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起源共返回1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國劇二黃非源自湖北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78期  作者:齊如山  出版时间:2011-01-10
    关键字: 二黄 起源地争议

    「二黃」或可稱為「二簧」,國劇主要聲腔,包括有原版、慢板、散板、搖板、滾板、碰板、頂板、快三眼、反二簧等等,節奏平穩,唱腔流暢。長期以來有一種説法,「二黃」源於湖北。宜昌話中的「二黃八調」,是講一個人「不明事理」、「顛三倒四」,看來湖北人自己也認為「二黃」源於湖北!前年有部大陸與香港合拍的電影《梅蘭芳》,其故事幾乎照著齊如山先生來台所撰的「齊如山自傳」長篇連載所拍攝的。齊如山(1875-1962),河北高陽人,畢生獻身國劇文化,與梅大師關係深厚,來台後仍投入國劇...

  • 文章漫談春聯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0卷 第1期  作者:杜建欣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春联 起源 历史考证

    关于春联的起源,传说不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符』一夜之间,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曾记得我小时候,每年腊月,古鎭集市总是人山人海,争办年货,尤其祭灶前后,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打扫卫生,书写春联,俗话说:二十八贴花花,据老人传说:贴上春联就不兴讨债了。到了大年初一,总是有很多人,三五成群,专门在大街和小巷观赏春联。因为春联是寓情志于其中,运用对偶的表现手法,把人们思想感情和生活中的丰富内涵,加以锤炼浓缩概括,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教化意义,人们

  • 文章客家民謠舉隅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9期  作者:黃軍書 出版时间:1972-10-01
    关键字: 客家民谣 起源与发展 民俗习惯

    客家民謠,亦稱山歌。我客家民族,自五胡亂華,相繼南遷以後,因作客他鄕,故稱客家,以示與先到定居之民族有別,所以不論是四川、江西、廣東、乃至臺灣,所聚居散佈的地方,均屬山區地帶。我走遍大江以南每一省份,尤其在抗戰期間,在四川、浙江、江蘇、江西一帶,都曾看到十三、四歲纒足的小女孩,她們自以爲得計,其實實在可憐!但唯一的例外,却從未發現有客族的婦女纒足,卽使是七、八十歲的客家老太婆,她們的三寸金蓮都是「橫量」的。由此可以證明客家人,不論男女,爲了適應生存環境,...

  • 文章秦腔(梆子)的起源及其影响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6期  作者:郭榮生  出版时间:1986-04-01
    关键字: 秦腔 梆子 起源考证 推广传播 山西商人

    秦(梆子)腔起源考梆子腔为戏曲腔调名,以所用乐器而得名。梆子以枣木制成,山西陕西以产枣著名,枣木极易取得。枣木赤红美观,坚实沉重,击之声音淸脆高昂,久敲不碎不裂。戏班用之梆子共两根,长六七寸,粗约寸半,以右手所拿之梆,击左手所拿之梆。换言之,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二根梆子之粗细长短相等,惟有时将左手梆子中间略予挖空,俾其声音更为响亮。梆子腔发源于陕西,陕西为古代秦国,所以把这种戏称为秦腔。在中国戏剧史上,除南北曲外,秦腔可算最早的一种。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

  • 文章廣東人看漢戲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43期  作者:廣東戲迷  出版时间:1977-04-10
    关键字: 汉剧 戏剧起源与渊源 戏剧观后感

    編者按:「廣東戱迷」乃楊峰先生談戱筆名。楊君粤籍,自幼嗜好戱劇,曾遍遊大江南北,凡戱必看,著有「戱曲外譚」,其中所談「漢戱脈流」,廣及東南、西南各省,多爲前人所未述者也,其論述皆言而有徵,對湖北文物尤爲推崇備至。蒙賜本文,至爲感謝!

  • 文章南海關賡麟昆仲與詩鐘粤派之發揚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14卷 第2期  作者:關照祺 出版时间:1984-06-30
    关键字: 诗钟 起源 寒山诗社 派别 格式

    一、诗钟之起源诗钟是一种介乎诗与联间之韵文作品,亦可谓文人游戏之作。诗钟之兴起,为时不过一百余年,但,确切之时间、地区及人物则无法查考。据一般说法,诗钟相传起自淸季道光年间,由福建省之诗人「改诗」而形成者。如从「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二语,截其「留客」「纳凉」四字纳入句中,而成为「开瓮松花留客夜,洒窗荔雨纳凉时。」便成诗钟之形象矣。诗钟之作法甚多,其命题文字往往绝不相类或关连者,或分咏一事一物,或嵌字(一至七字)均无不可。要在凑合天然,铢两相称,方为

  • 文章舞蹈活化石——雞嘴豬嘴舞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70期  作者:楚南 出版时间:1997-10-01
    关键字: 舞蹈艺术 民俗文化 滚傩神 东湖文化 起源

    乐安 楚南被中国舞蹈硏究会称为舞蹈活化石的江西省乐安县东湖村鸡嘴猪嘴舞,日前引起了国内许多相关团体和专家的瞩目。东湖鸡嘴猪嘴舞,又称「滚傩神」,是傩舞的一种形式。远在宋时,东湖便流传着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表演时,要戴上貌似鸡、猪的木雕面具,其舞姿动作,一直保持着古朴、粗犷、优美的风格,代代相传,从古到今。有关鸡嘴猪嘴舞的起源,乐安县志没有记载,只是在民间流传着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据东湖的百岁老艺人杨演中(生于一九一八年)介绍,不知是那朝那代,乐安境内

  • 文章漫談滇戲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19期  作者:王守槐 出版时间:1989-12-25
    关键字: 滇戏介绍 历史起源 滇戏内容 演出形式

    民国三十二年离开昆明,三十七年来台定居,幌眼四十多年,套句戏词:少年子弟江湖老,红粉佳人白了头。提起滇戏来,旅台的鄕亲前辈们,四十岁以上的可能看过听过,生长在台湾的第二代,就不知道吾鄕尙有地方戏曲,因此,我不揣冒昧来谈谈家鄕戏,若有疏漏或错误之处,敬请指正。滇戏的起源于明朝,吴三桂率军入滇时,军中成员来自各地,休闲时南腔北调杂陈,历经数代才演变成为滇戏,故尔,滇戏中的曲调有梆子、秦腔、皮黄、吹腔、昆曲、戈腔、平板等调子,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戏的内容及主旨

  • 文章中原民族歌謠集序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8期  作者:吳稼秋 出版时间:1971-12-01
    关键字: 中原民族歌谣集 序文 中原民歌起源

    人類社會,未有文字,先有語言;未有詩文,先有謠諺,稽之往史,葛天氏有歌八闋,伏羲氏作網罟歌,堯時有擊壤,舜時有卿雲。顧何以擊壤卿雲、傳之今日,而葛天氏之歌獨不可見乎?無他、擊壤卿雲成於唐處,有文字可資寄託;而葛天氏之歌,僅於口播聲傳,文字未及記載也。孔子删詩有六義,其中風、雅、頌,是詩之形成。風者即周南民俗之歌謠也。詩經爲中國文學之祖,股肱歌、康衢謠、箕子麥秀,夷齊採薇,以致商頌、湯銘,俱見於史乘之初期。人秉七情,緣情吟唱,歌先於詩,證諸載籍,可無疑義。...

  • 文章馬天成蘭州回憶錄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23、24期  出版时间:1990-12-01
    关键字: 秦剧 马天成 发展起源 实验过程 兰州 回忆录

    随之而来的『改戏』工作目标也得到了显著的进展。㈢在当局的大力支持下,全社赴靑海西宁作巡回演出,这是本社一个转捩点。一九五〇年冬,剧社在兰州市因无固定剧场,租赁露天剧院,无法过冬。此时,省府与靑海省连络,支持该社赴西宁演出。到西宁后,受到靑海省长赵寿山先生的热情关爱和大力支持,经过了半年的售票演出,营业颇佳,这样一来,大大鼓舞了全社同仁办社的信心。在此期间,有三个收获:⒈是演员卖力深得西宁当局的好评。2是新排了三、四本的新编古典历史剧,为返回兰州时和观众见面

共17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