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民俗共返回7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談川劇的跳雲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102期  作者:金又名 出版时间:1971-02-01
    关键字: 川剧 云童舞 民俗

    自貴刋九十九期刊露:中興業餘川劇團成立公演實况消息,此間川康渝同鄕們鄱以無比的歡欣來拍掌喝彩!離開家鄕二十多年來,不但從未看到過川劇,竟連聽圍鼓的地方亦沒有一處,以爲川劇在臺灣已成絕響!不勝嘆息!自貴刊九十一期「川劇雜譚」刊露後,由其引古證今,對川劇沿革談得詳實,非但引起讀者輿趣,更引起遊子懷舊思鄕之情。接着又有川劇之正式演出,更令人感到興奮。惟九十九期載有覺夫先生「談川劇」一文,說川劇「要雲牌」是「平劇舶來品、川劇從來沒有這些動作……。」這種說法,實過...

  • 文章川劇習語

    来源期刊:《四川文献》 第109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1-09-01
    关键字: 川剧 习语 民俗 镇台

    川劇習語甚多,茲續誌如下:「鎭台」:一般俗稱爲「靈官鎭台」,凡是大戲班初到一個地方,無論是接演「神功戲」或「幫口戲」,在開戲首日的正午,也就是正戲之前,照例要請「靈官鎭台」,有鎭邪驅鬼,保定太平之意。由淨角演員一人扮演靈官,當靈官出場拉站四門,並即繞場一週之後,上高台坐定。由經理人焚香化紙,參叩完畢,再由武行一人斬公鷄一頭,以鷄血遍灑滿台。這時便由「座鐘人」(比總管更有權力者)出場爲靈官開光,以鷄胸之毛拔下五根,沾上鷄血,貼於靈官正額上端,另取五張一串紙...

  • 文章從江南評彈的源流説起(上)

    来源期刊:《松江鄉訊》 第48期  作者:思錦樓主 出版时间:1980-07-01
    关键字: 江南评弹 戏曲源流 民俗考证

    要考證評彈的來源,傳說很古,極難找尋出它的源流。「評」是評話,俗稱說大書,「彈」是彈詞,俗稱說小書,目前所能找到的一些根據,是有些書上載稱:「說書古名講史」,此實與評話不同,因評話係講片斷的故事,講史乃演講全部的史實。據夷堅書上說:「呂德卿偕其友出嘉會門外茶肆中坐,見幅紙用緋貼其尾云,今晚講漢書」。按之明代嘉靖年間,開州晁氏寶文堂書目中,已刋有講史數種,有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這些就是目前評話三國,水滸等的藍本,這淵源固然有來歷,不過古之平話,亦許就是現在...

  • 文章「一口道出千秋事十指弄成百萬兵」掌中戲已漸没落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4期  出版时间:1983-01-01
    关键字: 掌中戏 戏剧 民俗活动

    掌中戏又名布袋戏,第二期本刋前已言之,这是我国闽南一带的地方戏剧,它随着泉、漳移民来到台湾,乃亦成为此地早期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是项传统布袋戏的演出,不论彩楼、木偶、行头、配乐以及戏本,都精致典雅,融合民间雕刻、刺绣、音乐、文学等艺术于一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布袋戏的演出不再像传统的那样严谨。这祇有台北市「亦宛然掌中戏团」的老演师李天禄尙能坚持传统,并有心将他「一口道出千秋事、十指弄成百万兵」的绝技传扬下去。这自难能可贵,光华杂志于此有所报导,爰予摘录于

  • 文章客家民謠舉隅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9期  作者:黃軍書 出版时间:1972-10-01
    关键字: 客家民谣 起源与发展 民俗习惯

    客家民謠,亦稱山歌。我客家民族,自五胡亂華,相繼南遷以後,因作客他鄕,故稱客家,以示與先到定居之民族有別,所以不論是四川、江西、廣東、乃至臺灣,所聚居散佈的地方,均屬山區地帶。我走遍大江以南每一省份,尤其在抗戰期間,在四川、浙江、江蘇、江西一帶,都曾看到十三、四歲纒足的小女孩,她們自以爲得計,其實實在可憐!但唯一的例外,却從未發現有客族的婦女纒足,卽使是七、八十歲的客家老太婆,她們的三寸金蓮都是「橫量」的。由此可以證明客家人,不論男女,爲了適應生存環境,...

  • 文章福州高台戲

    来源期刊:《闽聲》 第9期  作者:劉菱舟 出版时间:1967-03-01
    关键字: 庙宇 民俗 寿诞 人物浮雕

    家鄕高台戏,究竟高台一词怎样解释呢?盖因福州市内及郊区的所有庙宇,不论庵堂寺观,境涧宫祠,它都有固定的戯台建筑物,其面积大小,要看整个庙地幅员而定了。台的方位都是面朝大殿,但台缘高度一般都超过六尺以上,台上人物浮雕,画栋彫栋,充满古色古香艺术气息,鄕谚统称为「高台」,但临时在郊野搭盖的戏台,亦混称为「高台」。家鄕民俗尙神,每年四季都有诸天列圣千秋寿诞,碰上某位尊神上寿,最少要乐上好几天,往年在太平盛世时代,物价平稳,民生乐利,一连几个通宵「高台戏」是常有

  • 文章祠堂文化研究會成立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60期  出版时间:2007-10-31
    关键字: 祠堂 研究会 文化 常州 民俗

    常州市社科联、民政局审核批准,我市祠堂文化研究会日前成立,成为我市地方文化研究又一支生力军。在中国古代宗法社会里,建祠堂、修旗谱,是族人的两件大事,具有愼终追远、报本思源、敦宗睦族、凝聚血亲、光前裕后、规范伦理的教化功能。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目前遗存的祠堂建筑为数很少,有一些家在兴修家谱的同时,共同捐资修复祠堂,成为宝贵的民俗文化遗产。周边城市对祠堂文化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无锡等城市成立了由市领导挂帅的祠堂文化研究会。新成立的祠堂文化研究会,隶属于市民俗

  • 文章东北民俗文学「忆眞妃」(三)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9卷 第3期  作者:王靜芝 出版时间:1979-02-01
    关键字: 东北民俗文学 “忆真妃” 杨贵妃 民俗鼓词

    五、忆眞妃用事忆眞妃一曲,虽属民俗文学,其中所牵涉到的,写入文中的史实,故事竟也不少,这一段东北民间小唱,我们既然介绍了出来供读者欣赏,关于这里面用事之处,便也该择要录出,俾增欣赏兴趣:真妃:唐玄宗杨贵妃。父玄琰,蜀洲司户。早孤,养于叔父。开元廿四年,以姿色蒙玄宗召见,时妃衣道士服,号曰太眞。既进见,玄宗大悦,不期岁礼遇如惠妃。宗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有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曰大姊封韩国,三姊封虢国,八姊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

  • 文章推广家鄕民俗「打歌」纪略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14期  作者:李蔚勳 出版时间:1984-12-25
    关键字: 民俗文化 “打歌” 滇西民俗“打歌促进会” 活动组织

    一、打歌的渊源打歌,是滇西鎭康,耿马一带居民的民俗活动,它揉合了各民族山歌的旋律,又包含了各民族土风舞的步伐,历史渊源流长。据说三国时代,蜀相诸葛武侯率军南征,进抵云南鎭康、耿马边境时,入夜蛮夷首长率众偷袭,诸葛亮敌众我寡,难以相敌,遂下令军民于各山寨堆积木柴燃烧,沿寨排列戒备,军民同歌同舞,虚张声势,寅夜达旦,敌人都害怕,不敢侵犯,俟后援部队及时赶到,得解危局。从此相沿习而演变为现今鎭康,耿马一带居民打歌,逢婚、丧、喜、节日庆典之期,晚饭后男女老少欢聚

  • 文章故乡筹建民俗博物馆及相关企业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4卷 第4期  出版时间:1992-12-01
    关键字: 古海州民俗文化事业 民俗博物馆 项目计划

    海州民俗志」作者刘兆元先生,近与返鄕探亲孙理事长广超,面谈其开发古海州民俗文化事业计划,希望转介旅台同鄕参加投资合作。首先拟在连云港市创建民俗博物馆,以保存、弘扬鄕土优秀文化传统,并从事相关的多种企业经营活动。结合该市民俗学会的组织力量,不难逐步实现。其计划项目总投资预算美钞二百余万元,分期投入,希望旅台同鄕首期投资十万美元,次年即有效益云。此间有意振兴故鄕文化事业及商贸兴趣者,可与刘先生接洽参与。

共78条记录 1/8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