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吃食共返回1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立夏

    来源期刊:《青田會刊》 第16期  作者:冠信 出版时间:1979-06-01
    关键字: 节气 立夏 吃食 习俗

    立夏是一年中,八大節氣之一,雖然這個節氣沒有什麽熱鬧和慶祝的場面,但是也有一些特别的風俗,値得人都去想念。立夏日吃蠶豆(卽學名豌豆)糢粢,是我們家鄕立夏日家家必備之食物,也是人人所喜歡吃的點心,因爲立夏正當春殘夏來,天氣最宜人之時,而且各種時令果菜也跟着夏季的來臨而登場。立夏前後正好是蠶豆最先長成,此時最嫩,其味最鮮,這種現摘,現剝,現吃的風味是現在城市裏的人所嚐不到的。蠶豆是夏季果菜裡的先鋒,最先成熟,我們是最重孝思的民族,所以要把新產的農作物先給祖先...

  • 文章方言之樂——「星期天上城」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87期  作者:朱紋  出版时间:1992-09-10
    关键字: 城里 购物 吃食 行程

    多少晨光勿上城了,提起上城大家心里痒痒的,總想在星期天湊個熱鬧。隔壁的阿嫂跟對門的阿婆說:「阿婆,趁明朝是個星期天,大的,細的不上學,哈尼家趕早班車到城里去白相白相,好啊?」阿婆一听上城心里著實高興說:「好啊!我多少晨光勿上城一起去轉轉看看,買點好吃的東西回來!」一說上城阿嫂家大的細的都要跟著去,阿嫂一想,去就去吧!我得關照你家一聲,「老小家要規規矩矩,丫頭家不要習掃習掃,買東西辰光听我的,勿要纏勿清爽,勿要樣權都買,沒有完頭日!」老小和丫頭連連答應:「...

  • 文章七月七吃巧食和染指甲

    来源期刊:《青田會刊》 第17期  作者:冠信 出版时间:1979-10-01
    关键字: 七夕 风俗 吃食 染指甲

    七夕我們家鄕則稱七月七,七月七在家鄕雖然也有一些應景的習俗,但是比不上外地的熱閙,尤其是臺灣,七夕家家都要祭祀七姑神,祭禮除了豐富的菜餚外,還要備辦胭脂花粉,一面盆水和新毛巾等女用化粧品,情況隆重而有趣。七夕民間流傳一個牛郞織女渡鵲橋相會的神話,是非常動人的,有很多地方還有盛會擧行。再則祭七姑、祭紫姑、穿七巧針、浸豆發芽測婚姻、剪連理綵花等不同的習俗,可說是書不勝書。更是有趣的,我們的鄰國日本、韓國,對七夕反比我們更為普遍,情況也比我們熱烈。這些多姿多采...

  • 文章湖州什憶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7卷 第10期  作者:舛半生 出版时间:1975-10-31
    关键字: 湖州 风俗 市场 吃食

    一、槪述:湖州地方,明代置府,淸仍之,原轄七縣:烏程、歸安、長興、德淸、武康、安吉、孝豐屬焉。湖州府城、半屬烏程,半屬歸安,入民國廢府,合倂烏程、歸安兩縣轄區改稱吳興縣,其餘各縣如舊稱。舊湖屬約分爲東西兩部,西部多山,東部接近太湖,盡屬水鄕。筆者於北伐前在湖州多年,玆篇所述,皆係五十年前之往事,明日黃花,聊慰鄕思而已。行駛滬杭線之內河小輪,可以直達吳興城內,不需小船駁運,便能順利靠岸,蓋城內湖面寬闊故也。有三座條石砌成的大橋,每座各有大小不同的五個環洞,...

  • 文章關於鏖雞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2期  作者:孔方弟  出版时间:1990-05-01
    关键字: 鏖鸡 美食配方 故乡吃食

    自开放以来,两岸转折通航,返鄕探亲之人陆驿于途,除重聚天伦之乐,揽山水林泉之胜,对怀念已久的故鄕吃食,必欲一饱口腹,藉慰四十年莼鲈之思。以点心来说:块头糕、酒酿饼、盘香饼、蜂糖糕、以及方桥头的馄饨汤团、北市心瑞丰馆的爆鱼面大家都想再尝:茶食方面:新公园栗果、环翠茶座旁托盘老王的番瓜子、椒盐果肉、长生果糖、蔴酥糖,还有白糖靑梅一定印象深刻。至于烧熟店的卤菜,更是引人入胜,像马咏斋的方块肉、酱鸭;还有油鸡、鏖鸡等更是念念不忘,尤其后两项可说是故鄕独特的菜肴

  • 文章儿时难以忘怀家鄕的吃食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0卷 第1期  作者:立洲 出版时间:1994-06-20
    关键字: 家乡 吃食 柿子 山楂 花红

    今年柿子大豐收,市場內,紅的,輭的,脆的,扁的,圓的。吃來吃去,總覺得少了一份家鄕的味道。我們家,圍牆外,大門左右兩邊,分列着兩個大菜園,園兩側,種植了無數棵高大的柿子樹。其中,加雜着三五株輭棗樹。稱它爲輭棗,實在不太確切,它原屬柿科,結的果子,大小像紅棗,先靑,後黃,最後完全變黑而輭,才可以摘吃。味同柿餅。柿樹,要由它的枝嫁接,才會結出好的果實。每當中秋前後,柿園中一片熱鬧,工人們忙着採摘,小孩忙着爲自己挑選,準備藏在麥穰垜內,等它烘紅了,慢慢的再去找...

  • 文章故鄉的年俗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7卷 第4期  作者:井樹蘭 出版时间:1982-03-20
    关键字: 年俗 风土习俗 吃食 拜年

    形同路人,不相往来,人情淡薄,无以复加。所以在这里过新年,我总觉得没有过新年的味道!记得抗战以前,在老家里过新年的时候[1],每到腊月[2],大家就要准备过新年需要的东西。男人们多忙着到各鄕鎭、各城市去赶集[3],买卖应用的东西。女人们多在家里,淘麦黍、磨面粉,准备过年时的食品[4]。过了腊月八日,吃了腊八粥以后,天天都是吉日子,大家都要大扫除。因为农业社会,大家每天都到田里工作,早出晚归,生活忙碌,平常家中一切器皿,及四周环境,都没有常常洗涤、打扫。现在

  • 文章故乡的吃食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23期  作者:華塘 出版时间:1984-01-01
    关键字: 故乡风俗 故乡吃食 相关简介

    离开故鄕越久,越想故鄕的吃食,每一念及,眞是垂涎三尺。黄酒先说酒吧!我不嗜酒,甚么茅台、大曲,甚么白兰地、威士忌,我都不感兴趣。有些场合,不能不飮几杯,完全拿上喝中药的精神,一咕噜灌下去。可是对于山西黄酒,那就不同了。山西黄酒的那种醇、香、甜,美不胜收,引人入胜,为酒中妙品,已经四十年没有沾唇了。山西黄酒由小米糯米(黍)酿成,叫做「干榨黄酒」,飮用时,必须煮开,喝热的。北方冬天早上,格外寒冷,从屋外囘来,飮上两杯黄酒,全身发热,寒意尽失。黄酒的唯一缺点

  • 文章故鄕之食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卷 第2期  作者:劉震慰 出版时间:1972-02-01
    关键字: 开封 吃食 吃喝玩乐 饮食文化

    河南省最著名的吃食之地是省会开封。开封是古代的汴梁,北宋时的京师,不但北方的珍品集中在此,就是江南的物产,也能经由运河和汴水,直输入城。因而「吃」在开封,是有它独特的历史背景的。开封城内小吃荟萃之地,首推相国寺,它有点像是南京的夫子庙,台北的龙山寺,吃喝玩乐集于一处。一进相国寺的山门,左右有钟鼓二楼,鼓楼上是小吃店,名「一元居」。在抗战前,「一元」可以买一百六十个鸡蛋,有人嫌「一元居」的名字太贵了点,后来又改成「一分利」。「一分利」的名菜有腐乳肉、狮子头

  • 文章衢州的年俗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9卷 第2期  作者:維思  出版时间:1977-02-01
    关键字: 衢州 年俗 农历新年 吃食 接财神

    所谓年俗,即是农历新年的风俗,当然以「吃食」为最重要,其次才是过年的情景,现在大陆被**窃据,是没有什么叫做年节的,人民少衣缺食,还谈什么年节,纵使**允准人民过年,而人民既无金钱支应,也无处可以购买年货衣食,这样下去,久而久之,人民对年节,渐见淡忘,至于逃离,定居海外,尤其是来台湾的人民,丰衣足食,天天有如过年,虽然逢年过节,还是不离昔日风俗,毕竟台湾五方杂居,而且时代已有进步,因此与原先在大陆时代的各地过年风俗情景,有些走样,所以我这篇衢州的年俗,其

共11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