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粤东地区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粤东陶瓷的历史与贡献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6卷 第4期  作者:楊大地  出版时间:2008-10-31
    关键字: 大埔县 陶瓷制造 广东省 粤东地区

    的需求量,说明古代粤东已有不少已具一定规模的城鎭。从建筑陶瓷普遍有刻划纹饰看,古代粤东的城鎭已有一定水平的文化与审美标准,故建筑陶瓷也蕴涵了古代的习俗与时代色彩。特别是「莲花瓣纹」的大量出现,说明粤东唐代佛教盛行。因为「莲花」是「佛门圣花」。潮州开元寺是唐代的建筑物,其中大量的建筑陶瓷器件,应当是潮州古瓷窑生产的。可见一千多年前,粤东,尤其潮州就是一个文化比较发达,陶瓷生产已具相当水平的地区。我国陶瓷的大量出口,大概在公元十世纪的唐代。东南沿海既是海上

  • 文章粤东高陂水利枢纽工程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0期  作者:黃勉 出版时间:2004-02-01
    关键字: 粤东地区 高陂 水利枢纽工程 投资兴建

    粤东汀江、梅江、梅潭河汇成韩江,今建水利工程,有如长江小三峡大坝,效益宏广—编者

  • 文章粤东陶瓷的历史与贡献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6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粤东地区 陶瓷制造 出口贸易 历史贡献 海上丝绸之路

    和云雷纹等硬陶、夹砂陶、以及陶罐、陶瓷、陶瓶、陶盘等,而大埔的陶瓷工业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可见粤东的陶瓷业历史悠久,应当是始于夏商之前,兴盛于宋元。明清至今则不断扩大,最近几十年则飞速发展。陶瓷器的产生与发展,必须具备原料、燃料、治炼、工艺、工具、交通等许多条件;同时也与当地的文化发展程度有关。由于粤东古代先民已有相对丰富的制陶经验,积累了从原料、制作、过釉、彩绘等许多知识,然后才有可能从制陶发展到制瓷。秦汉以后,设置了郡县,加强了对粤东边远地区的管理,并有

  • 文章粤东的善堂与善堂文化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1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粤东地区 善堂 社会道德文化 善举 兴办义学

    宋、明以来,粤东应该说存在三种跨地区,跨方言的文化,即三山国王文化、妈祖文化和善堂文化。三山国王文化主要具协调社区的职能;妈祖文化主要起心理保障功能;善堂文化则起著援助和教育职能。这三种文化的主神,在民间得到广泛的信仰,其庙堂均在数百座以上。著名的汉学家饶宗颐先生说:「善堂文化是潮汕文化的组成部份。潮汕善堂文化的特色,是潮汕人现实主义的处世观点,柔合释儒道的哲学思想所形成的特殊文化」。近百年来,善堂分布遍及粤东各县市,但以潮汕地区最多。廿世纪末,潮阳

  • 文章潮汕在粤东的历史地位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0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04-02-01
    关键字: 潮汕 粤东地区 历史地位 文化转型 交通地理

    拥有众多华侨,接受外来文化猛烈冲击,正是潮汕与北方其他沿海地区不同,呈现独特而新潮的发展局面。

  • 文章客家苦筍 野生山珍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9期  作者:劉秀香 出版时间:2002-12-01
    关键字: 粤东客家地区 苦笋 地方风物 营养价值 医疗功用

    在客家中,有一异常美味的「苦笋煲」却鲜为人知。而今成为客家旅游宴请亲朋享口福的名菜。在粤东客家地区尤其大埔县的山林较适合苦笋的生长。每年春天,在小雨淅沥的时候,苦笋就破土而出,茁庄成长。雨过天晴,村民们就上山掰苦笋。一般的苦笋只有大拇指大,去壳,笋肉雪白鲜嫩,用开水烫过后泡浸在水中。把笋肉成长条形或原条放进瓦煲内,再配以五花猪肉、咸菜、香菇等作料,先明火煮滚后,再文火慢煲。此种苦笋煲,初尝有点味苦,细嚼时,香味四溢,满口生甘,咽肚后,再回味,则感到甘甜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