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起源共返回7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淄博」主要城鎭的起源和发展(上)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3卷 第2期  作者:侯仁之  出版时间:1987-09-20
    关键字: 淄博 城镇 起源 发展

    直接发展起来的。淄博市的临淄附近淄河东岸(宋家庄西、后李官庄西南和西北)[2]和张店附近的冡子坡石佛堂[3]也同样有大汶口文化的遗存。(图四)需要指出的是,从大汶口文化到龙山文化,正是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时期,也就是私有制开始出现和原始社会逐渐解体的时期,这是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这一过渡时期,出现了两个新的社会因素:第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带有商品生产性质的独立手工业,交换活动大为发展;第二,随着个体家庭和私有

  • 文章周代就有餅食

    来源期刊:《陝西文獻》 第76期  作者:楚楨  出版时间:1989-08-01
    关键字: 月饼 起源 周代

    秋節吃月餅始於何時?民間流行著一則傳說:元朝末年,漢人因忍受不了統治者的無惡不作,遂決奮起反抗。中秋節前,在每個月餅中夾一張紙條,約定起義時間;到了中秋夜,家家戶戶掰開月餅,瞧見傳單,乃揭竿而起,推翻了元蒙的暴政。這小小的月餅故事,雖然很難得到史家的認同,卻給後世憑添了一段中秋佳話。按早在周代就有餅食,到了漢代,更有蒸餅、胡餅、湯餅等名堂。而「月餅」之名,從文獻記載看,要遲至宋代才正式出現;周密武林舊事卷六「蒸作從食」裡,提到各種蒸食的糕餅:「……乳餅、...

  • 文章重視豫劇史科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6卷 第7期  作者:張若鑑 出版时间:1974-07-25
    关键字: 豫剧 史料 起源 演变 樊粹庭

    单是「中原文献」中,就有五篇文章持此种论点,其实这种说法,连一个可靠的朝代都没有,遑论其他。关于中国戯剧的起源,虽说由于见仁见智,各家的说法不尽相同,但不论你追溯到黄帝的渡漳歌,尧时的康衞谣,商代的巫风,周朝的诗经,这些都是源出于河南。再说对后世戯剧影响最大的雏型戯,如优孟衣冠之出于沈邱,高跷之出于商邱,踏摇娘及傀儡戯之出于豫北,代面及柳枝腔之出于洛阳。蔡邕的大曲及唐朝的参军戯,都是在河南的土地上萌芽;而中国戯剧到了北宋太宗年间始正式形成,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 文章國劇二黃非源自湖北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78期  作者:齊如山  出版时间:2011-01-10
    关键字: 二黄 起源地争议

    「二黃」或可稱為「二簧」,國劇主要聲腔,包括有原版、慢板、散板、搖板、滾板、碰板、頂板、快三眼、反二簧等等,節奏平穩,唱腔流暢。長期以來有一種説法,「二黃」源於湖北。宜昌話中的「二黃八調」,是講一個人「不明事理」、「顛三倒四」,看來湖北人自己也認為「二黃」源於湖北!前年有部大陸與香港合拍的電影《梅蘭芳》,其故事幾乎照著齊如山先生來台所撰的「齊如山自傳」長篇連載所拍攝的。齊如山(1875-1962),河北高陽人,畢生獻身國劇文化,與梅大師關係深厚,來台後仍投入國劇...

  • 文章丰县梆子戏起源之说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34期  作者:孫清恩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丰县梆子戏 起源

    豐縣歷史悠久,《舊通志·古諺》云:「先有徐州後的軒,唯有豐縣不記年。」豐縣古稱豐邑,亦名秦台、風城。春秋時期,宋王偃曾建都於此。豐縣始建於秦末,漢屬沛郡,南北朝時轄於彰城,其後隋、唐、宋、元、明、清歷代相傳,綿延至今。豐縣位於江蘇省西北部,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界之處,東鄰沛縣、銅山縣,西和北山東單縣、魚台縣、金鄉縣,南與安徽省蕭縣、碭山縣接壤。境內陸路、水路暢接全國各地,交通十分便捷。豐縣屬黃泛沖擊平原,地勢平坦,河道縱橫,地肥水美,盛產小麥、玉米、棉花、...

  • 文章被黃酒浸泡了千年的紹興社戲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144期  作者:馬青輝 出版时间:2014-04-10
    关键字: 绍兴 社戏 风俗起源 观戏体验

    老人不仅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琴师,同时也是一个社戏迷。当我在一家老茶馆找到他的时候,他正对着河对面的老戏台发呆。阳光下,杯中的茶水仿佛早已没有了温度与茶色。一扇沧桑尽显的老木窗,就像一道阻隔于昨天与现实之间的栅栏,窗外,阳光如瀑,流水似歌;窗内,光影暗淡,弥漫着一股潮霉之气。一阵寒喧后,老人拉开了一个长方型的布袋,顿时,一把暗红色的板胡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在一阵悠扬明快的板胡乐中,老人向我叙述起了有关社戏的历史及起源。古时候人们把土地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

  • 文章漫談春聯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0卷 第1期  作者:杜建欣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春联 起源 历史考证

    关于春联的起源,传说不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符』一夜之间,千家万户焕然一新。曾记得我小时候,每年腊月,古鎭集市总是人山人海,争办年货,尤其祭灶前后,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打扫卫生,书写春联,俗话说:二十八贴花花,据老人传说:贴上春联就不兴讨债了。到了大年初一,总是有很多人,三五成群,专门在大街和小巷观赏春联。因为春联是寓情志于其中,运用对偶的表现手法,把人们思想感情和生活中的丰富内涵,加以锤炼浓缩概括,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教化意义,人们

  • 文章漫談紹興師爺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9卷 第2期  作者:余我 出版时间:1997-02-10
    关键字: 绍兴师爷 幕僚 起源 史料

    滿淸的官制在中央各部有所謂「胥吏」;而地方政府又有所謂的「師爺」。兩者其實都是官吏的幕僚,是輔佐主官不可少的隨從辦事員,形同現代的祕書之類。師爺中因多是浙江紹興人,所以一般人稱「紹興師爺」。筆者出生紹興,有人問我籍貫時,對一般人答以「產紹興酒的地方」,而高級知識分子便吿以「師爺的發源地」。「噢!眞了不起!」有人含「諷刺」意味相譏,這就叫人難堪了!在道光以前,胥吏師爺中倒有不少傑出人才,卽在咸豐年間,如左宗棠在湖南巡撫駱秉章幕中,人稱左師爺。但因他性情倨傲...

  • 文章元宵佳節話燈謎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1卷 第2期  作者:周冠華 出版时间:1989-02-10
    关键字: 元宵节 灯谜 起源 猜谜

    我国各地风俗,每年元宵节都擧办「灯谜」活动。这是寓敎育于娱乐的益智活动,也是我国独有的国粹,实在値得发扬。玆値中华民国七十八年元宵佳节,特来敍述有关「灯谜」的种种,以飨读者。一、灯谜的起源与演进据〔燕京岁时记〕中的〔灯节〕条记载:我国农历的正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均谓之「灯节」;不过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称为「正灯」。民间习俗,灯节期间,放灯为戏,各色彩灯,应有尽有,并绘古今故事,以资赏玩。同时将灯谜张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猜中的有奖,这便是猜灯谜。至于猜灯谜

  • 文章客家民謠舉隅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9期  作者:黃軍書 出版时间:1972-10-01
    关键字: 客家民谣 起源与发展 民俗习惯

    客家民謠,亦稱山歌。我客家民族,自五胡亂華,相繼南遷以後,因作客他鄕,故稱客家,以示與先到定居之民族有別,所以不論是四川、江西、廣東、乃至臺灣,所聚居散佈的地方,均屬山區地帶。我走遍大江以南每一省份,尤其在抗戰期間,在四川、浙江、江蘇、江西一帶,都曾看到十三、四歲纒足的小女孩,她們自以爲得計,其實實在可憐!但唯一的例外,却從未發現有客族的婦女纒足,卽使是七、八十歲的客家老太婆,她們的三寸金蓮都是「橫量」的。由此可以證明客家人,不論男女,爲了適應生存環境,...

共74条记录 1/8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