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梁启超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梁启超到台湾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 第107期  作者:慶文  出版时间:1998-12-31
    关键字: 梁启超 戊戌变法 台湾

    寒烟漠漠雨潇潇 劫后逢春爱寂寥昨夜子规啼未了 朝看红染木棉桥这首诗是梁启超在雾峰「林家花园」写下的诗一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新会人,文学家兼政治家,清光绪中叶,与其师康有为等倡变法立宪,主张教育方面废八股、设学堂,推行中西兼习;政治方面,撤销闲散衙门,裁汰冗官、澄清吏治,引用新人,广开言路等;军事方面,习洋枪大砲、裁减冗兵,力行保甲;实业方面,筹办铁路、开矿,促进农工商业及奖励发明等。光绪皇帝,深以为然,于光绪二十四年(即戊戌年,西元一八九八年)四月

  • 文章國歌史話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37期  作者:鄒蜀樵  出版时间:1979-04-15
    关键字: 国歌 民族意识 梁启超

    的痛恨与警惕。亦足以反映当时的人心。民国初年梁启超(任公)先生曾作过一首「国歌」,在当时各学校甚为流行。其词曰:「泱泱哉我中华,最大洲中最大国,二十二省为一家,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尙倔起,况乃堂矞吾中华!结我团体,振我精神,二十世纪新世界,雄飞宇内俦与伦。可爱哉,我国民!可爱哉,我国民!」这首词赞扬我国地大物博,大国威仪。英、日区区三岛尙能倔起,何况我中华民国?以激发国民团结爱国热诚,词句铿锵有力。(现收存于飮冰室全集文苑类

  • 文章梁启超先生论书法(上)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4卷 第1期  作者:江正誠  出版时间:2006-01-31
    关键字: 梁启超 书法 特质 功能 收摄身心

    近代岭南杰出人物为数不少,在政治、学术和艺术上都有伟大成就和精辟论述的,除了国父孙中山先生和康有为先生之外,便是广东新会梁启超先生了。梁启超先生生于清同治十二年(西元一八七二年),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飮冰室主人」,他曾师事南海西樵康有为先生,并参加「戊戌变法」,后人并称「康梁」,足见他在政治、学术上的地位是如何受到尊崇。晩年的梁先生不谈政治,却把大部份时间和精力放在讲学上。他曾任教于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并屡次应邀赴各地作学术上的专题演讲,极受

  • 文章梁启超先生论书法(下)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4卷 第2期  作者:江正誠  出版时间:2006-04-30
    关键字: 梁启超 中国书法 碑帖 中华国粹

    参):书法学习的途径国父孙中山先生曾说,学问有「生而知之者」,也有「学而知之者」。书法的研习就是属于「学而知之」的阶段。何况书法是我国历代文字演变的最佳明证。历代书家一脉相传,勤奋好学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很好的学习榜样,他们留传下来的墨宝更足以为后人学习的根据,因此梁启超先生主张学书要从「模仿」古人墨宝入手。他说艺术的模仿须由肤浅进于眞切,前人的产业,我们来承受;我们的产业,后人来承受。换言之,他很重视「传承」的效果,因为若能吸收前人辉煌的成就,才能

  • 文章念舊——「文明戲」片斷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20期  作者:王協順  出版时间:1996-01-01
    关键字: 梁启超 文明戏 八一三事变 卢沟桥事变

    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一文中说:「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唯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唯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唯留恋也,故保守,唯希望也,故进取,唯保守也,故永旧,唯进取也,故日新,唯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唯照例,唯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我年近七十,既不留恋,亦不守旧,借思既往回味人生,以愉晩年。时代作曲家刘家昌先生曾有一曲:「往事只能回味」,(尤雅的成名歌)红极一时,所以回味往事,亦是人生一乐也。抗战期间,家鄕

  • 文章附录:梁启超题莱园名胜十二遗墨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卷 第3期  出版时间:1973-09-01
    关键字: 梁启超 遗墨 诗作 《辛亥三月薄游台湾主雾峰之莱园献堂三兄属题园中名胜得十二绝句》

    (注:春煙漠漠雨蕭蕭 刼後逢春愛寂寥 誰遣蜀魂啼不了 淚痕紅上木棉橋 題木棉橋 飲冰)(注:人物自是徐孺子 山林不數何將軍 稍喜兹遊得奇絶 萊圍占盡月三分 辛亥三月薄遊臺灣主霧峯之萊圍,獻堂三兄屬題園中名勝得十二絶句 超超)(注:娟娟華月霧峯頭 汜汜光風五桂樓 傳語王孫應好住 海隅景物勝中洲 題五桂樓 任公)(注:谿紗浣罷月華明 荇帶蒲衣各有情 我識蓬萊清淺水 出山原似在山清 題擣衣澗 飲冰)(注:小亭隱儿到黃昏 瘦竹高花淨不喧 最是夕陽無限好 殘紅蒼莽...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