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清朝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桃谿雪與吳絳雪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7卷 第5期  作者:朱陽  出版时间:1975-05-30
    关键字: 吴绛雪 烈女 清朝 昆曲

    我雖係浙人,因久居本省南部,對於本刊從未寓目,最近承徐葆園兄贈閱本刊六卷十一期及七卷三期各一册,並囑暇時投稿,爰寫此稿以求斧正。

  • 文章清代武進鼎甲錄(五)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3期  作者:安定  出版时间:1972-04-15
    关键字: 清朝 武进 鼎甲录 编修 殿试

    錢名世武進人,字亮工,號烱庵,康熙四十二年癸未殿試一甲三名(探花)授編修。四十七年十月,充順天武鄕試副考官,歷侍講。五十年十一月革職,後起復,累遷翰林院侍講學士。雍正四年,坐投詩年賡堯奪職,發囘原籍,以「名敎罪人」四字榜其宅,並令在京現任官員由擧人進士出身者,倣詩人刺惡之意,各爲詩文紀其劣跡。名世夙負文譽,王世禎頗重其詩,王鴻緖延修明史,萬斯同任考核,付名世屬辭潤飾之,有崇雅堂集。湯大紳陽湖人(今武進)字孫書,號藥岡,乾隆壬戌殿試一甲三名,授編修。旋辭歸...

  • 文章淸瞿鴻禨大學士的墨寶

    来源期刊:《湖南文獻》第8卷 第3期  作者:顧沛君  出版时间:1980-07-15
    关键字: 瞿鸿禨 清朝大学士 瞿宣颖 字画 生平历程

    湘省先賢瞿鴻禨,字子玖,號止,晚年別署西巖老人,善化縣人,生於一八五零年(淸朝道光庚戍三十年),逝於一九一八年(民國七年)。瞿氏祖父爲有名之書畫家,時人稱爲魯靑先生。瞿氏之父名元霖,字春陔。咸豐辛亥(元年)鄕試中擧,屢試不售,經大挑後分發刑部任主事職。故瞿氏家學淵源,於十七歲時卽爲府學生員,頭角崢嶸,和湘省靑年俊才何紹基、郭嵩燾爲同學。以後均步入仕途,在官宦、學術二界,均享有盛名。瞿氏於同治庚午(九年)鄕試中擧。辛未(十年)參加會試、殿試,考中一甲第二名...

  • 文章清初畫壇盟主

    来源期刊:《松江鄉訊》 第103期  作者:周希舜 出版时间:1995-07-01
    关键字: 清朝初年 王时敏 王鉴 王翬 王原祁 吴历 恽寿平

    正統派四王吳惲六大家清初之畫壇盟主,仍持續著明末南宗正傳董其昌的松江派(包括趙左的蘇松派,顧正誼的華亭派,沈士充的雲間派)的文人畫傳統。董其昌將山水畫的發展歸納爲南宗北宗,並極力闡揚南宗一系的文人畫風,同時提倡傳統的創作經驗,作爲畫家必須致力挹取標準風氣所及,多以南宗爲尙,形成取法傳統爲創作規範。清初致力於此傳統的畫家,而影響當世與後代者厥爲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吳歷、惲南田六人,習稱四王吳惲六大家。王時敏與王鑑於明末時已很有名,王時敏親承董其昌的...

  • 文章毘陵三錫——書畫傳家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106期  作者:惲茹辛  出版时间:1977-07-15
    关键字: 书画家 清朝 左氏姐妹 昆陵三锡

    有淸一代,吾邑以書畫名者,淸初有惲香山、惲南田,淸中葉則推湯雨生之一門風雅,淸末則以汪叔明、黃山壽殿之。民國以來,亦人才輩出,馮超然、張石園、徐宗浩等,亦皆有名於時。至於閨秀畫家,較著者如惲淸於、惲懷娥、董雙明、呂畹蘭、莊寶珠、及左氏三姐妹等。所作花卉、翎毛、蟲魚之屬,設色濃艶有度,或澹雅秀逸,均爲人所重。毘陵三錫,爲左錫蕙、左錫璇、左錫嘉姐妹。係左巢生(昻)之女,亦卽爲左仲甫(輔)之女孫,美而慧,皆工書善畫,人稱左氏三錫。長日錫蕙,字畹香,適歸安姚開元...

  • 文章對當下文化發展的啟示秦腔的歷史興衰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82、83期  作者:陳彦 出版时间:2014-01-01
    关键字: 秦腔传播历史 清朝“花雅之争” 发展低谷 再度复兴 兴衰启示

    空白省份。这些会馆大都养有秦腔班社,即使没有,也会定期邀请秦腔名家巡回演唱,因而,秦腔再一次广为传播。秦腔又一次产生广泛影响,也由此走向衰落的转捩点,是清朝中叶的「花雅之争」。所谓「雅部」指的是昆曲,而「花部」指的就是以京腔、秦腔为代表的地方戏曲,俗称「乱弹」。「雅部」由于过于文人化、贵族化,已经到了看戏时需掌灯翻阅剧本才能弄懂戏文的地步,辞藻华丽,用典冷僻,佶屈聱牙,普通观众「听戏」如听「天书」。而「花部」则家长里短,通俗易懂,「其词直质,虽妇孺亦能解;其音

  • 文章大眼雞紅頭飄洋過海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8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字: 客家人迁徙 迁居台湾 历史记载 红头船 清朝时期

    埔人遷居台灣始於明末清初,據記載,明末時有不少原籍大埔的起義軍,跟隨鄭成功到了台灣。清初許多不服滿清統治的埔人,也紛紛遷渡台灣,致使大埔全縣人口,從明崇禎五年(一六三二年)的四萬多人,到清順治八年(一六五九年)減少到一萬兩千多人。廿年間減少了近三萬人。這三萬人口中,可能有一半遷居台灣,另一部份可能遷潮汕各縣及南洋一帶。清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海禁大開,允許男女到台灣開墾荒地,許多廣東客家人便渡過海峽去開發台灣。眾多的前輩在二百多年前是如何飄洋過海到台灣...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