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芙蓉圩共返回12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忆旧(四)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0期  作者:柱中  出版时间:1970-04-15
    关键字: 芳茂山 芙蓉 芙蓉 双庙 特产

    芙蓉圩原名芙蓉湖,(简称蓉湖)在唐宋年间,此处仍是一片沼泽,芦荻丛生,鱼鳖杂处,先贤皮日休陆龟蒙即在此地归隐垂钓,以娱晩年,明江南巡抚周文襄鉴于芙蓉湖地势冲要,土壤肥沃,遂奏请当局移民开垦,筑隄成,隄围共长六十三华里半,围宽度及高度均达一丈有余,可以行驶汽车,工程浩大,可想而知。地边高中低,其形如盆,并随地形势,分阡陌,辟池沼,杨柳夹道,村巷栉比。善农者择地耕作,能辟渔池者蓄鱼,由于围筑成后,无虞洪水为患,地处处可以尽量利用,所谓地尽其利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忆旧(二二)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2期  作者:孔柱中  出版时间:1972-03-15
    关键字: 蟋蟀 芳茂山 芙蓉 风俗 忆旧

    閒話蟋蟀之二蟋蟀雖屬卵生蟲類,但仍多由各種各式之蟲類蛻變,故其體質、形態、色相,亦各有不同,至其藏身之處,則大多均在極隱僻之牆角、磚石、泥土、枯木、草窩中,由於白天光度强、聲音雜,蟋蟀大多不敢公然長鳴,僅於過令時發出間歇性之輕微鳴聲,(註:過令乃雌蟋蟀與雄蟋蟀之性行爲)前文已有較詳盡之說明,玆不贅述。蟋蟀經過令後,鬪志高昻,此中微妙關係,或亦爲蟋蟀之特有性能也。蟋蟀第一次入局會鬪,爲之破口,蓋蟋蟀用牙鬪毆,故謂之破口。第二次再度入局會鬪者爲之轉草,因蟋蟀...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忆旧(三)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1期  作者:孔柱中  出版时间:1972-01-15
    关键字: 芳茂山 芙蓉 忆旧 蟋蟀 武进

    閒話蟋蟀之二此次奉調至國民大會秘書處襄助辦理選擧總統工作,與同鄕張一嘯兄適在同一辦公室工作,早夕相敍,至爲愉快,張兄好讀書,愛文藝,書法秀麗,文筆流暢,自軍中退役後卽爲國大秘書處延攬,對我鄕土之掌故資料,蒐集甚豐,武進鄕訊,不時見其大作,談及柱中前期所撰閒話蟋蟀,爲之補充甚多,並謂,彼亦曾有意以鬪蟋蟀爲題寫一篇鄕訊稿子,不料竟爲柱中捷足先登,遂以其資料見示,余意前期「閒話蟋蟀」,本嫌粗枝大葉,深悔未能將蟋蟀之出處、名稱以及有關鬪蟋蟀之一般過程,作較爲詳盡...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忆旧(十六)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35期  作者:孔柱中  出版时间:1971-07-15
    关键字: 芳茂山 芙蓉 水稻 翻土 插秧

    漫谈芙蓉圩水稻「三年括一熟,柴仔大如屋」,此系芙蓉圩种田人一句谚语,因芙蓉圩地势低洼,不宜种麦,不过祗须一熟水稻,能够得到气候调和,水旱适时,则一年之生产,等于三年之收获。诚然;芙蓉圩虽然终年积水,维土地肥沃,年成较好时,每亩田一次收获,至少有三、四石白米,而且稻谷颗粒粗大,为江南米中上品。由于芙蓉圩水源足,故选择稻种,至为重要。大抵民采用之稻种名为『芦管白』,因为芦管白能适应水性,(喩芦管白之性能与芦苇有相似之处,不惧水之淹没也。)种田工作过程亦与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忆旧(六)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3期  作者:柱中  出版时间:1970-07-15
    关键字: 芳茂山 芙蓉 湖沼 徐白荡 鱼苗

    芙蓉圩中心最大湖沼徐白荡万顷波光无限好,一蓑烟雨不胜情,此即徐白荡之写照也。徐白荡位居芙蓉圩之中心,为全之最低洼处,湖面约三平方公里,湖水淸澈见底,湖之四围,都为该白荡衞星材庄所开辟之养鱼池塘,为数何止千百,河堤遍栽杨柳,既可保护岸塍之倾圯,更可点缀圩堤之风景,每当翠隄春晓,垂柳飞絮,池塘水面,一片浮白,渔人轻舟荡桨,荷蓑负笠,垂钓其间,诗情画意,不啻神仙中人也。徐白荡湖面辽阔,四周池塘栉比;当春水骤涨,难免有数处鱼池破隄,鱼苗漏入白荡,更加以白荡内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忆旧(十四)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31期  作者:孔柱中  出版时间:1971-03-15
    关键字: 芙蓉 果报 民间故事 芳茂山

    现世果报录一章刘白荡位于芙蓉圩之北部,居民四十余户,人口三百余口,东村地高,称上码头、西村地低、称下码头、上码头属汤姓,仅刘姓一户,相传明朝初叶,此村仅刘姓一家,故门前阿荡,亦名刘白荡也。下码头属孔姓,余家即卜居于此,下码头除孔姓外,有万姓三户,(即前文所纪之万家厨子)另一户为陈姓、陈氏迁来不及百年,家境不恶,主人陈锡麟,善与人交,与村人相处亦甚和谐,生子三,长璋卿、次志卿、幼瑞卿,璋卿生就刁钻,善攻心计,志卿瑞卿则较为忠厚,抗战开始,地方人士,皆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忆旧(五)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2期  作者:柱中  出版时间:1970-06-15
    关键字: 芳茂山 芙蓉 塘湾 邱庄闸 抗日战争

    慷慨悲壮怀二闸 粗枝大叶话塘湾芙蓉圩东岸有三闸,北为双庙闸,(前文已敍及)较南之一闸名邱庄闸,邻江阴县之黄桥鎭,海姑尖之一闸为甘家闸,与锡澄交界,距邱庄闸仅三、四华里。甘家闸西隣有主要村庄二,一为丁家村,一为郭家村,故友丁茂松即丁家村人,此子在抗战前曾受业于杨霞峯先生门下,余为先后同学,文学根柢甚佳,诗文书法造诣亦颇深。抗战军兴,鉴于日寇侵凌中华,一腔热血,激起报国救民之大志,毅然投笔从戎,参加忠义救国军,与日寇周旋,曾经遭遇多次可歌可泣之抗战史实,旋以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忆旧(三十)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58期  作者:孔柱中  出版时间:1973-07-15
    关键字: 陆龟蒙 芳茂山 芙蓉 樵人十咏

    流俗交,亦不喜乘马,每升舟设篷席,赍束书、茶灶、笔床、钓具、放游江湖间,时谓江湖散人,或号天随子、甫里先生,至涪翁、渔父、江上丈人,此皆其其别号也。芙蓉圩未开拓前,原为极广大之湖沼,其名亦呼之芙蓉湖而非芙蓉圩,湖中藻苇襍生,鱼鳖甚丰,相传陆龟蒙扁舟至此,曾结庐芳茂南麓之吴家巷,每日扁舟入湖,垂钓为乐,吟诗自娱,现仍留有龟蒙旧址及龟山等古迹。吴家巷之近邻陆家村,其家谱亦奉陆龟蒙为其先祖,足证陆氏确曾在我芙蓉圩息隐。龟蒙性好戯谑,每于无形中使人啼笑皆非,传其在里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忆旧(十二)纪芙蓉圩种田大财主朱黄梅故事一则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9期  作者:柱中  出版时间:1971-01-15
    关键字: 芳茂山 芙蓉 朱黄梅 财主 婚事

    朝朝黄小麦,夜夜碧波靑』此本鄕中一句比喩快速之谚语,但此一谚语之出处,却为明朝中叶我芙蓉圩朱家荡土财主朱黄梅时所发生,按朱家荡在徐白荡之西岸,人口约八百余人,有九条村巷,整齐划一,颇为壮观,全村自南至北几及一华里,村民多朱姓,均朱黄梅后人,村中心之大墙门及钟楼,据说即是当年朱黄梅所居之老宅,共有儿子九人,分居九巷,朱家荡四周之农田二千余亩,均属朱氏所有,由于朱黄梅财多势大,故其交往者,亦皆殷商巨贾,官吏闻人,俨然以庄主自居,家中拥有护院敎师、家庭敎师

  • 文章芳茂山芙蓉圩忆旧(八)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5期  作者:柱中  出版时间:1970-09-15
    关键字: 芳茂山 芙蓉 三岔口 乐善坛 扶乩

    三岔口消闲狂赌乐善坛扶乩拜斗三岔口位于朱家宕,梁家桥、李象桥、颜家村、汤白荡之中心,因此处为三条交通孔道之交界处,在芙蓉圩中可说是四通八达,交通最为方便,故名三岔口。由于三岔口地点适中,于是即有颜国生其人,竟异想天开,意图利用此处坐收渔利,约在民国二十年左右曾化少数资金,搭建一座茅屋,开设茶舘一所,招徕过往客商及附近居民,聚赌抽头,因附近村庄多数为渔民,时间充分,经济宽裕,尤以颜国生交友广阔,长袖善舞,生财有道,午晩均聘请著名「说书」「唱道情」专家,招待

共12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