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台湾历史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打動了清廷的心·讓台灣保留下來施琅的「台灣棄留疏」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21期  出版时间:1985-11-01
    关键字: 郑成功 历史考究 台湾历史

    鄭成功受到儒家忠君體國的薰陶,是以志節忠烈,誠乃一代完人,名垂千古,永照汗靑。但亦因爲施琅的背叛降淸,終被擊潰,而明告亡。誠是:「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沈葆楨題於台南延平王祠聯句這可以說,在鄭成功一生志業,不是亡在淸朝之手,而是亡在背叛他自己的重要主將,施琅和黃梧手中。黃梧爲福建平和縣人,是鄭成功最爲得力的海澄守將,竟然投降了淸朝,被封爲海澄公,提出其「平海五策」,這也唯有鄭成功手...

  • 文章初履斯土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21期  作者:葉明勲 出版时间:1985-11-01
    关键字: 人物回忆 台湾历史 抗日战争

    ——四十年前的十月五日,涵蓄著雄壯、激昻、豪邁、歡躍,與充滿希望的多種情愫。彷彿置身神遊於那個光芒萬丈、擧世矚目的開國年代

  • 文章鄉思如井點滴情深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40卷 第1期  作者:丘峰 出版时间:2012-01-31
    关键字: 台湾文学 台湾历史 乡愁 大陆情结 散文

    (注:丘峰先生近照)在中國的版圖上,像臺灣這樣歷盡滄桑,經歷了從「棄兒」到「孤兒」痛苦歷程的,是絕無僅有的。一八九五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後,中日馬關條約的簽定使臺灣成為中國的「棄兒」,臺灣人民受盡了苦難。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臺灣光復,臺灣人民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然而,好景不長,好夢難圓,一九四九年國共內戰,國民黨退守臺灣,臺灣成了「孤兒」,骨肉分離,「孤兒」悵望大陸,產生了濃濃的大陸情結,這是揮之不去、永誌不忘的。在臺灣日據初期,丘逢甲、梁成楠等人寫下了大...

  • 文章臺灣是自由民主的燈塔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7卷 第11期  作者:葉潛昭 出版时间:1985-11-10
    关键字: 台湾建设 三民主义 台湾历史

    十月廿五日臺灣光復四十週年紀念日,雖然已於本刊一九九期出版時過了半個月,但是由於這個日子對臺灣、對中國與國人都富有重大的意義,因此雖有明日黃花之嫌,為了加深大家的認識,我們不妨重溫一下過去的陳迹與目前現況,何況這個歷史故事,我們浙江鄕親們也應該知道一二。清朝光緖二十年,卽公元一八九四年,當時受我國保護的朝鮮(未分裂前的韓國)東學黨作亂,清廷出兵平亂,日本也派兵前往,亂平後日軍不肯撤走,並乘機襲擊牙山、平壤、大東溝外的淸兵,清陸、海軍相繼戰敗,日軍趁勢攻陷...

  • 文章從中原到臺灣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7卷 第2期  作者:蔡天來 出版时间:1995-04-01
    关键字: 台湾移民史 台湾历史 客家人

    我們的先祖遺民來臺灣的原因:係中原動亂及人口壓力,因人之常情乃厭惡動亂,喜愛太平安逸。中國大陸,歷來多有大動亂,加上臺灣早有「臺灣好趁食(謀食)」,「臺灣錢,淹腳目(腳踝)」的美景膾炙人口,自然成爲避亂的好去處。人口壓力:因大動亂固然引起人口遷移,但是太平盛世卻引發人口增加。歷史上幾次太平盛世引起人口大增,人多則窮,人民生活又陷於困苦。在人口壓力中,福建、廣東兩省因境內多丘陵,人口壓力最大,我們的先人向臺灣移民,自然最多。在臺灣的移民:荷蘭人入侵臺灣以前...

  • 文章台灣糖的滋味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31卷 第2期  作者:路統信 藍博洲  出版时间:1999-04-01
    关键字: 《台湾糖》 台湾历史 路统信 口述记录

    口述/路統信採訪/藍博洲路統信,河南人,因為小學課本上一篇(台灣糖)的課文而認識到殖民地台灣的存在;一九四八年七月,他無懼於「二二八事件」後本省民眾可能「排外」的心理威脅,毅然隻身來台,投考台大哲學系。一九五〇年,白色恐怖的政治風暴席捲全島各地,他因為曾經參加學生社團「耕耘社」,而於暑假時期的七月廿八日,在台大學生宿舍被捕,處刑十年。對他來說,原本「甜津津」的台灣糖的滋味,竟是苦澀的!①台灣糖台灣糖,甜津津,甜在嘴裡苦在心;要問這糖何處造?這糖造自台灣人;...

  • 文章參加台灣史蹟源流硏究會有感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1卷 第10期  作者:王德謙 出版时间:1979-10-25
    关键字: 台湾历史 民族史 历史资料 文物展

    去年光復節,有幸奉派劍潭來參加台灣史蹟源流硏究會,難能可貴的是不但取得不少文史方面的好資料,同時也獲致了書本上找不到的寶貴知識,尤其陳奇祿,黃得時,林衡道等幾位本省籍的名敎授,不愧爲學者,也不失爲專家,對大陸與台灣的血(地)緣關係其瞭解之深刻,認識之透徹,闡揚之精闢獨到,實敎我由衷感佩。現除上面幾位先進所列擧的英烈、寺廟、地緣不再贅敍外,謹就筆者所遭遇到的事實略作淺述:如我座位旁的一位陳老師,談到祖籍斬釘截鐵的說:「原籍爲河南固始人,五胡亂華遷徒福建,繼...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