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习俗传说共返回4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发五更纸」鄕俗来历的传说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9卷 第1期  作者:朱春哲  出版时间:1977-03-01
    关键字: 春节习俗 发五更纸 习俗传说 乾隆

    五更纸的习俗,久盛不衰。

  • 文章重陽節雜談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0卷 第10期  作者:張成芳  出版时间:1988-10-10
    关键字: 重阳节 传说 习俗

    菊花酒。迨夕返,果覩畜栏内,六畜俱暴毙。长房曰,「此畜代死也」。传说,重阳节,是由此演变而来?辗转相传,后世就以九月九日登高,作为消灾避祸?扭转时运,精神与希望之指标。由渐而盛,蔚为风尙。一言以蔽之,「续齐谐记」,是齐东野语,乃谎言谬论,不足采信神话。诚如孟子所谓:此非君子之言,齐东野人之语也。溯自唐德宗,规定九月九日,为岁时三令节,兼为于归儿女,归宁团聚日后,(又称女儿节),重阳习俗,更形具体化。所以在盛唐,隆宋两朝代。重阳节隆重热络盛况,远胜于中秋节。矧

  • 文章說湖北風土諺【二】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63期  作者:朱介凡  出版时间:1982-04-10
    关键字: 谚语 风俗 习俗 传说

    眼镜上边,瞪着他看了许久,吓得郑虞臣直打哆嗦。又半晌,方说道:『我看你是享福的人,做官很苦,你还是囘家享福去罢。』此后,就传开这句俏皮话,喩事物的损失。走尽天下路,还是兴国州。柯鹏述。三国,吴置阳新县,隋改名富川,又改名永兴。宋元明淸,称兴国。民国,复阳新旧名。此谚,盛道其地土人文之盛。五里三进士,一门十先生。杨葆和述。阳新县西境的乌岩,刘家科名鼎盛。明代,有任相国者。地方传说,民国四川的刘湘、刘文辉、刘存厚,皆其后裔。土塘的徐纲,四角山的杨儒鲁,车桥的郑某

  • 文章灶君之传说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复刊12  作者:翁維鈞 出版时间:1998-12-31
    关键字: 灶君 传统习俗 民间传说

    作者:劇作家;曾任台北市同安同鄕會常務理事

  • 文章祭灶感言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9卷 第3期  作者:金家勛 出版时间:1997-03-10
    关键字: 祭灶 过年 习俗 灶王爷 传说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祭灶」,在我国是一项绵延数千年的民间习俗传说中的灶神有二说,一为炎帝、祝融之说,源出《礼记》;二为「老母」说,是从道敎传出的。据张奎《经说》曰:「道言:昔登昆仑之山,有一老母独处其中,莫知其由……天尊曰:唯此老母,是名神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达五行,达于神明,观乎二气,在天则为天帝,在人间乃为司命,又为北斗之七元使者,又为五帝之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时辰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悉是母

  • 文章閒話端陽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4卷 第6期  作者:阮煥章 出版时间:1972-06-30
    关键字: 端午节 习俗 传说 雄黄

    蒲節又命天中,民間相傳爲毒月,故有吃雄黃燒酒,洒蒼朮、白芷、浸水噴射屋角陰暗處,以菖蒲作劍,艾葉爲旗掛在門間。毒者,春夏交令,百蟲冬眠復甦,再繼起叢生繁殖,多以藥液撲殺滅除之,以防噬人染毒之害,自古沿革而今,譽爲好風俗,家家從事不渝。吃雄黃酒,有故事『白蛇傳』編劇演聞,此事也出在我們浙江故都杭垣,劇情內有小生許仙,娶蛇精白氏爲妻,在端午節日,夫妻二人吃了雄黃燒酒,而妻子白氏,原爲妖怪,忽然顯現原形,白蟒蛇一條畢露床第間,使夫婿驚魂病倒,臥床不起,蛇精白氏...

  • 文章江上留名史留芳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19期  作者:賢芝  出版时间:1985-07-01
    关键字: 端午节 历史习俗 民间传说

    楚屈原像「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天中节」,俗称「五月节」。端午节的起源已久,自汉以来,端午的各种习俗日渐形成,隋唐之时,其娱乐成分因此增加,有了竞渡和斗草等游戏,到了宋代,则于端午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避病邪;明淸以来,端午更成为法定节日,淸代且将端午、中秋和春节并称三节,到时商贾歇业、百工休假,官吏士民于前一日即衣冠贺节,餽赠端午粽,同时,凡钱债也要还淸,称为「节关」。民国以来,端节习俗承袭前制,而在抗战初期,重庆文艺界人士,为期诗人们发扬爱国精神

  • 文章迎坑姑娘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46期  作者:袁定華 出版时间:1970-02-01
    关键字: 风土习俗 迎紫姑神 传说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元宵景色,在太平盛世;眞是「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此等风光,全国皆然。因在昔有好女不看灯习俗下,另有一种娘儿们消遣玩意,即「迎紫姑神」之擧,但此玩意,非仅行城厢,且盛于鄕村,缘借此可问休咎,卜岁收也。紫姑雅名,而阿拉却叫她为疴坑姑娘,客气点叫筲箕姑娘,上一个因她是从厕间出身,下一名因伊附灵箕中也。而别处亦有称坑三姑者,惟我鄕则排行换七,在神前谀称七姑娘矣。其法为:当元宵淸晨,预先焚香厕侧,祝以歌词,词句有韵脚。但求

  • 文章正月初七為何吃「七樣菜」?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4期  作者:劉秀香 出版时间:1997-12-01
    关键字: 客家 传统习俗 “七样菜” 传说

    客家人的祖先原在黃河流域,但仍保持著中原的古風,正月初七吃“七樣菜”是其中之一。按照我國天干地支的算法,“正月初七,謂之人日”。相傳這一天上蒼創造了人,故古代初七不用刑。按梅州客家的風俗,初七是「神下天」,也是神仙下凡的日子。這天,家家戶戶要煮「七樣菜」。是從蔥、芹、薤、蒜、芫、豆腐、魚等湊成,一鍋煮,一碗裝,全家吃。「七樣菜」寓意深刻,內在關係,沉湎著深邃的民俗心態。其諧意分別為:“蔥”,是以客家話“聰明”之“聰”為諧音,芹菜之“芹”,是“勤”字的諧音...

  • 文章杜鵑聲聲思故鄕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8卷 第4期  作者:麗華 出版时间:1986-04-10
    关键字: 清明习俗 杜鹃鸣声 传说记载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这些哀泣的字句,都很感动人。有关杜鹃鸟的传说,中国典籍中有许多记载;其中的「华阳国志」较详细:「周失纲纪……后有王曰杜宇,称帝号为望帝,因有水灾,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不过另一说法:「杜宇为望帝,生前因行为不检,淫其相妻,心怀惭愧,因而禅位于宰相开明,自己流浪异鄕,殁后化为杜鹃,隐栖于山林之间,逢春则鸣,声音凄厉,能引旅愁,而动归去之念

共46条记录 1/5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