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黄河流域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特性奇異的蕎麥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12期  作者:夏兆瑞 出版时间:1976-12-25
    关键字: 荞麦 中原地区 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中下游,中原地区的原野上,每至七八月间,秋季农作物多已先后成熟,陆续收获之际,大地呈现凋残枯索的景况,正是荞麦绿蓐畅茂,葱茏繁荣,鲜花怒放的时候。这时随处可见皑皑雪洁,明艳耀眼,银色盖地的荞麦花田,绿叶红茎衬托其下,好像彩色的地毯上堆放了尺厚的白雪与素绒,花香四溢,芬芳馥郁,蝴蝶纷飞,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天然图画,为残秋带来了欣欣向荣无限的春色美景,使人心旷神怡!好像又囘到了鸟语花香,温馨融和的春天。黄河中下游的农作物,除隔年作的小麦大麦豌豆扁豆等

  • 文章黄河流域志图集——刋载前言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5卷 第1期  作者:華羽 出版时间:1993-01-01
    关键字:黄河流域志图集》 前言 黄河 同乡

    同鄕张德堂先生赴大陆归来,带回「黄河流域志图集」一册,全四开,三五四页,八十磅铜版纸精印,彩图一九页,黑白图十九幅,目录中英文各三页,文字八十五篇,计分水系、地理景观、地势、文物、建制、河道变迁、河口变迁、旱涝、古代水利、人口民族、土地产业、工业矿产,交通情形。地质、地震、黄土分布、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金属矿产、能源与非金属矿产、土壤、珍贵动物、水文观测、降水量、经流深、地下水资源、水力资源、水沙资源、水质现状、黄河洪水、输沙模数、下游河道平面演变

  • 文章黄河流域历史旱涝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5卷 第1期  作者:張德二 出版时间:1993-01-01
    关键字: 黄河流域 旱涝灾害 洪水 旱灾 水利

    撰文:张德二(国家气象研究院天气室)黄河流域在历史上以水旱灾害频繁著称。但由于流域范围广大,流域内各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有显著差异,旱涝情况也各不相同。兰州以上地区,大部属高寒地带,降雨的年变差较小,也很少暴雨,加上人烟稀少,旱涝灾害均不突出。兰州以下的上中游地区,多属黄土高原,北部干旱少雨,旱灾威肋严重,除河谷平原有洪水灾害外,一般无涝灾;上中游的大部分地区属半干旱、半湿润的地带,降雨量在年际和年内变化都较大,又多暴雨,往往旱涝交替出现,但仍以旱灾危害

  • 文章風木齋隨筆 談吃飯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28期  作者:於世達  出版时间:2004-06-25
    关键字: 风木斋随笔 吃饭 黄河流域 小米 稻米 杂粮

    的两位蚌埠来的同学吃了几天米饭后,就自费买馒头来吃,我才知道有人不是靠吃米饭长大的,眞好笑!「饭」这个字出现得较晚,甲文、金文中都没有,但我国人开始吃饭则很早,因为谷类生产开始得早,据考证,公元前八千年已在黄河流域栽培小米,公元前七千年长江中下游开始种稻。在上古时代的自然环境还未被破坏,黄河流域草丰林茂,水土保持情况良好,宜于种植,到三代时已五谷俱备了。甚至在黄河的中下游,也有水田种稻,殷垆曾出土大量水牛骨,西周的丰镐(在今陕西)郊野,还有很多稻田,《诗经

  • 文章黄河流域地下文物分布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5卷 第1期  作者:賈峨 李啓子 出版时间:1993-01-01
    关键字: 黄河流域 文物 古迹 遗址 古代文明

    撰文:贾峨 李启子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大约在距今一〇〇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生活在芮城城西侯方度地方。嗣后,在陕西蓝田公王岭和陈家窝一带居住着「蓝田猿人」。由于这里的猿人化石及其文化遗存的发现,证明晋陕黄土高原是人类诞生的重要地区之一。山西芮城匼河附近,曾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地点。这些文化史迹的发现显示出秦岭北麓一带可能埋藏有华北最古老人类遗骸和文化遗物。陕西大荔出土的「大荔人」头骨化石的性状与早期智人一致

  • 文章三門峽水庫與治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11期  作者:朱光彩 出版时间:1976-11-25
    关键字: 三门峡水库 河道治理 黄河流域

    同道好友,切磋琢磨,交换新知。贰、黄河流域的范围及概况—黄河流域包括靑、甘、宁、绥、山、陜、豫、鲁、冀各省以及以平汉铁桥为中心,东北到天津,东南到长江口这一个大三角洲面积廿五万平方公里的大平原。故谈黄河,不能不顾及此整个有关地区共约一〇〇万平方公里的各项因素及其地理历史背景。西北是我们的发祥地,土壤本来很肥沃,禹贡:「雍州厥士上上」,文化水准亦高。但因黄河为患及其他种种关系,近世纪来反而地瘠民贫,苦不堪言。查黄河流域各省有二亿余人口,耕地面积六亿巿亩,其中灌

  • 文章河南古代帝都考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3期  作者:張金鑑 出版时间:1979-03-25
    关键字: 河南文物 古代帝都 黄河流域 文物考证

    中国文化的发源地在黄河流域。上古之世,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活动,皆以禹贡豫州为中心。当时为适应渔猎、畜牧之需要及避免河水泛滥的灾患,帝王常不惶宁处,屡迁其都。上古帝都虽分布于陜、晋、冀、豫、鲁五省,然位于河南省境者,则为数最多。兹就史籍加以稽考,特将秦朝以前河南古帝都记述于后:⒈伏牺—古代帝王多系因其功德为民所自然拥戴,不恃强权以为统治。伏牺氏因能猎获制服牺牲供人食用。人民感戴大德,乃尊为酋长。黄帝以前诸主,史家所引,疑义滋多,其较可取经者当自伏

  • 文章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古今谈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4期  作者:馬壯行 出版时间:2009-07-01
    关键字: 生态环境 黄河流域 历史发展变化 破坏严重 治理与重建

    写山西山上「翠柏阴峰,清泉灌顶」;山下「杂树交荫、希见曦景;写陕北「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唐诗写运河「秦地有吴舟,千樯渭曲头,人当返照立,不澈故鄕流。」位于内蒙的汉朔方郡有「新秦中」的美称,公元四一三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登契山,叹曰:「美哉斯埠,临广泽,带清流,吾行地多矣,未有若是之美。」发民工十万建统万城(陕北横山县),至唐还是「溪流清澈,风物宜人」重鎭。黄河流域矿藏种类多、储量大,仅山西储煤八千七百亿吨,有「乌金墨玉之鄕」的美称。出土的古墓葬,棺廓多是

  • 文章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古今谈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1期  作者:馬壯行 出版时间:2003-01-01
    关键字: 生态环境 黄河流域 古今对比 环境恶化 治理成果

    山上「翠柏阴峰,清泉灌顶」;山下「杂树交荫,希见曦景」写陕北「周原膴膴,堇荼如饴。」唐诗写运河「秦地有吴舟,千樯渭曲头,人当返照立,水澈故鄕流。」位于内蒙的汉朔方郡有「新秦中」的美称,公元四一三年,匈奴首领赫连勃勃登契山(陕北),叹曰:「美哉斯埠,临广泽,带清流,吾行地多矣,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是之美。」发民工十万,建统万城(陕西横山县),至唐还是「溪流清澈,风物宜人」的北方重鎭。黄河流域矿藏种类多、储量大,仅山西储煤八七〇〇亿吨,有「乌金墨玉之鄕」的美称

  • 文章鄭州憶語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7卷 第2期  作者:孫秉傑 出版时间:1975-02-28
    关键字: 郑州历史 风土人情 黄河流域 史料记载 回忆往事

    复员,继又动员戡乱,政府自无余暇从事地方建设。(记得当时仅利用接收日军所遗物资,由工兵协建了一条水泥路——大同路,自平汉路车站至小西门。)黄河流域乃我中华民族发祥地,且因而产生了一脉相承的中原文化,光辉灿烂,弥足自豪;但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挟带泥沙,滚滚而下,自成以东转入平原,黄沙淤积,河漕高出堤岸,每每汎滥成灾。总计自夏禹导河以来,在历史上记载的已有六次改道。抗战初期,政府基于国家战略需要,在郑州与中牟之间又实施了一次人工决堤,藉以迟滞日寇西进,争取时间余裕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