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芳茂山共返回1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忆旧(二二)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2期  作者:孔柱中  出版时间:1972-03-15
    关键字: 蟋蟀 芙蓉圩 风俗 忆旧

    蟋蟀,故略知其梗槪也。蟋蟀会鬪时,均取有名号,以资识别,例如一个蟋蟀之虫主,取其蟋蟀之名号,曰「铁军」,另一个蟋蟀之虫主则取名号曰飞虎、常等等……凡参加会鬪入秋兴局后,局方即为高贴名号,并为之合对。注:以蟋蟀之重量相等者,为之紧对,亦有自信自己之蟋蟀战鬪力强而让大合对者,(注:让大即饶大之意)。更有自信之虫主在作鬪前放彩者。注:例如:以钱为单元者,等于二元赢一元或三元赢二元者为赌注,以花为单元者,(花价每枝亦有定价,大抵每枝花定价为一元)如二花赢一花,或三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忆旧(四)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0期  作者:柱中  出版时间:1970-04-15
    关键字: 芙蓉圩 芙蓉湖 双庙 特产

    武进县分疆而治,南半圩属无锡之九区,北半圩属我武进之戚墅区,(即旧五区与旧丰北丰南鄕之一部)原设四个鄕,芙蓉,湖,柳三,蓉湖,政府实施地方自治,鄕鎭扩并,废区设署,四鄕合并为新蓉一鄕,归戚署区署所辖。首任鄕长奚南薰先生,现在台行医,声誉甚隆,诗文书法,深为文化界器重,副鄕长李望春,亦来台在一洋菇罐头公司任营业课长,惜于年前病逝台北,亡时年仅五十四岁。李君与余,在鄕时即系世交,伊父李月岑先生,为一饱学之士,热心敎育,门墙桃李,文名远播,其叔李亚仙,志高气扬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忆旧(三)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1期  作者:孔柱中  出版时间:1972-01-15
    关键字: 芙蓉圩 忆旧 蟋蟀 武进

    閒話蟋蟀之二此次奉調至國民大會秘書處襄助辦理選擧總統工作,與同鄕張一嘯兄適在同一辦公室工作,早夕相敍,至爲愉快,張兄好讀書,愛文藝,書法秀麗,文筆流暢,自軍中退役後卽爲國大秘書處延攬,對我鄕土之掌故資料,蒐集甚豐,武進鄕訊,不時見其大作,談及柱中前期所撰閒話蟋蟀,爲之補充甚多,並謂,彼亦曾有意以鬪蟋蟀爲題寫一篇鄕訊稿子,不料竟爲柱中捷足先登,遂以其資料見示,余意前期「閒話蟋蟀」,本嫌粗枝大葉,深悔未能將蟋蟀之出處、名稱以及有關鬪蟋蟀之一般過程,作較爲詳盡...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忆旧(十六)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35期  作者:孔柱中  出版时间:1971-07-15
    关键字: 芙蓉圩 水稻 翻土 插秧

    漫談芙蓉圩水稻「三年括一熟,柴仔大如屋」,此係芙蓉圩種田人一句諺語,因芙蓉圩地勢低窪,不宜種麥,不過祗須一熟水稻,能够得到氣候調和,水旱適時,則一年之生產,等於三年之收穫。誠然;芙蓉圩雖然終年積水,維土地肥沃,年成較好時,每畝田一次收穫,至少有三、四石白米,而且稻穀顆粒粗大,爲江南米中上品。由於芙蓉圩水源足,故選擇稻種,至爲重要。大抵圩民採用之稻種名爲『蘆管白』,因爲蘆管白能適應水性,(喩蘆管白之性能與蘆葦有相似之處,不懼水之淹沒也。)種田工作過程亦與「...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忆旧(二六)故鄕民间娱乐琐谈之四「唱春与宣卷」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9期  作者:孔柱中  出版时间:1972-10-15
    关键字: 故乡 民间娱乐 历史故事 回忆

    我国土地广大,物产丰富,长江两岸,尤为鱼米之区,以是我芳茂山芙蓉圩一带之居民,泰半均务农渔为生,此处位居武进之东郊,毗邻江阴无锡,土地肥沃,水草丰盛,农作物与鱼类,品质特佳,人民朴俭成风,在农渔种殖与生产季节时,无论男女老幼,莫不日出而作日没而息,正是忙碌异常,辛苦万分,因此在农渔闲时,尽量设法找寻娱乐,藉以调济疲劳之身心。对于娱乐之种类,前已忆述者,计有:㈠滩簧,㈡鬪蟋蟀,㈢迎神赛会,㈣唱道情,㈤说书,其他尙有多种民间娱乐,当陆续忆述以求敎于诸同鄕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忆旧(六)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3期  作者:柱中  出版时间:1970-07-15
    关键字: 芙蓉圩 湖沼 徐白荡 鱼苗

    产权,亦几相等,其间虽距离不及二华里,而所产鱼苗却为芙蓉之圩冠,居民生活安定,读书风气亦颇盛,梁仲裕,梁可舆,梁国元,梁希圣,梁丹楹,梁丹魁等均此村佼佼者,其中尤以仲裕之散文,国元之骈文,斐声文坛,以穷鄕僻野,文风竟开明如斯,亦可称难得矣。徐白荡之边缘均莳菱,秋风初起,一篮鲜菱,一束嫩藕,食之令人囘味无穷,余曾有『鲈肥蟹实黄花瘦,嫩藕鲜菱正及时』之句,惜乎濶别廿年,想河依旧而当年情景,恐不复再见于匪区矣。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忆旧(十四)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31期  作者:孔柱中  出版时间:1971-03-15
    关键字: 芙蓉圩 果报 民间故事

    現世果報錄一章劉白蕩位於芙蓉圩之北部,居民四十餘戶,人口三百餘口,東村地高,稱上碼頭、西村地低、稱下碼頭、上碼頭屬湯姓,僅劉姓一戶,相傳明朝初葉,此村僅劉姓一家,故門前阿蕩,亦名劉白蕩也。下碼頭屬孔姓,余家卽卜居於此,下碼頭除孔姓外,有萬姓三戶,(卽前文所紀之萬家厨子)另一戶爲陳姓、陳氏遷來不及百年,家境不惡,主人陳錫麟,善與人交,與村人相處亦甚和諧,生子三,長璋卿、次志卿、幼瑞卿,璋卿生就刁鑽,善攻心計,志卿瑞卿則較爲忠厚,抗戰開始,地方人士,皆人心惶...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忆旧(五)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2期  作者:柱中  出版时间:1970-06-15
    关键字: 芙蓉圩 塘湾 邱庄闸 抗日战争

    能文,豪迈倜傥,与丁松为同班同学,卅八年冬,只身逃离魔掌,在香港与一胡姓女同居,来台后并生有二子,惜身患高血压重症,于八年前病逝台大医院,祗怜身后萧条,遗有寡妻弱子,而其大陆家属,犹切盼其衣锦荣归也。邱庄闸与甘家闸之间有胡、陈、王,三村,合计不及三四十户,而人才却有胡则文、胡逸、胡凤章、胡玉章、胡灿等诸人,尤其胡则文先生,文名远播,胡逸先生更是才能出众,抗战前,即在武进县党部任委员,并兼任农会要职,抗战时曾任县常备队大队长,与日寇生死相搏,胡氏子侄辈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忆旧(三十)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58期  作者:孔柱中  出版时间:1973-07-15
    关键字: 陆龟蒙 芙蓉圩 樵人十咏

    流俗交,亦不喜乘马,每升舟设篷席,赍束书、茶灶、笔床、钓具、放游江湖间,时谓江湖散人,或号天随子、甫里先生,至涪翁、渔父、江上丈人,此皆其其别号也。芙蓉圩未开拓前,原为极广大之湖沼,其名亦呼之芙蓉湖而非芙蓉圩,湖中藻苇襍生,鱼鳖甚丰,相传陆龟蒙扁舟至此,曾结庐芳茂南麓之吴家巷,每日扁舟入湖,垂钓为乐,吟诗自娱,现仍留有龟蒙旧址及龟等古迹。吴家巷之近邻陆家村,其家谱亦奉陆龟蒙为其先祖,足证陆氏确曾在我芙蓉圩息隐。龟蒙性好戯谑,每于无形中使人啼笑皆非,传其在里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忆旧(十二)纪芙蓉圩种田大财主朱黄梅故事一则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9期  作者:柱中  出版时间:1971-01-15
    关键字: 芙蓉圩 朱黄梅 财主 婚事

    『朝朝黃小麥,夜夜碧波靑』此本鄕中一句比喩快速之諺語,但此一諺語之出處,却爲明朝中葉我芙蓉圩朱家蕩土財主朱黃梅時所發生,按朱家蕩在徐白蕩之西岸,人口約八百餘人,有九條村巷,整齊劃一,頗爲壯觀,全村自南至北幾及一華里,村民多朱姓,均朱黃梅後人,村中心之大牆門及鐘樓,據說卽是當年朱黃梅所居之老宅,共有兒子九人,分居九巷,朱家蕩四週之農田二千餘畝,均屬朱氏所有,由於朱黃梅財多勢大,故其交往者,亦皆殷商巨賈,官吏聞人,儼然以莊主自居,家中擁有護院敎師、家庭敎師、...

共18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