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王海玲共返回1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豫劇史話」讀後感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98期  作者:劉峙同 出版时间:1998-04-03
    关键字: 孔子 张若鉴 豫剧

    同鄕马永涛君,赠我「豫剧史话」一巨册,读之甚感兴趣。该书作者张若鉴先生,现已逝世;实际完成编印者,是马君。民国二十五年,我在郑州读书时,常香玉、陈素眞等豫剧名角,正在发皇时期,非常迷人。抗日战争时,豫剧之在西安,其声光几乎掩盖了平剧。现在大陆地区,据说有专业豫剧团,多达一百多个。在台湾,陆空军均有过豫剧队。其所以能兴盛如此历久不衰者,必有其眞实价値在。我对于豫剧,只会欣赏,觉得音韵铿锵,感人肺腑。尤其王海玲之表演,唯妙唯肖,出神入化,使人叹为观止

  • 文章王海玲醉心豫剧独传薪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7卷 第2期  作者:黄寤蘭 出版时间:1985-02-28
    关键字: 豫剧 戏曲改编

    豫剧之宝王海玲是剧界传奇人物,十余来独撑豫剧大局于不坠。有人说,如果不是王海玲,豫剧今天恐怕早已不是这番景况。本档五日起由军陆战队豫剧队公演七天,王海玲单挑六天活儿,她的拿手好戏「岳家军」、「老单山」、「打金枝」、「白玉簪」、「香囊记」倾巢而出,更新排首演「陈三两」,作为春节前封箱之作。豫剧队僻处左营,曾有十年左右招不到学生,靠老生代及中生代演员苦撑,几位重要角色中如有人生病、生产或事假,排起戏来就捉襟见肘。但豫剧队丝毫不因此而懈怠,而且作风简朴,没有

  • 文章豫剧青年旦角全才王海玲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9卷 第4期  作者:晴燾 出版时间:1977-04-25
    关键字: 豫剧 神态 演艺

    自幼对中国传统戯剧(包括秦腔平剧及其他地方剧等)有所喜好,惟来台后听戯次数并不太多,年余以来因生活情境小有变化,适以国军各剧团连续轮流公演,公余饭后只要有空常常不由自主地便溜到国军文艺中心。对于豫剧数年前看过两三次,惟印象不太深刻。年前在电视上看到秦贯伍先生,王海玲小姐等演出的花木兰,由是对豫剧引起了兴趣,因之每有公演,只要饭后有空,便前往观赏。若干次后对王海玲小姐的剧艺便渐渐有了较多的认识,便渐渐地细加品评比较,觉得王小姐实在是目前从事各种传统戯剧演唱

  • 文章爲什麼喜歡河南戲·因爲大家都看得懂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6卷 第8期  作者:陳宏 出版时间:1984-08-30
    关键字: 豫剧 特色 整体配合 伴奏

    荷!人更多!」有人也许认为:豫剧队的好,是因为得天独厚有了个强劲有力的全才旦角王海玲。当然,王海玲确实是好,不仅是剧艺好,而且敬业乐羣,毫不懈怠的淸神也好;可是,其中还有一个也许算是隐藏在低层之下的潜在因素,应该是整体的配合都好。豫剧队的演员,只要一上台就入戏。王海玲也不怕人「抢戏」,别人也眞像是有意跟主角一较短长,所以那台戏就很容易唱活了。既能唱活,就会引人入胜,这也许可以用「懂了」来涵盖。其实,不仅王海玲在是如此,就是王海玲没上场的戏,像一出孩子们演

  • 文章豫剧旦角王海玲功力深造诣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2卷 第12期  作者:陳正毅 出版时间:1980-12-25
    关键字: 豫剧 《红娘》 人物介绍

    在种类繁多的大陆地方戏中,这卅年来在复兴基地保存得较完善而能作经常演出者,首推河南梆子,这要归功于陆军陆队豫剧队的保存发扬。豫剧在台湾,起先是由大陆迁台的演员和热爱鄕音人士共同组成团体演出,后来军陆战队成立豫剧队,着手培育新血轮,虽然受限于经费和学制,未能广收学生,却也造就出一些可用之材,如旦角王海玲、小生刘燕和藩英、朱萍、曹葶、刘霞、伍春等,都已能接下前辈棒子,成为豫剧队承先启后的中坚。这些在台湾养成的新生一代,王海玲是一个最突出的代表性

  • 文章王海玲只手擎天豫剧场生气蓬勃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8卷 第8期  出版时间:1986-08-30
    关键字: 豫剧演员 传统剧目 豫剧演出

    军陆战队豫剧队的演出票房好过国剧队,尤其前、昨两晚两场「月英」都接近全满,观众反应热烈,豫剧剧场又恢复蓬勃生气。豫剧队演员有限,地处偏远,每隔三数月来台北定期公演,几乎都卖王海玲一个卡司,七天戏码由她单挑主演六天,但票房始终不输台北阵容坚强的国剧队。尤其前、昨两晚,豫剧队再度贴演广受欢迎的「月英棒打程咬金」、「月英閙殿」,俚俗率眞的角色个性、粗犷逗趣的鄕俚台词,不断获得满堂彩,充分表达了地方戏曲强烈鲜明的生命力。豫剧观众也从过去的河南老鄕,拓展到

  • 文章香囊記拓展了豫梆的遠景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9卷 第11期  作者:王德謙 出版时间:1987-11-30
    关键字: 《香囊记》 豫梆的发展 学者观点

    一日民生报)除了王海玲,其他演员的搭配,亦均极称职,甚至可以说恰到好处。由于演员的认眞和卖力,使我打从心底激起一阵敬爱与尊重,可见今天它之所以存在,而且一支独秀地蓬勃发展,决不是偶然的。在香囊记中,潘英的定云,把丞相之女的风范和敎养表露无遗,其大家闺秀之端庄娴雅与轻愁哀怨更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标准的文旦。饰夫人的郝宏音对不温不火的靑衣戏,捕捉得恰如其份,很能掌握中国古典女性地恬然静穆地特色,气质之超脱,令人刮目。但使我目迎目送欣赏有加的是先饰花婆后饰媒婆

  • 文章王海玲舞台生涯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3卷 第4期  作者:陳宏 出版时间:1981-04-25
    关键字: 豫剧 舞台生涯 生平经历

    字字入耳。再加上细腻的做表,所以纵然带些中原的鄕音,却也备显鄕土的温馨。剧情不外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近年来虽也编撰了一些新剧本,可是仍以曲折为尙。因之有些人就认为:就怕你不看豫剧,既看之后,绝不怕你不爱豫剧。是否如此?不妨一试。祖籍湖北黄陂的王海玲,在民国四十九年,当她八岁时,就有一个机缘,进了陆战队豫剧队的训练班学戏,算是一期生。但他们那时,并非所有学生同时入学,而是经人荐介,离离拉拉地进去的,比她早进班的有刘燕、刘霞姐妹和王海云等。很快地就适应

  • 文章河南梆子漫談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6卷 第1期  作者:孫秉傑 出版时间:1994-01-01
    关键字: 河南梆子 戏曲 常香玉 豫剧

    也有心将奔放纯朴、鄕土韵味十足的豫剧(河南梆子)引进国际舞台,飞马豫剧队将是峡两岸第一个被邀请登上林肯中心演出的豫剧团体。于八十年元月三日由王海玲挑梁,演出「新洛阳桥」、「月英棒打程咬金」。并在纽约和洛杉矶演出「香囊记」。河南戏中老生人才缺乏,除前述之杨金玉外,在郑州的周水,戏路宽广梆子全才,擅演「刀劈杨藩」、「献铜桥(元顺帝)」等各种不同的脚色,但以须生最见长。他具有组织及领导能力,主持戏班,培植新秀,发展豫剧,为领袖人物之一。豫剧界不少后起之秀出其

  • 文章您喜歡豫劇嗎?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0卷 第12期  作者:楊德新 出版时间:1988-12-30
    关键字: 豫剧 河南文化

    的大家如醉如痴。说起王海玲,确实令人激赏,人生的聪明雅慧,表演认眞,说哭有泪,说笑能从心窝里开朗的笑,带动满场观众欢乐,溶化成一个社会体系,都是自然眞情流露。民国五十八年四月二日,在国民党十全大会担纲献演,「杨金花」一剧,荣承先总统 蒋公亲临观赏,并赞誉有加,蒙赐厚偿。她会戏很多逾百出以上,拿手戏如花木兰,香囊记,大祭椿,白蛇传,红线盗盒,陆文龙,对花枪,红娘,梁祝缘,秦香莲,白莲花下凡,月英捧打程咬金等名剧,不胜墨录。戏剧界誉为全才旦角。民国七十五年,参加

共15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