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秋风共返回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我願相迎與相送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94期  出版时间:1997-04-03
    关键字: 秋风 宝岛 好友 乡土

    八月秋风送游翁,暂别宝岛大陆行,亲朋好友匆匆会,皆为鄕土一片情。噪杂闹市听音韵,辨得鸡鸣画眉声,他日再游睢州地,我愿相迎与相送。

  • 文章万荣后土祠秋风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5期  作者:吳麥黄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汉武帝 秋风辞》 汾阴后土祠 秋风

    公元前一一三年,汉武帝刘彻率领群臣到河东郡汾阴县祭祀后土。时値秋风萧飒,鸿雁南归。汉武帝泛舟黄河,飮宴中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绝调《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本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经历两千余年的沧桑变化,汾阴后土祠现在的状况怎样呢?汾阴后土祠坐落在今万荣县宝鼎鄕庙前村北的高崖上,距万荣县城四〇余公里。这一带历史上称之为「汾阴脽地

  • 文章秋风楼与汉武帝的《秋风辞》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52期  作者:卜兆祥  出版时间:1998-07-01
    关键字: 秋风 汉武帝 秋风辞》 传说故事 诗词

    秋风楼位于汾阴后土祠北端之后,因楼内藏有汉武帝的《秋风辞》而得名。该楼东依峨嵋岭,西傍黄河岸,与陕西韩城芝川鎭司马迁祠相对。楼高三十二.米,下部筑有一高大的台基,凌空横跨于一条东西贯通的深沟古道之上。可谓托地傍水一名楼,居高临险耸入云。楼分三层,面阔进深各五间,建筑艺术独待,楼台气势磅礴。游人登楼依栏远眺,北瞻龙门,南望华岳,大河壮观,尽收眼底。楼身比例适度,檐下斗拱简洁,结构精美古朴,形制巍峨劲秀,实为现存古建之珍品。秋风楼创建年代,现无确凿史料可考

  • 文章偶成

    来源期刊:《豐縣文獻》 第14期  作者:瑞甫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秋风 秋雨 河山 城郭 归客

    自开放探亲后,半生流亡海隅之孤臣孽子,多有莼鲈之思,乃纷纷返鄕探亲,归来后,闻道及家鄕近况,以及世道人心之变,均有不胜今昔之感,感而赋此,聊抒情怀。一番风雨一番秋,秋雨秋风总惹愁;百战河山沦盗寇,万家城郭半荒坵。天涯归客多情怯,邻里亲朋咸凝眸;最是伤心歧路语,然何不能久停留。注:㈠丰城中共机关,多迁于城外东南隅,旧城西半部,形同废置,已几成荒坵也,闻沛县已迁治于城南某村,大陆城市,均遭浩刼矣。㈡凝眸者相见几不相识也,仔细观看,差似旧貌,若相逢途中,大半差

  • 文章「泗水秋风」与「寒灯拥髻」 读周策纵先生论诗小札而作

    来源期刊:《湘鄉文獻》 第28期  作者:柳作梅 王雪松  出版时间:2001-01-31
    关键字: 周策纵 论诗 读后感 《泗水秋风 《寒灯拥髻》

    作者柳作梅先生,爲婁底人。曾任孫立人將軍記室,後入東海大學圖書館供職;博覽群書,實至名歸,享譽文壇。尤擅詩詞,被聘爲東海大學文學系敎授暨系主任,以迄退休。——王雪松——

  • 文章漢武帝的河東情結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70期  作者:董全庚 出版时间:2007-07-01
    关键字: 汉武帝 政治成就 七巡河东 六祀后土 秋风

    ,汾阴后土祠新成,汉武帝幸临河东。这是一个凉爽的秋天,直奔汾河与黄河的汇流处,于今万荣县西庙前镇祭后土祠后,在汾河舟中率群臣欢宴,即席赋诗,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秋风辞》。有史家所序: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钦燕,上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横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作者辞面所写感秋,其实是用了「赋比兴」的写法,流露出他

  • 文章秋瑾女俠的詩詞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9卷 第6期  作者:澎湃 出版时间:1977-06-06
    关键字: 秋瑾 鉴湖女侠 诗词 中国同盟会 秋风秋雨愁煞人”

    鼓吹,激励民心士气,必将有其积极性的影响。而对充实本党革命文献,亦将有其实质上的帮助。以下,我就按照撰写「传略」的方式,将各书所载秋瑾女侠生平所作的诗词,依其史事的时间先后,作一综合归纳,敍录如后。「秋风秋雨愁煞人!」大家都知道,这是鉴湖女侠秋瑾烈士在浙江山阴县从容就义前夕的一句绝命词。秋瑾女侠,字德贞,又字瑜娘,号璿卿,别署竞雄,自号鉴湖女侠,浙江山阴县人,于逊淸德宗光緖元年(岁在乙亥,即民前三十七年,公元一八七五年)十月十一日,诞生于福建。父亲秋星候

  • 文章夏日話扇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35期  作者:王水寶 出版时间:2014-05-15
    关键字: 历史久远 艺术韵味 题字作画 《秋风纨扇图》 画扇判案 扇面画家张承汉 扇子舞 审美高雅

    有风我不动,我动就有风,如果不用我,除非刮秋风。」这是流传在我国民间的一则谜底为「扇子」的谜面。我国扇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当时舜为寻找贤才辅佐自己,亲自用羽和竹做扇,赠给贤人,以示诚意。到了殷高宗时,就有用雉羽做成的大扇,置上长柄,但不是用来祛暑取凉,而是作为显示皇帝权力的一种仪仗品,高擎于帝王身旁,这种仪仗一直沿袭到清朝,被称为「掌扇」,唐朝大诗人杜甫在其《秋兴》诗中就有记载:「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扇子作为拂暑纳凉

共8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