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赶集共返回13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故鄕霑化的集和會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4卷 第1期  作者:高宗愷 出版时间:1988-06-20
    关键字: 赶集 沾化

    三十、小月为二十九。会,在城鎭或村庄,每年定期一至四次不等。二、集,为时一天;会,一至三天或十天。三、集,为买卖交易而设;会,大多为祀神而设,所谓庙会,会场有演地方戏,扮社[1]等民间艺术活动,而集场则无。四、赶集的人,多为买卖交易者、壮年人多;赶会的人,多为逛会看热閙的人,男女老幼都有,赶会的人比赶集的人多。五、赶集的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赶会的人,常流连至日夕始散。故乡的集场霑化依县志「附集市会场」以同集期日者分组书列于后:一、逢「三八」日集期者

  • 文章谈阜宁赶集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8期  作者:仇德哉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阜宁 赶集 记录

    易经系辞谓:「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为我国最早之赶集记载。今人对独占之商业或货品称之为「垄断」,多为心黑投机之奸商所为,其实「垄断」二字亦导源于赶集,见于孟子一书,「垄断」为集场中较高之地段,孟子谓投机取巧之商贩将货物抢搬至高地叫卖,以广招来,抢尽别人交易,孟子认为此类取巧商人为小人,今人则将原作「高地」解释之「垄断」形容为不法商人行为之一,属于引伸之辞汇。中原地带称赶集,西南各省称趁墟,柳宗元诗有:「靑箬里盐归峒客,绿

  • 文章赶集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5卷 第6期  作者:陳家端 出版时间:1983-06-30
    关键字: 赶集 庙会 风俗 小贩

    赶集」、「庙会」是个古意盎然的名词,仿佛在现代的工商社会中已经无法找到的事实;然而,在林口鄕却在每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均固定有两次规模庞大的赶集,鄕民沉浸在此古老风貌的欢乐声中,历数十年不变。林口鄕的赶集,应得助于竹林山观音寺。鄕长洪德利说,赶集起因是早年住在下福、嘉宝、瑞平等偏远地区的居民,因交通不便,难得上街购物,故常利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竹林山观音寺拜拜机会,到此参拜并顺便带些日用品、衣物之类的东西囘家,经过数十年的流传,每月两次庙会越来越盛,鄕

  • 文章趕朦朧集

    来源期刊:《阜宁人》 第3期  作者:周學敬 出版时间:1985-01-01
    关键字: 朦胧集市 赶集 回忆

    朦胧二字颇有诗情画意,以此为鎭民,不知始于何时,是吾县行政区第十三区区公所所在地,东滨射阳河与南塘河交汇,西接旱路通益林、凤谷村,为水陆码头,居民仅数百户而已,民国肇建,曾易名为永兴集。「集」为鄕僻之地物产交易有定期,到期买卖者由四方集于一定地点扩大交易商品,俗称赶集,其交易货品,百物什陈。抗战期间旅居江西南部城鎭,市集之日称为「墟」,每隔三日逢墟一天,另有其他地方,也称为赶「场」。朦胧、东沟、益林、硕集、板湖五市鎭轮流集期,每隔四天为集期,农历初三

  • 文章北方的集市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卷 第2期  作者:外城 出版时间:1970-02-01
    关键字: 集市 赶集 议价 卖膏药

    北方的「集」,到广东叫「墟」,凡是出身鄕村的人,对这一定期性交易都不会陌生。住在鄕村的居民,或农或渔,或牧或樵,由于生于斯,作于斯,不能太集中居住,除了工、商为主的城市以外,人口都散布在鄕村中。每次囘忆到靑年时代在北方的「赶集」,那种熙熙攘攘、融融洽洽的乐趣,宛在眼前。

  • 文章趕節場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93期  作者:北苑  出版时间:1976-05-15
    关键字: 赶节场 民俗 寺庙 酬神 赶集

    是「赶集」,赶集是内地诸省鄕间普遍的习俗,有地方又叫「逢场」,古时则叫做「趁墟」,辞海里有赶集一条也有趁墟一条,你只要一查便可得到答案。武进西北境部份鄕间仍然有擧行「赶集」,但东南境便只有「赶节场」了。「赶节场」实际应称「节场」,因为你去「节场」,于是便叫「赶节场」,又因为你为「节场」准备什么,如趁此机会做些生意,或「节场」难免有客来,准备些酒菜,也可算是「赶节场」,故此「赶」字,有「去」或「做」之意。「节场」一部份的确有些像「赶集」,它有一定的日期,不过「赶集

  • 文章童年往事堪回味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31期  作者:高華俊  出版时间:2005-01-01
    关键字: 童年往事 赶集 逛庙会 故乡回忆

    民国二十五年冬天,父亲正在军中服役,知道日本军阀侵略我国已迫在眉睫,战事随时可能爆发。因为眷属随军行动不便,就把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送回老家—交河县东流堡。鄕间虽然也常听到一些时局紧张的消息,但是,村民仍然过著正常的生活。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如往常。农村在秋收之后,有一段闲暇的日子。于是探亲、赶集、逛庙会等便增多起来。在这些活动当中,最开心的就是小孩。他们有的吃,有的玩,还可穿上好衣服,眞是其乐融融,不可言喻。仅就记忆所及,略述一二

  • 文章赶集与庙会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2卷 第1期  作者:心遠 出版时间:1990-01-01
    关键字: 赶集 庙会 墟市 史料记载

    赶集与庙会是中国农村社会,物品交易及娱乐的场所。与中国广大农村经济关系极为密切。北方的集市,都会定期举行,称为「赶集」。各地鄕民集来卖出自制品与买进需用品。如「孟子」书云:「古人为市者,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各大村鎭都如此举行,构成古代经济组织的重要部分。至于庙会,就更热闹,依性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香火会,敬神娱乐的成份大,经济的成份较小,另一种则经济的成份大,香火成份小,或竟没有香火。如北京的庙会,在明代已见举行。唐宋时代,都会定期的集市,见于笔记史书

  • 文章漫谈赶集

    来源期刊:《連聲》 第8期  作者:謝應財 出版时间:1988-02-01
    关键字: 赶集 蔬菜 文房四宝 风俗

    北方人的「赶集」,南方人称之为「墟日」。凡是在山城或鄕下生长的人们,对此周期性交易场所的「赶集」,都不会陌生,然而对在台湾都市中生长的年轻人来说,不但莫名其所以,恐怕连听都没有听说过。笔者来到台湾将近四十年,从来就没见过「赶集」的活动,可是在三家村,五家舍,却有一、二家店舖,百货杂陈,任君选择,交通便利,物资流畅,实无「赶集」之必要。而大陆农村可不同,因为交通不便从事农、渔、牧、樵的人们,每个家庭所需用品,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完全自给自足,必须赖「赶集」以

  • 文章三北的市集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87期  作者:黃影帆 出版时间:1975-10-01
    关键字: 三北 市集 赶集 农产品 中人

    市集,三北話叫「市日」,在家鄕,市日是沿着那三縣背山面海的狹長連鎖地帶百餘里各鄕鎭,以農曆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日沿鄕排列的,因爲那一帶雖距寧波僅五、七十里的路程,但無水電設備,鄕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尙停留在農業社會時代,鄕鎭並無菜市場的設置,卽連慈北沈師橋,範圍寬至「十里勿問姓」的大鎭,沈姓人家竟有十里方圓,人口密集,也沒有一個建築市場。鄕人平時吃的菜蔬除了自己種的供應一些外,其他魚肉海鮮大都是靠市日來買的。每逢市日,菜販們挑着各種魚肉蔬菜,在天尙未...

共13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