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称呼共返回1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客家掌故兩則

    来源期刊:《嘉應五屬年刊》 第1期  作者:張公鼎  出版时间:1986-10-01
    关键字: 客家 掌故 兄弟称呼

    江西赣州的边陲而进入广东鎭平徐溪一带,有的住了三、五十年,有的住了一两百年,又再迁入梅县、平远、兴宁、五华的。这些县份好多姓的族谱,都说是从徐溪迁来的,如:丘、邓、何、张、温等姓,都是蕉岭迁过来的,这是眞实的南迁经过情形。二、哥棣者,兄弟也。讲到我们嘉应五属人士,男人彼此之间,喜欢用「哥棣」二字称呼,也是在不和上面时间相同的某一天,听老辈讲的,老辈说:「哥棣」二字,是有典故出处的,那是相亲相爱的意义,你们后生要知道,绝对不是含有讥笑嘲讽的意思,这一点,我们

  • 文章丫頭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3卷 第6期  出版时间:1997-12-01
    关键字: 典故 丫头 称呼 刘禹锡

    丫头一词有三义:幼女、婢女及对小辈女子的亲暱称呼。唐刘禹锡《刘梦得集.外集二寄赠小樊》诗:「花面丫头十三四,春来绰约向人时。」是说幼女因头上梳了双髻,象「丫」形,故今俗称幼女为丫头。又《辍耕录》上载:「吴中呼女子之贱者曰丫头。」亦作丫鬟。汉代把丫头称为偏髾,后来多指婢女。宋王洋《东牟集·六.弋阳道中题丫头巖》诗:「不谓此州无美艳,只嫌名字太粗生。」自注:「吴楚之人谓婢子为丫头。」《红楼梦·九八》:「凤姐便背了宝玉,缓缓的将黛玉的事回明了。……贾母眼泪交流

  • 文章鄕音最難忘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2卷 第10期  作者:焦席禩 出版时间:1979-04-10
    关键字: 家乡话 江北 称呼

    处方言来得动听呢。家属称呼,一般称祖父母为「爷爷」「奶奶」,称父母为「爸爸」「妈妈」,称伯父母为「伯伯」「伯母」,称叔父母为「叔叔」「婶婶」,称姑母为「姑姑」或「姑妈」。扬州人则不然,称祖父母为「爹爹」(ㄉ一ㄝ、ㄉ一ㄝ)「太太」,称父母为「箸箸」(ㄉ一ㄚ、ㄉ一ㄚ)「娘」,称伯父母为「大大」「大妈」,称叔父母为「爷」「娘娘」(ㄋ一ㄤ、ㄋ一ㄤ),称姑母为「娘娘」(ㄋ一ㄤ、ㄋ一ㄤ)。我的子女因在外出生,呼唤尊长,已用一般称呼,不同家鄕。我之亲戚,在台湾仅一表姪,初见面时

  • 文章如何寫「書信」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33期  作者:艾華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写书信 称呼 结尾

    衣服不致于闹出笑话。书信的结构可分成三部份—即前文、正文、后文。列表如下:【说明】⑴称谓—书信开头最重要的部份,以确定通讯人双方的关系,如:对尊长、对平辈、对学生及对有职位的人等,必须适合双方的关系的称呼。⑵提称语—在称谓之下,表示请受信人察阅的意思,如:对父母用「膝下」、「膝前」;对长辈用「尊前」、「赐鉴」,对平辈用「大鉴」、「台鉴」等必须适合收信人的身分。⑶启事的敬辞—提称语之下,陈述事情的发语词,如对父母用「敬禀者」,对长辈用「敬函者」,对平辈用

  • 文章頭兒、老師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9卷 第3期  作者:倪玉麟 出版时间:1997-03-10
    关键字: 头儿 称呼 老师 工程 学习

    朴实,原在大陆陇海铁路上任工程师;随时局变迁,全家迁台,因家口众多,乃辞公职经商,创业营造厂。我们第一个工程是在现以生产「爱文」大芒果驰名的玉井鎭。那时候玉井由于地处台南县丛山中,交通不畅地方闭塞;市况更是萧条,入夜后即无去处。自此我定下心来,开始逐步学习工程上最基本的学识、监工实务,以及计算数量、材料及工地管理等等的初步课程。头儿——我们在背后这样称呼老板,是典型的北方人,豪迈爽朗、和气慈祥。受过正规的工程敎育及职业训练,对我这个外行的助手或者是学徒吧,却

  • 文章大埔婦女稱「孺人」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3期  作者:李萬興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大埔 妇女称呼 “孺人” 历史传说

    在過去,七品官的貴族妻子才可稱孺人,但在粵東客家地方的婦女死後,人人均稱孺人,這是怎麼回事?原來這裡面還有一個故事。傳說,南宋末年,宋帝昺抵不住元兵的圍攻,率眾棄京南逃。來至三河壩舊寨村紮營(舊寨便由此得名)此時元兵繼續窮追不放,由大麻上至三河匯城,欲再渡江追趕,剛好這時舊塞的婦女們,成群結隊的上山去打柴,有些人身人熱了,把衣服頭巾等掛在扛上。遠看很像擎旗的士兵,元兵遠望不清,只見滿山是人,好像正在搖旗吶喊,大有防衛之勢,再看清一點,又多是女兵,便以為婦...

  • 文章丈夫為何叫「老公」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8期  作者:李偉誠 出版时间:2012-02-01
    关键字: 丈夫称呼 “老公” 来源 历史趣闻 对联趣事

    在我国民间夫妻之间常互称「老公」、「老婆」。相传此称呼最早出现于唐代,至今有一千多年了。关于此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唐代有一个名士,名叫麦爱新。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年老血衰,便产生了弃旧纳新的想法,写了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他妻子看到了,提笔续了一副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粮。」这副下联,以「禾稻」对「老藕」,不但十分工整贴切,新颖通俗。而且「新粮」与「新娘」谐音,饶有风趣。麦爱新读了妻子的下联,被妻子的才思敏捷和拳拳爱心打动,便

  • 文章被冤枉的江西老表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98期  作者:賴祥蔚 出版时间:2004-11-01
    关键字: 江西老表 称呼由来 历史考证

    都是半公开。本来倒也罢了,各省相安无事,自从那堂课以后,班上同学只要看到江西籍的同学,总爱以开玩笑的口气教训说:「你们江西人怎么这么爱攀关系呀!」扪心自问,岂有此事?只身来台的老爸从不爱攀关系,我小时候更是有一点小孤僻,因此这种指控实在让人深感冤屈。被说爱攀关系很刺耳,少数同学更顽皮,见面就满口乱叫老表、老表,由于「表」字与称呼妓女的「婊」字同音,更是难听。因为如此,后来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少去提到籍贯的话题,更不会主动聊到自己的祖籍是江西,以免又引来乱七八糟

  • 文章妻不喚夫名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7卷 第1期  作者:李祥亭  出版时间:1985-03-01
    关键字: 夫妇称呼 风土习俗 乡音乡情

    故鄕有很多比较守旧的夫妇,互相不叫名字,叫一声:哎!或喂!「孩子的爸。」「孩子的妈。」年靑的鄕友们,信不信,不妨注意一下,老一辈的鄕长,夫妇称呼,可能还会有叫哎!喂!特转载李祥亭先生在中副发表「妻不唤夫名」的一篇散文。 ——编者时代进步,带动万事万物也在跟着变化,比如说称呼吧!像现在的「我太太」如何如何,我「儿子」如何如何,「我老爸」、「我老公」怎样怎样,……不一而足。在过去,丈夫称妻子,谁也不会、不便说是「我太太」三个字。大都是称呼「内人」、「家里

  • 文章温州话风雅篇(2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25卷 第2期  作者:張乘健  出版时间:2009-04-01
    关键字: 温州话 方言 古代汉语 女子称呼 文化伦理

    勞力濟力戮力最原始的文化是勞動者創造的,因為原始時代尚沒有社會分工,人人都是勞動者。傳說中的神農氏、伏羲氏、堯、舜、禹背後人奉為「聖人」,但他們出沒於莽野山澤,奔波於霜雪風雨,難以想像的辛勞,都是偉大的勞動者。原始的文字作為古文化的載體也就帶著強烈的勞動者的意識與觀念,溫州話承繼並維繫著原始的古漢語的語韻與文風,顯示著勞動者的意識與觀念。溫州話時常聽見的一句話是:「勞力兌伙食。」不僅是以踏三輪車謀生的工人這樣說,就是收入不菲的工程師之類的高級知識分子,在...

共16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