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茶叶共返回3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10期  作者:陳琳璋 出版时间:1995-01-01
    关键字: 茶叶 茶叶的烘焙 茶叶的包装 茶叶储藏 茶叶经济

    然后再用人工拣剔粗梗及夹杂物等。精制之后,茶之水分含量约在2%左右,但在贮藏前经过一段手续,容易吸收水分,所以在贮藏时须再予以干燥(俗称补火)。至所用贮藏器具,通常多为木箱、铝罐及瓦罐等,其形状不一。利用木箱比较价廉幷易于运输,铝罐昻贵且重,至瓦罐易于破裂运输不便,但无受潮湿之患。零售茶商多采用瓦罐。贮藏之处所,当选高燥且有地板之房舍;房舍最好坐北向南,同时注意晴天开窗,阴雨关窗,避免潮湿。㈡茶叶包装:茶叶的包装乃制茶最后一道手续。选择包装材料十分重要,以免

  • 文章生活小常識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30期  作者:張國柱 出版时间:1992-08-01
    关键字: 去味 茶叶

    很多人喜爱吃大葱大蒜,食后口中气味难除,或上班或会客或参加会议必须发言等,臭味难吸,必然造成相当困扰。以笔者之经验,以一个很简单的去臭方法,即于吃完葱蒜后,立即取十数片茶叶(香片或乌龙茶均可)放于口中咀嚼几分钟吐掉(但勿随地吐渣滓),保你口齿芬芳。吃葱蒜,即无「后顾之忧」。

  • 文章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9期  作者:陳琳璋  出版时间:1994-01-01
    关键字: 茶叶历史 茶叶种类 茶树种植 茶叶概述

    82.11.30.一、茶的概说㈠茶的客史:我国发现茶种最早,古时称茗。植茶的历史亦最古,至今茶之起源尙没定论。但就消费来观察,三代以上,茶被认为药材,视为珍品。考自史籍,飮茶始于秦、汉而盛于唐宋;时因需要则产地普遍,已变为重要的商品。至我国制茶之历史,当溯自二千年以前。至元明产茶日渐发达,不减唐宋;为求增加产量,政府鼓励生产,不得私贩。清朝初年,延续明制;直到五口通商,出口茶叶突飞猛进,成为我国特产。世界上主要之产茶国,除我国以外为印度、锡兰、日本及荷属

  • 文章茶的藝術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4期  作者:怡峯  出版时间:1985-10-10
    关键字: 茶艺 茶叶 茶的分类 冲泡方法

    盛行,实在令人兴叹!近几年来,经过科学硏究、分析,证明茶叶是「健康飮料」,有益而无害,比之咖啡,远盛多多。同时受到国际人士之重视与爱好,亦是値得推广外销的产业(为精致农业之一)和「国粹」,开始受到国人的注意。今年台湾区举办「第一届茶叶皇后选拔比赛」,在苗栗县举行,选出「茶叶皇后」、「茶叶公主」、「茶叶仙子」,就是宣扬茶艺,推广吃茶的具体行动。她们应知:茶艺,是一种高雅的「生活艺术」。饭后一杯茶,可以去油腻、助消化、健胃肠、提精神,是健康生活的保障与实践。好好

  • 文章雁山春茗味通仙

    来源期刊:《温州會刊》第7卷 第4期  作者:張永壩  出版时间:1991-08-10
    关键字: 雁茗 茶叶 历史 雁荡山

    茶农。茶农训养数十只猴子,教其采茶,称之「猴奴」。每逢采茶季节,茶农把猴奴引上茶山。主人把布袋挂颈上,群猴也仿效;主人采茶,群猴亦学样采摘,无一不象。猴奴登悬崖绝壁,所采茶叶,极为优异。布袋装满后,送给主人讨赏。故雁茗亦俗称「猴茶」。徐珂在《清稗类钞》就记载了这类传闻:「温州雁崖有猴茶。有猴每至晚春,辄采高山茶叶,以遣山僧。盖僧常于冬时知猴之无所得食,以小袋米投之。猴之遣茶,所以为答也。」可见,除茶农训猴采茶外,寺僧也利用野猴采茶。雁荡山多寺院、尼庵、道观

  • 文章談茶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37卷 第3期  作者:倪文達  出版时间:2009-07-31
    关键字: 茶叶 历史渊源 功用 储藏

    茶,是起源于中国,明代大儒炎武说;自从秦人取蜀后,就有「茶飮」之事。三国末代后,东吴君主孙皓,每次宴会,都迫下臣喝酒。独赐宠臣以茶代酒。川西若干城巿,已成飮茶风气,且以人工栽培,顺长江而下,行销全国各省。隋文帝患头痛,喝茶有效,于是各方采茶进献。日本京都所产的「宇治茶」,是明代明惠上人荣西禅师自中国持种子归日本种植推广的。唐肃宗时,陆羽居江西上饶深山,专门研究种茶采茶方法,著有「茶经」,后人推崇。宋仁宗派特使到福建采购好的茶叶,专供皇室飮用,且以一些赏赐

  • 文章杭嘉湖的茶館文化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6卷 第10期  作者:蔡泉寶 出版时间:1994-10-10
    关键字: 茶馆 茶叶 杭嘉湖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各地茶馆已越办越多,但茶馆仍天天门庭若市,有淸晨三、四时的「早茶」;有上午七至九点钟的「市茶」,还有下午茶,甚至不少茶店还吃立茶,迟到的茶客沿街屋檐席地而坐的「街头茶座」也屡见不鲜。茶馆里吃茶用的茶具,民国初年沿用盖碗茶;以后,改用白、花瓷壶或紫砂壶。现在的茶馆通用茶壶配茶盅、紫砂壶越用越多;也有热水瓶配茶杯;有的盛放了茶叶的茶杯,自己到开水龙头上去接水。过去和近几年,正月初一至初三这三天里,茶馆里供应糖茶、元宝茶(橄榄小剖开)。有的炎夏

  • 文章清末湖南茶業的新開展

    来源期刊:《湖南文獻》第15卷 第1期  作者:重田德 蔡懋棠  出版时间:1987-01-15
    关键字: 湖南茶叶历史 清代茶叶贸易 欧洲市场

    译注:指公元一八四二年,中国因鸦片战争败北而缔约,遂答应开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个港口。)时期为开始的这一点加予指出,同时要分析其市场转换的过程当中,对因开港给中国所带来的经济构造的变化的一端引例旁证的。所以只能说是对中国茶叶史—也可以说是对中国近代产业史的黎明加予一道光线而考察而己。二首先要对湖南茶的历史做一个槪观性的说明吧。据说在湖南一带,茶业勃兴的时期是北宋时代,可是在此以前,并非完全没有茶的产地。早在有名的唐人陆羽「茶经」中,就提到了衡州

  • 文章茶王「大紅袍」

    来源期刊:《福建文獻》 第6期  作者:陳漢光  出版时间:1969-06-10
    关键字: 茶文化 大红袍 种植茶叶

    一、引言说到福建特产,我就想起武夷巖茶;从武夷巖茶,我又联想到茶王「大红袍」。这不平凡的名称,是我在八九岁时就熟识了。当我童年时所知道的「大红袍」,不但是名茶,而且是退热的名药。我还记得是用红色纸包的,每包约有十数叶而已;是非常名贵而且又有很大声望的东西。据茶叶専家林馥泉民国三十年试验,「大红袍」可冲泡至第九次,尙不脱原茶之眞味;其他名茶,冲泡至七次,味已极淡;此外,其品质也有其独特之处。因此,我特别把它做一个综合介绍。二、生长地大红袍的生长地,在武夷山

  • 文章茶叶怎叫「大红袍」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第18期  作者:周世輔  出版时间:1985-05-01
    关键字: 茶叶 茶文化 历史考究 “大红袍”

    前来驻防,偸儿便不敢来了。洞中马鞭及旧马鞍是他们丢下的。」由此,可知大红袍的宝贵了。至及大红袍巖下,导游人说:「此巖以前不能攀登而上,传说最早是请神箭手放箭,把巖上的茶叶反弹下来(近乎神话);后来看见反弹有限,乃训练灵猴先生巖下采茶,久了便叫它登巖采茶,灵猴首先不肯去,聪明人替它做了一件大红袍,示意它如愿登巖采茶,即可着大红袍。这一着,果然灵验,灵猴着上了大红袍,即乖乖地上去采茶,年年如是,所以这种宝贵的茶叶叫大红袍!」我们听了这个故事,好像上了学校里听不到

共35条记录 1/4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