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历史渊源共返回1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獨一無二的盧溝橋——略述盧溝橋的科學、藝術性與歷史價値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28期  作者:王希文 出版时间:2002-02-01
    关键字: 卢沟桥 历史渊源 今非昔比

    在北京廣安門外西南二十多公里處,回憶當年的情景,出廣安門,觸目所及即爲廣大的田野,沿路溪流委曲,楊柳低垂,有說不出的柔婉雅致。就這樣一路淙淙水聲來到永定河畔,而盧溝河上「臥虹千尺」漢白玉的白石長橋,就橫跨在河上。中世紀的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經爲其美麗的造型而傾倒,並在「馬可波羅行記」一書中讚美它是「……河上有一美麗的石橋,各處橋梁之美,鮮有及之者……建材、建築技術甚佳,純用極美之大理石爲之,堪稱世界上最好的、獨一無二的橋。」這就是著名的盧溝橋。盧溝亦名...

  • 文章(古今乡贤)中原渡海来台几位神明的历史渊源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91期  作者:盧博文 出版时间:1996-07-03
    关键字: 陈昭应 陈元光 岳飞 历史渊源

    简介其历史渊源,藉以明了我中华文化的脉络与来源。一、保仪尊王与保仪大夫保仪尊王与保仪大夫庙,在台湾十分普遍。笔者曾居住木栅,住家附近恰有一座保仪大夫庙,香火鼎盛,为木栅居民信仰的中心,逢年过节,都有盛大仪式,笔者好奇,曾就近追溯其究竟,始知道这位保仪尊王与保仪大夫,就是来自我的家鄕河南,保仪尊王就是昔日安禄山造反而死守睢阳的张巡,保仪大夫就是与张巡同时死守睢阳的许远。张巡生于唐中宗景龙三年,为邓州南阳人,博览群书,文武兼资,开元末年进士,先是出任眞源县令

  • 文章中原探親旅遊記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6卷 第2期  作者:劉俊民 出版时间:2004-04-01
    关键字: 中原 历史渊源 探亲 旅游 行程记述

    中國古代分為九州,河南省屬豫州,故簡稱豫,因位居九州中心,所以也稱中州;又因地處黃河流域平原地帶,亦有中原名號,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重要發源地。鄭州市簡介鄭州市為河南省省會所在地,居中原腹地。北依黃河、南接許昌廣大平原,東鄰北宋古都開封,西界著名花市洛陽;為平漢、隴海二鐵路交會處。公路四通八達。航空方面,自新鄭機場啟用後,與國內外十餘個城市通航,為大陸交通、通訊樞紐。人口包括郊區市鎮六百五十萬人,工商業發達,尤其農產加工,極為興盛。因此、各種商業性的交易會...

  • 文章台灣與大陸的一體關係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23期  出版时间:1986-03-01
    关键字: 海峡两岸 文化 历史渊源 地缘

    一部台湾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汉民族在台湾的开拓、经营和移民史。为了政治和经济的种种原因,先民们冒险渡海来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胼手胝足,流血流汗,「以拓殖斯土」,历经数世纪的辛勤经营,终于缔造出一个内地化的社会,建设成一个美丽而富庶的宝岛。「血浓于水」,这是台湾与大陆一体关系的最佳写照。台湾与大陆的一体关系,可以从四方面来看。一、历史渊源台湾历史之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由来已久。尙书禹贡篇将当时的中国区分为九州,扬州居其中之一,其领域北至淮河,东南

  • 文章閩北與臺灣人員交流交往源遠流長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复刊12  作者:羅小平 出版时间:1998-12-31
    关键字: 闽北地区 台湾 人员交流交往 历史渊源

    作者:南平市人、文史作家

  • 文章中原世第與台灣同胞血縁関係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4期  作者:張紹熙 出版时间:1979-04-25
    关键字: 中原世第 台湾同胞 血缘关系 两岸关系 历史渊源

    姓氏之別起於商周。中原爲漢族文化發源之區,殷商之都位於黃河兩岸;周初平定天下之後,封姫姓於魯、晉、蔡、曹、鄭、吳、魏等國。除少數在今山東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外,其餘均在河南省。今就地名與姓氏相對,則知河南一百一十一個縣名之中,除民權、博愛,經扶於民國以後設治之外,餘則大都與姓氏有關。地名是歷史中的化石,不論空間和時間,均有其不變的價値。例如:三皇伏羲氏建於陳(今淮陽縣),黃帝都於有熊(今新鄭縣),大禹誕生於崇山(卽嵩山),湯都於亳(今商邱縣),盤庚遷於殷(...

  • 文章崛起中的思茅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28期  作者:施毅  出版时间:1998-12-25
    关键字: 思茅 历史渊源 资源状况 区位优势 人杰地灵

    思茅地區是一塊神奇、美麗、豐鐃的熱土。面積四萬五千平方公里,爲雲南省最大的地州。全區人口二百四十萬,有漢、傣、彝、佤、拉祜、哈尼等二十四種民族。行政區劃九縣一市(其中,九縣均爲民族自治縣),地區首府駐地爲思茅市。是一個典型的山區多民族地區。一、歷史悠久,淵源流長遠在三千年前,瀾滄江畔小橄欖壩一帶就有思普先民居住;商、周時期,始入獻方物(象齒和矩狗),思茅地區已和中原相通,中原地區先進的文化爲本地人民所接受,同時,保留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滇文化。當時稱產里(...

  • 文章臺灣為什麼不能獨立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36期  作者:燕夫 出版时间:2010-02-01
    关键字: 台湾 历史渊源 民族文化传承 国防安全 独立

    一)台湾系中国东南边陲的岛屿,它是固有疆域的屏障,亦是中国人海洋作战的踏板。(二)中国人自元朝即陆续进入台湾开拓,有其历史渊源及民族文化传承纪录。(三)十六世纪郑成功率其大军驱走荷兰人,聚集闽南族及客家落居,形成中国人生存领域。(四)甲午战争日本侵据台湾,五十多年经营及皇民教育塑造,并未改变岛民中华文化传承与生活习俗。(五)二战结束,台湾回归祖国,中华民国播迁台湾,倡行华夏教育,岛内各族群皆以国语沟通,生活习俗一致。(六)中共已然崛起,消除弱国积弊

  • 文章讚淮海戲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4卷 第1期  作者:韓杰民  出版时间:2002-03-01
    关键字: 淮海戏 戏曲特点 历史渊源 赞美诗词

    沭陽曲藝史悠長,綿邈淸新唱四方。下里巴人歌黎庶,陽春白雪頌賢良。刀槍亮相武姿美,生旦登台韻藝芳。淮海明珠蜚遠近,京都載譽更輝煌。

  • 文章回憶海屬地方的儺戲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5卷 第1期  作者:倪爾敏 楊士采  出版时间:2003-03-01
    关键字: 傩戏 历史渊源 海州僮子戏 演唱形式 风土习俗

    儺戲或儺舞,是舊時民間敬神驅邪的一種藝術,我國多數民族流行儺戲或儺舞。《論語·鄕黨》中記述孔子的言行說:「鄕人儺(音挪),朝服而立于阼階。」說明我國儺文化的歷史很久遠,而且是受到孔大聖人尊重的。由于不同民族與地區的風俗不同,各地的儺戲儺舞又有著自身的特色。舊時,海屬地區流行的儺戲稱爲「僮子戲」,專業演唱者稱爲「僮子」。僮,是奴僕或下等人的意思,可見「僮子戲」是卑賤的老百姓特別是鄕村老百姓中特有的文藝形式。演唱僮子戲的原始目的,是爲了祈求平安,行之久了,便...

共17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