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惠因寺共返回1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指數南山勝蹟知多少(二)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9卷 第5期  作者:藍守仁 出版时间:1977-05-06
    关键字: 名胜古迹 玉岑山 赤山 法相律

    惠因寺前以入湖,有蛟居涧中,故洞口铸铁为窗櫺,嵌石以拒之,高数尺,因名鐡窗櫺洞。惠因寺:后唐天成二年吴越王建。宋元丰八年,高丽国王子僧统义天入贡,因请净源法师学贤首敎。元祐二年,以金书汉译华严经三百部入,施金建华严大阁,藏塔以崇之。元祐四年,统义天以祭奠净源为名,兼进金塔二所。适苏子曕守杭,上疏云:「自熙宁来,高丽屡入朝贡,两浙骚然,皆因奸民徐戬等交通诱引,妄谈庸僧净源通晓佛法,以致义天羡慕来朝,从源讲解。净源既死,其徒复持眞影舍利,违禁过海,以致义天差人

  • 文章寄暢園記選註(三)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17期  作者:張觀敎  出版时间:1987-11-20
    关键字: 寄畅园 梁溪 王维

    但都以无锡惠山泉水为第二,此后历代著名,井池之外,明渠暗窦,皆泉水支脉,明代裏、食飮盥濯,无非泉水。三、端敏,秦金谥。秦梁从湖广按察使任上吿归时,升任江西右布政使、虽未到任,此处仍称之为方伯,梁与燿为同曾祖之叔侄,金之五世祖与梁之七世祖为兄弟。此云「皆端敏之裔」,似未谛。四、汉马援,封新息侯,随光武帝西徙,聚米为山谷,指划形势,(即以米堆成地形图),见「后汉书」五四本传。伏腊、犹言寒暑,谓土木砖石粉漆之工,历数年其成。五、乾隆「无锡县志」载此「记

  • 文章匆匆故鄕三日夢(五)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07期  作者:方永施  出版时间:1987-01-20
    关键字: 映山湖 二泉亭

    康熙和乾隆,南巡,寄畅园是必到之地,尤其乾隆几乎每次必到,乾隆十六年游寄畅园,秦氏子孙迎驾者二十余人皆高龄,乾隆曾题诗美其事,其中有句云:「近族九人年六百,耆英高会胜香山」。我们循着曲径,欣赏每一个景致,堂兄眼力差,由他女儿扶着他走过石板桥,在嘉树堂前照了一张合照,此园原可通二泉亭的,大约为了多收门票,通路堵塞,仍要退出园外后,转道到二泉旁去。山原来的五里街和龙头下没有去,据说现在已变了很多。直接从进入游览区,山又名龙山,共有九座山峯,以三茅峯

  • 文章寄暢園記選註(二)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16期  作者:張觀敎  出版时间:1987-10-20
    关键字: 寄畅园 涵碧亭 凌虚阁

    循桥而西,复为廊,长倍「淸籞」,「古藤寿木荫之,云:「郁舰,廊接书斋,斋所向淸旷,白云靑霭,乍隐乍出,斋故题「霞蔚」也,廊东向,得月最早,颜中有楹,曰:「先月榭」,其东南重屋三层,浮出林杪,名:「凌虚阁」,水瞰画桨,陆览彩舆,舞裙歌扇,娱耳骀目,无不尽纳槛中(十一)。阁之南,循墙行,入门,石梁跨涧而登,曰卧云堂(十二),东山高枕,苍生望为霖雨者乎(十三)?右通小楼,楼下池一泓,即门阿耨水(十四),其前古木深沉,登之可数游人,曰「邻梵」。「邻梵

  • 文章無錫太湖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343期  作者:金耀基  出版时间:1998-05-20
    关键字: 无锡 名胜 太湖 寄畅园

    里湖与西湖相比,西湖秀艳,五里湖老逸苍凉。其实,蠡湖之美还在它的故事。相传二千四百年前,范蠡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之后,功成身退,结庐于山水相依之湖滨,终日与西施泛舟五里湖上。后人为纪念他们,将五里湖易名蠡湖。中国的名山大川,常常因美女名士而抹上浪漫性格,平添无限相思。无锡的古蹟名胜能不为太湖所淹尽的不多,寄畅园、就有这样的魅力。寄畅园应是苏州之外最美的园林之一了。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秦金将元代南隐、沤窝二僧房,辟建为园,名「风谷行窝」。其后裔秦耀经之营之

  • 文章地方古蹟——點易臺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158期  作者:瘦竹  出版时间:1982-12-20
    关键字: 点易台 邵文庄

    点易台在左,明邵文庄公宝所筑,文庄公既建二泉书院,复于院之泉斋后,叠石为台,台前置一圆石,象太极图,有堕石二,象两仪,又有堕石四,象四象,筑以八角,遂象八卦,乃以点易台名之。(瘦竹)

  • 文章白雲堂對聯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65期  作者:瘦竹  出版时间:1975-03-20
    关键字: 白云堂 无锡 对联

    无锡大殿后,原有一白云堂,在淸末已成废蹟,堂中有一对联,句为「坐到无言,世事忽随流水去;来非有约,此心原与白云闲。」乃山丁某所撰。后来有一显贵,把这对句写在鎭江金山江天阁上,竟直署其己名撰书,后人多认为某贵显才华不凡,不知这原是山白云堂中的对句,给他抄袭去的。

  • 文章記普陀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7期  作者:袁定華 出版时间:1964-08-01
    关键字: 定海 普陀山 佛教 抗日战争

    定海县属普陀山,虽仅纵十二里横六里半一小岛,其身价却为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山本名梅岑,传汉梅福寄隐处;在唐宣宗时,有西僧来山,得覩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始为佛之道场,又名南海,及梵名补怛洛迦。山中寺院,大小百余,曰茅蓬者不计。之最曰「普济」,俗谓前,初建于后梁,明初徙民时毁之。万历重建,淸康熙时遭红夷再毁,后又重建。占地三百方丈,殿堂房舍二百余间,大殿黄瓦雕甍,其高六丈余,广十四丈,纵九丈,佛像丈六,宝盖莲座,十分庄严。天王殿金刚齐栋,池沼牌坊,均极

  • 文章故鄕勝地憶諸山(上)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46期  作者:則嚴  出版时间:1973-08-20
    关键字: 长广溪 三茅峰 象山

    余家,每年收获丰富,故该处村民,大都生活优裕。当春光明媚之时,吾人信步所至,但见一片红霞,每枝桃树都在开花,眞是「千朶浓芳一树斜,一枝枝缀乱红霞;」令人目迷神怡,尤以苍松翠柏衬托着,风景更为美丽。羣山之东,有长广溪,这条河流,南达太湖,北通城区运河,可达省外各地,沿湖一带排列着像屛障似的山头,最高的是军嶂山山峰,与山三茅峰相齐,耸入云间,山上有静寿,殿宇巍峩,抗战时为敌兵焚毁一部份,胜利后由地方人士醵资重建,较前更为庄观。南北两象山,形状宛如两只活象,鄕

  • 文章梁溪聯話(六一)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214期  作者:弘農氏  出版时间:1987-08-20
    关键字: 李鸿章 尊贤祠 惠山泉亭

    吾邑毁于红羊之乱,同治四年乙丑,就址改建淮湘昭忠祠,祀淮湘军克复邑城之阵亡将士,提督合肥李鸿章实主其事,撰联曰:死事念诸君,尙落得一席名山,千秋俎豆;封侯嗤我辈,倒不如杖游南岳,钓隐西湖。此联已载鄕讯第一〇五期,误为李鸿章所撰文将「一席名山」顚倒为「名山一席」,特再刊出更正之,祠不知何时改称「淮军昭忠祠」葢因克复邑城之役,湘军实未参预其间故也,两江总督李鸿章题联曰:将士用命,臣岂有力焉,是享是宜,圣代即今多雨露;精魂何依,余为之归也,以妥以侑

共13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