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何如璋共返回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何如璋故居人境庐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8期  作者:楊燕秀 蕭紹彬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字: 何如 故居建筑 客家府第建筑 历史价值

    梅县清代变法维新著名活动家黄遵宪的故居人境庐名闻遐迩。而大埔也有人境庐却鲜为人知。此庐座落在湖寮鎭双坑村田心小村。据双坑《崧里何氏族史》记载,为何如璋故居。何如璋,字子峨,一八三八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后为编修,我国首任驻日本大使。尔后任福建船政大臣、韩山书院讲席等职。何如璋故居人境庐属上下堂两回廊的双堂屋,座西北向东南、方位坤兼申。进大门,过屛风,院内兰桂飘香,其中有一株造型奇特的百年黄皮果树。门前修竹婆娑,小溪蜿蜒,属典型客家府第式建筑。据云

  • 文章何如璋陵墓游记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8期  作者:蕭紹彬 楊燕秀 何豫海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字: 何如陵墓 游览纪行 文物古迹 《梅州市志》

    何如璋,字子峨,大埔县湖寮鎭人。同治七年中进士,中国驻日首任公使,黄遵宪时任参赞。出使期间为捍卫国家尊严,争取侨民利益等贡献殊多,有“不辱史命的何如璋”之美誉。光绪十七年九月病卒于韩山书院。何如璋陵墓在灵山秀水的莒村伯公岗,山形及「九龙朝珠」。此墓载作《梅州市志》中“文物·古迹·胜地”篇,为文物保护单位。据莒村前辈说,何如璋出殡时极尽哀荣,幡轴数以百幅,沿途鞭炮声不绝于耳。不少人自动聚集在两侧道旁,敬其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更独特罕见的是何如璋之子寿朋

  • 文章清驻日本公使何如璋轶事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6期  作者:何克強 出版时间:1999-12-01
    关键字: 中国近代外交史 何如 历史轶事 石牌坊 纪念建筑

    何如璋(一八三八—一八九一)是中国近代史上,颇为有名的大埔人。原由有二:他是中国第一代外交家,光绪三年(一八七七)首任中国驻日公使;一八八四年八月二十三日爆发的中法马江之战,中方惨败。何如璋(船政大臣)和张佩纶(会办福建海疆大臣)获罪,充军张家口。对于何如璋的历史功过,尤其是马江之战,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一、牛角挂书何如璋出生在大埔县同仁社崧里(今湖寮镇双坑村)。小时候,家里很穷,一个农家有八个男孩、一个女孩,家计之艰可以想见。于是唸了几年私塾后,这个

  • 文章清朝外交家中的书画名家何如璋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0期  作者:郭而康 出版时间:2004-02-01
    关键字: 何如 人物事略 书画作品 中日外交 中日友好关系

    何如璋,字子峨(一八三八至一八九一),大埔县湖寮鎭双坑村人。咸丰十一年(一八六一年)中举,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光绪三年(一八七七年)为翰林院侍讲学土,并授为我国首任日本公使,时年三十七岁。何如璋出使日本不辱使命,不负国人期望,是「一位满怀爱国热忱的正直官员,一位在外交方面很有战略眼光的驻日公使,一位开明、进步、努力学习世界先进事物的新型士大夫。」(孙州大学历史系教授俞政语)但其以丹青传情,翰墨联谊,促进中日两国人民友谊的事实却

共4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