲扁方柱體,外方內圓,高七㸃二公分,寬八㸃四公分,它用整塊的透閃石(軟玉)製成,通體乳白晶瑩,隱現翠綠和赭色斑紋,玉琮分兩節,共琢有八組獸面紋,圓目,寬鼻,大嘴,形象威嚴莊重,獸面四周刻有古雅細緻的飾帶,其花紋纖細如髮絲。據專家稱...

共5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