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大埔县志》共返回1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明清时节的大埔官路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6期  作者:王紹滬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明清时期 大埔县 官路 大埔县志

    明清时期大埔的交通状况和其他地方一样,以河流水运为主,而陆路则有官路及小道辅之。官路,顾名思义,就是由官府出资(或出面集资)修设管理的道路,比之于现在的公路。根据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一五五七年)和清同治十二年(公元一八六一年)的《大埔县志》记载:明清时期的大埔官路,以县城(今茶阳城)为中心向周边村镇辐射,有的直至县界……一、小靖官路:自神泉街抵永定县界廿五里,即从社泉街起经小靖(太宁)抵埔永交界的三层岭计廿五里,嘉靖年间监察御使姚虞的《新修小靖官路记

  • 文章大埔人与地方志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9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02-12-01
    关键字: 大埔 地方志 大埔县志 民国时期 温丹铭

    大埔人温丹铭先生是主修民国期间的《广东志》、《潮州志》和《大埔县志》,完成地方史志的艰难工程,脱旧嬗新考古明今。

  • 文章大埔县志修纂完成题词五首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1期  作者:羅卓英 出版时间:1964-07-01
    关键字: 诗作 大埔县志 编成题词

    注:鄕俗迷信风水,讼争之害至烈,自文教普化以后,此风日戢矣。五范水模山见性情。濯磨自喜有前评。还期豁达开新纪。要向人间补不平。注:淸季洪县令,谓大埔山水峻洁,士亦濯磨自喜,此中自有褒贬。

  • 文章汕头大埔会馆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7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00-12-01
    关键字: 汕头市 大埔会馆 筹建历史 大埔县志 建筑历史

    在潮汕居住八九十岁大埔籍老人都说不出来。几乎成了一个历史之谜。幸好前辈埔人极注意史志之修载,故汕头大埔会馆的筹建情况在《大埔县志》中可以査到。自一八六一年(清咸丰一一年)汕头被辟为通商口岸以来,就从一个小渔村逐渐发展为粤东重要的商业和海运中心,但多为低矮平房和杂乱的街道。直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才建市并开始较大规模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从民国初期开始,旅汕军政商学各界埔籍人数激增。民国三年埔人刘仙航、蓝荫南任汕头市统领与公言报岭海公司及商学各界多次硏究筹建大埔会馆

  • 文章大埔胜景史志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4期  作者:王紹滬 出版时间:2008-01-01
    关键字: 大埔县 山川风景 大埔县志 山河胜景简介

    我近阅明清时期的《大埔县志》觉得古志对大埔的不少胜景传奇描写得非常恰切、生动,如明嘉靖三十六年(一五五七年)知县吴思立草创之《大埔县志》对山环水绕的县城茶阳这样写道:「邑省闽越之交,东南接河漳二郡,限以迭嶂层岗,绵亘数百里,至治所境内,披山带河,控扼潮之上流。东有风波巨嶂,排出云端;西有阳石群峰,插入天表。阎罗赦文固其北,西岩九峻障其南。其水则派出汀杭,潆绕县治而西,合梅溪之流,吞三会一,雄肆汪洋,南注于海,诚惠潮之喉,岭东之门户也。旧县治背依茶岭,面楫

  • 文章茶陽街道話滄桑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6期  作者:王紹滬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茶阳古镇 街道 发展历史 大埔县志 改革开放

    茶阳是明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年)起直至一九六一年前的大埔县城,历时四三五年。清朝以前茶阳街路是什么样子已难查考,晚清同治《大埔县志》为我们提供了当时街道的基本情况:一、「县前街横至儒学前,直至北门」。即今茶阳镇府西横到埔中坪,再到学前街北门口,全长约二八〇米。二、「十字街自东门横穿大街,转而南数丈经司前至西门」。即今东门口(当时的「朝阳门」)横穿体育场(今文化广坊,当时屋宇密集)。弯向南数丈经司前(今中城井附近)到西门(当时的「通津门」,今西门码头公路

  • 文章美哉·西岩山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6期  作者:羅書禮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西岩山 自然风景 大埔县志 诗词艺文

    山嶂,向西北延有暗窠寨、帽山、金山顶、五虎山、双髻山、葵山嶂、天固山、网山、羊石脑直至最北端的三河笔枝尾山(位于北韩24°24′),主脉最南端的雷打崠(在三县崠南,北纬24°01′)。据民国《大埔县志》载:「西岩山(主峰)在兰砂甲,饶平界,距枫朗市约三十里,高与阴那山伯仲间,重岗叠嶂,涧谷杳冥,山有石炭,广约丈余,沿岩建寺,曰『西竺寺』」,山半有鸡公石,寺边有棋盘石,山阴植茶十万株,出产颇著,收息以供香火,按旧志载,岩中有阶,垣亭台基址及石床,炉灶之属

  • 文章弘揚「文化之鄕」的優良傳統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1期  作者:饒開先生 老黃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文化之乡” 大埔县 大埔县志 人物史料

    大埔是个山区小县,地瘠人贫,然而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养育出大批文才武将,故大埔素有「文化之乡」的雅称。一九九二年出版的《大埔县志》(以下简称县志)里面专设了「人物篇」,对县内历代名流作了较大规模的收集和记录,这是一份十分珍贵的史料,对存史、资治、教化以及弘扬「文化之乡」的优良传统,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修志是一项十分坚巨的系统工程,有如在高山峻岭中开矿,经过挖掘、采集、筛选、冶炼等一系列艰苦劳动,最后才提取出少量有用的东西,工作之繁重复杂,不言而喻。《县志

  • 文章茶陽天印山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1期  作者:王紹滬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天印山 自然风景 大埔县志 历史人文 古亭建筑

    天印山,在大埔老县城茶阳鎭北门(拱辰门)外,垂直高度约五十米,山底周长约三百米,顶平身方,状如天赐之印玺;与县衙遥遥相对,独立雄峙于汀江大河,西门(漳溪)河,小靖河交汇处,山上原有古迹疏林,是著名的茶阳老八景之一。清萧启元「印江冬雾」诗:青山如印对山城,江水湾环四面萦,恰趁寒冬严雾钻,居然一幅画图呈。明朝嘉靖三十六年(公元一五五八年),大埔立县后的第十一任知县吴思立编印《大埔县志》,对当时的印山有较为详尽的记述:「榻岗,一名天印山,在城北门外,当漳靖两水

  • 文章潘了拳祖師傳奇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7期  作者:何永年 出版时间:2000-12-01
    关键字: 潘了拳 历史传奇 灵觉寺 神话故事 大埔县志

    溪河去放生,从此漳溪河里便多了一种「片红白鱼」。据在旁的年逾古稀的西河老人说:此鱼在五〇年前还有人看见过。讲到这里,时针已指向下午二点,回程的时间到了,还有:没督溪螺、锡杖崩蓬、乌猪三阵、指水成酒、纸龟落井、仙牛脚迹等故事。来不及讲,我们就吿辞了。据《大埔县志》人物传第六一八—六一九页记载,潘了拳在其养母游氏逝去后,遵照其出生时云游僧嘱:长大后要到「五指参天」的地方去修道,经青溪上坪砂柟树坑,往三河登洲岗(今三河良江)山巓远眺,见西南方向有五峰突起,直揷云霄

共11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