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考古研究共返回19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我的故鄉小梁村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3卷 第1期  作者:張紹熙 出版时间:2001-01-01
    关键字: 邙山 考古研究 史料研究

    洛阳有古城,走出北门即到五股,渡过河,即上邙山。当时牛车大道比较平坦,可是一般年青孩子们,不惜体力想走近路,都是选择羊肠小道,翻沟上坡,采取直线捷径。这一带的自然村落,都是依居住地形冠姓而来的:如「权家岭」是选择高地上;「徐家沟」是住在沟坡上;「郑家凹」是住在岭底下。马坡、北窑是因地而异,鏧洞而居;冬暖夏凉,耕田而食,从古到今,安逸舒适。从人类进化的历史考证,这里可能是华夏民族最早的发祥地。据近期考古研究:世人公认中国是人类远祖的发祥地;站在自己国土上,晋南

  • 文章化石之鄉——榆社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34期  作者:趙振龍 出版时间:1989-07-01
    关键字: 榆社县 化石 化石分布 考古研究

    常銘 趙振龍「啊,化石之鄕,眞美妙」!美國考古學家們面對山西楡社各形各類的古化石嘆爲觀止。五月五日,美國舊石器考古學家克拉克敎授等一行四人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硏究所著名古人類學家賈蘭坡敎授,山西省考古硏究所硏究室主任陳哲英等,參觀了楡社的化石博物館,考察了該地舊石器地層剖面,他們對這裏的化石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贊揚。藴藏們豐富種類繁多山西楡社縣位於太行山西麓,濁漳河之濱,地形屬黃土丘陵區。山區占全縣面積的百分之八十二。在距今約七百萬至一百萬年以前...

  • 文章九連墩戰國楚墓竹簡之謎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22期  作者:姜安憲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九连墩楚墓 考古发掘 竹简 考古研究

    枣阳文献》二十一期刊发拙作〈九连墩战国楚墓文物追踪〉(上)。(下)文部份提到2号墓发掘的竹简一、一〇〇余枝,要经过化学溶液处理,三年后才能解读其文字。现据湖北省文物局近期制作的电视文物考古片《见证》(已在中视播出),补叙如下:九连墩楚墓中的竹简共一、三〇〇枝,经过化学溶液浸泡还原处理后,专家们发现每枝竹简的背面都绘有清晰图案,十分精美,犹如一部精装巨著,但翻看它的正面,千余枝竹简竟没有书写一个字,是一部「无字书」。这使考古工作者疑惑不解,过去所有墓葬

  • 文章願河南安陽洹水商都永恆光明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0卷 第2期  作者:高安澤 出版时间:2008-04-01
    关键字: 安阳历史 世界文化遗产 考古研究

    摘要安陽洹水中游,二十世紀由甲骨證實,爲商代後期首都,且長達二百餘年,西元二〇〇六,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追溯洹河之水,當時必甚豐沛,兩岸船隻來往定甚頻繁,向東到海,往南至河,水運亦當發達,至今又活潑起來。願以後配合商朝服飾、音樂、美術、武藝、舟車、體育,以企業方式開發,定可如宋之清明上河圖,永恆光明照耀於世界。一洹水史地考:甲骨文——《殷契粹編》一〇六·一,有「東洹」。《庫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辭》一〇九,有「西洹」。《殷壚文字甲編》一〇六一,有「洹水」。...

  • 文章「卡細先瑪麻」族屬探析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27期  作者:朱德普  出版时间:1997-12-25
    关键字: 卡细先玛麻 族属探析 西双版纳 考古研究 学者论述

    如后:1.欢满,又译为「昆满」是召法细达统帅之地,是「桑西双欢」的政治军事中心,现属景洪市猛养鄕西北的大河边村,与景讷鄕相邻,寨居森林保护区,全寨均为布朗族,仅七户,四十五人[2]。本节所引各寨户口数均见该书,不一一具注。。相传召法细达曾在此建街市,在长约二〇〇米的「街」两旁置有长石,遗址仍可寻,当地人称「鬼街」。2.欢罕。这个部落专工架火煮饭。现有昆罕寨,二十四户,一三六人;昆罕小寨十二户,七十八人,都是布朗族,今属景洪市大渡岗鄕。「昆」为「欢」的异译

  • 文章聯合報新聞 日記者自北平報導 秦皇地下宮闕仍然完整無缺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23期  出版时间:1985-02-01
    关键字: 联合报新闻 秦皇地下宫阙 考古研究

    【本報東京記者林元輝四日電】日本共同社今天自北平報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調查隊最近發現,西安市郊秦始皇陵中的地下密殿仍完整無缺。據報導,上項調查秦皇始皇陵的四周圍地下,發現長方形的内城和外城城壁。内城有門六座,外城有門四座。調查隊並在陵寢的東邊發現一百一十三座地下馬廄和陶俑;另在西邊發現卅一處埋有珍禽奇獸陶器和陶俑的坑穴。報導指出,中國傳說秦皇始皇生前為了讓他的帝國隨他入土,曾令人搬了數以千計的陶俑埋入地下宮殿。據報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的副所長袁仲一強調...

  • 文章夏縣西陰村五千六百年前的蠶繭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47期  作者:羅強智 出版时间:1996-01-01
    关键字: 李济 考古研究 蚕茧介绍 相关历史

    今年九月一日,文建會及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以及故宮博物院等單位爲紀念考古學家「李濟先生百年誕辰紀念」,特在外雙溪故宮博物院一樓展出李濟先生爲中國考古重大的貢獻,同時展出李濟先生與董作賓先生於民國十七年十二月起主持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的發掘與硏究工作,前後歷九個年頭,掘出的文物相當豐富,對我國考古人類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同時讓李濟先生在考古硏究工作上的努力,能夠影響後世。李濟先生獲有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抗日期間任南京博物院籌備處主任。來台後曾擔任中...

  • 文章石院士璋如與中原、安陽兩文獻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6卷 第3期  作者:高安澤 出版时间:2004-07-01
    关键字: 石璋如 人物简历 考古研究 著作简介

    前言「台灣考古人瑞,石璋如一〇四歲病逝。」聯合報民國九十三年三月十九日文化版,中研院院士,考古泰斗,發掘出(台灣)中部大馬璘、番仔園遺址,及北部圓山和(淡水河出口八里鄉)十三行遺址。並刊載石院士與阮馨夫婦百年誕辰時,鶼鰈情深的彩色照片。看後心甚敬仰,但更多懷念與惋惜,近兩年未去拜謁,人已去矣!石璋如先生,河南省偃師縣人,民國二十年以河南大學史學系身分,參與中研院史語所「安陽發掘團」。民國二十二年在安陽侯家莊,有梁思永、石璋如、劉燿、祁延霈、胡福林、尹煥章...

  • 文章馮維盛——中國文化的探源人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0卷 第4期  作者:李敬偉 馮晶明  出版时间:1998-10-01
    关键字: 冯维盛 夏朝遗址 考古研究 史料研究

    上发表,引起国内外史学书家的关注。这一消息不啻在我国史学界投下了颗重型炸弹!隐藏了五千年的中国夏文化之谜即将重现天日!冯维盛,这位38岁的农民即将成为探得中国文化源头的第一人!1953年3月2日,冯维盛出生济源轵城鎭小王庄村。他的爸爸解放前任济源图书馆馆长,是一位深谙当地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的学究。父亲虽是老实巴脚的农民,但耳濡目染,也装了一肚子关于太行山黄河水的故事。处在这样的家庭气氛中,冯维盛自幼便滋生了探寻中国历史源头的兴趣。他十来岁的时候,父亲每次上山拉

  • 文章方城——中國現存最早的長城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3卷 第1期  作者:賀金峰 出版时间:2001-01-01
    关键字: 方城 长城发祥地 史料研究 考古研究

    作者:賀金峰通聯:河南省方城縣教師進修學校河南省方城縣裕州北路四九一號

共19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