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改良共返回3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溫州蜜柑傳奇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21卷 第1期  作者:張永壩  出版时间:2005-02-01
    关键字: 温州 蜜柑 中日友好 品种改良

    为柑中绝品。」晁朴之有词赞曰:「温江异果,惟有泥山贵。驿送江南数千里,半含霜,轻噀雾,曾怯吴姬。幸赠我,绿桔黄柑怎么比。」可惜,我国古代并没有把「乳柑」选育成无核的「温州蜜柑」。温州蜜柑在东瀛日本生活了四百余年后,才回国定居。据《瑞安文史资料》第九辑载:一九一一年后,瑞安务农会曾托我国旅日留学生许璇引种果树良种。许璇,瑞安人,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科留学,一九一三年毕业回国时,在东京附近选购了温州无核蜜柑种苗带回瑞安,用以改良瓯柑。这是温州蜜柑首次回故里

  • 文章国剧改良问题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7期  作者:張大夏 出版时间:1981-02-05
    关键字: 国剧 改良 传统文化 古典戏剧

    在个人记忆中,「改良国剧」,已喧腾好几十年了,虽非毫无绩效,但无可讳言,收获甚微,何以故?个人接触此一国萃艺术,将近一周甲,做过科班的旁听生,登过台,硏究过理论,编过剧本,帮人排过戏—只限于自己编的,办过戏剧敎育,领过变相的剧团。就一个外行而言,所了解者,不可谓不深而且广,可是今天谈到改良国剧,竟不敢提出比较具体的意见来,原因是感觉到人们对改良国剧的看法,矛盾太多了!同时,有许多问题,亘于胸臆,百思莫解。我想这可能就是改良国剧的礁石,现在让我约略擧出,请

  • 文章大埠橋新戲

    来源期刊:《貴州文獻》 第25期  作者:黄齊生 任時燮 出版时间:2000-02-01
    关键字: 《大埠桥》 黄齐生 戏曲改良

    黄齐生 遗著任时燮 提供黄齐生先生的戏剧创作黄齐生先生是贵州旧剧的首先改良者,也是新剧(话剧)的首先倡导者。早在辛亥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为了宣传推翻满清的革命宗旨,黄齐生先生以两天时间,用明未贵州抗清英雄何腾较殉难的故事,写成川剧《大埠桥》,署名「倜傥生」,由当时川剧名演员熊坤山主演,在达德学校演出,深得社会各界观众称赞。这个剧本,一时争相传抄,后由文通书局铅印问世。卷首有当时贵州自治党党魁张百麟、宪政党党魁任可澄及两党中间人士蔡岳、凌云等题序并黄干夫

  • 文章有功蚕种改良的蒋晓舫先生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1卷 第16期  作者:梅松 出版时间:1964-04-25
    关键字: 蚕种改良 蒋晓舫 江苏蚕桑模范场 中国蚕业改良会

    中国以农立国,蚕桑为江浙太湖流域农产副业。无锡为蚕丝贸易集中区,不但供应国内市场,且转输上海,推销国外。惟宁鎭扬淮徐海一带蚕业落后,并非土质不宜;原因在少人提倡。至淸末民初,蚕种改良,外国品种超过中国,尤其是日本改进更速,咄咄逼人,大有取而代之之势。关心蚕业者,以为如对植桑,选种,养育上不改絃更张,不能挽囘颓局,遂有「改良蚕业」之计议,而以「改良蚕种」为前提。太湖流域蚕业最盛,但普通蚕病亦以该区为最严重。改良蚕种,所产丝茧质量虽佳,但蚕体既弱,染病更易

  • 文章秦腔大師馬天成簡介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23、24期  作者:仲倫  出版时间:1990-12-01
    关键字: 马天成 秦腔戏剧 人物简介 秦剧改良

    大老经常集会为研究改良秦腔而清唱而彩排,斯时已成为一位能拉能唱能编能导的秦剧全才。一九五〇年起,又承甘肃省政府秘书长何承华先生特邀选派为省公营之秦腔剧团团长,并为时代驱使,对传统性之秦剧改良与创新也曾获得当局的重视。综观大师终生献身秦剧,高台敎化,无私无我,秉持廓然大公之胸襟与高瞻远瞩之抱负,对西北戏剧文化之创新,对历史已有交代。现今虽近八十高龄,但对秦腔戏剧仍作不断的奉献,不庋不求,令人钦敬。

  • 文章台北萬華「柳州螺螄粉店」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136期  作者:謝秉均 出版时间:2012-04-10
    关键字: 柳州螺蛳粉 广西美食 口味改良

    唯一不同台湾的是,在柳州的汤头加入了大量辣油,汤面看起来红通通的,在台湾就几乎不加辣,但也备妥,由食客自由选择。广西人爱吃酸吃辣,柳州螺蛳粉到了台湾,口味已经过调整与改良,想吃原味的人,还可以选择另一款「青辣椒柠檬酱」料入味。螺蛳粉的米粉,有些类似越南米线,在柳州称为米粉。为了讲究原味,韦晴雯特地选用来自广西的米线制作,咬劲佳、弹性足,号称可以用来荡秋千(一笑),她说:「无论泡水温度与烹煮时间都需要拿捏,否则吃时的咬感就没那么好,也容易断裂。」呼朋引伴尝鲜去

  • 文章風彩甚都的大埔高陂瓷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6期  作者:田辛墾 出版时间:1999-12-01
    关键字: 大埔高陂瓷 彩绘瓷器 制瓷工艺 廖逊我 改良发展

    玉一般白,纸一般薄;磬一般响,镜一般亮……这是一位新西兰友人对中国薄胎瓷的赞语。大埔高陂烧制陶瓷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据出土陶瓷碎片考证,溯自宋代,高陂就已有了青瓷生产,产品有盘、碗、盏、碟、罐和双耳花瓶等。这些产品,里外施釉,浑厚匀称,润若油脂,亮似冰玉,已有相当高超的技艺了。但长期以来,却停留在单调的色彩和粗重的造型上,跟不上时代进步的发展要求。三十年代,在上海攻读陶瓷学的大埔人陆续还乡,他们提倡改进陶瓷制作工艺,特别是在产品造型和釉色画面的改良

  • 文章故鄕名產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4卷 第7期  作者:楊俊友 出版时间:1972-07-30
    关键字: 故乡名产 杨梅 黄岩 农业改良品种

    才有福气可以担当起长途旅行——看看世界的风光了。我今天偶在街上无意中遇到一个肩挑的小贩,他卖的是黄豆大的杨梅,颜色虽然是红的,但表面上似乎涂着一层水沫,这种丑怪色相的东西,眞使我不敢凝视,当然,更不敢问津了。现在台湾农业进步,虽不敢说一日千里,而农技专家输出国外,像农耕队,备受非洲各国普遍的欢迎。又如国内外农业品种之改良,除水稻品种极大改良外,单以果子而言,如水蜜桃、杏桃、葡萄、李子、梨子、柳丁、芒果、苹果、无花果,尤其无子西瓜、无核柿子等品种,无一不是

  • 文章川劇鑼鼓

    来源期刊:《四川文獻》 第97期  作者:蔡啓國  出版时间:1970-09-01
    关键字: 川剧锣鼓 川剧高腔 三庆会 抓锣鼓 改良川剧研究班

    做表情都能与锣鼓紧紧配合,不差分毫。假若演员不懂得锣鼓,不是快了,就是慢了,不但抓不住锣鼓,反而处处把自己搁在锣鼓外头,被锣鼓碰的皮靑脸肿,笑话百出。所以锣鼓在戏剧中,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是有着密切关系的。谁都知道,川剧锣鼓与众不同,它是一种大锣大鼓,也是代表川剧的一大特点,在川剧班里称为「硬场面」。依据成都三庆会改良川剧研究班的考证:「用大锣大鼓,是起源于适应没有戏园之前,而在野台子或庙会上演时代………」因为野台子比较高,谁也不能限定观众的多寡,往往为了避免

  • 文章故鄕農業單位組團來台訪問參觀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327期  出版时间:1997-01-20
    关键字: 农业单位 访台 农业改良 两岸开放

    故鄕农业单位,应亚洲蔬菜研究中心等单位之邀请,组团来台访问参观,一行九人由团长无锡市农业委员会主任田庆白、副团长无锡市郊区蔬菜协会理事长徐菊培率领,团员包括梁京、林雅琴、二位女士及张耀炳袁楚良、邹祖翼、张仲明、王履忠等五位先生.分别在台湾北部、中部、及南部地区,作为期两周之访问和参观,以交流农业改良经验.这是两岸开放专业交流活动以来,故鄕第一个来台访问之专业性团体,旅台同鄕均甚重视,由于该团在北部地区之访问活动,亚蔬中心委托本会协助办理,本会常务理事奚杰

共31条记录 1/4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