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捐资办学共返回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沉痛悼念顧懷祖先生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17期  作者:范振宇  出版时间:1999-02-01
    关键字: 顾怀祖 悼念乡贤 捐资办学 射阳大学

    滨海淞园范振宇振兴中华志凌云,改革开放动地兴,五湖四海传佳话,盐阜佳话更动听;众口交誉顾怀祖,无私办学献爱心,捐赠义学十几所,壮举不亚陈嘉庚;虎头顾氏龙传人,热爱故鄕输丹忱,生当民族危亡际,投笔从戎抗日本;乱世频遭伏巢危,顚沛流离骨肉分,渡海逃难揹祖母,病妻弱弟赖提携;岛屿荒寒宿草棚,糠菜果腹奉甘旨,胼手胝足垦海滩,自强不息图兴起;难得周氏贤内助,刻苦耐劳助夫子,千针万线巧补穷,相濡以沫共牛衣;可怜家无隔宿粮,子弟读书每忍饥,年届不惑得学位,竞选居然占

  • 文章创业兴学 造福桑梓——台侨胞顾怀袓先生一家捐(投)资办学侧记

    来源期刊:《阜寧人》 第20期  作者:殷志耕 潘世卿  出版时间:2002-01-01
    关键字: 顾怀祖 台湾侨胞 捐资办学 创业兴学

    营运情况极佳,后又在重庆两路口创业富安百货,并附设宾馆与美食世界,为旅美新侨中卓越有成,并从事海内外交流颇富美誉的企业家。1990年,顾怀祖先生率家人返乡探亲,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决心要为家乡多做点事,报效祖国,第二年春,便偕胞弟建东、怀佑先生,长子顾大宁先生来到盐城、射阳办学,不幸的是他「回馈」的系列工程刚刚起步,竟于1991年7月在台北因病去世。其夫人周季书、妹妹顾怀禛、弟弟顾建东、顾怀佑和其儿子美籍华人顾大宁、顾大义等秉承先生遗愿,继续在家乡捐资

  • 文章蔡艺圃在家乡的二、三事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15期  作者:董握璋  出版时间:2009-05-01
    关键字: 蔡艺圃 急公好义 捐资办学 兴修水利 植树造林

    在外地从事手工业的蔡采苹他家资财比较大,占有土地比较多,主动拿出五亩多地,与十多户有地座落在村前的村民,进行自愿调换,给村里铺建一座既长又宽的稻场。为了防止水土冲洗,一九四五年在艺老的倡导和资助下,用石头和石灰进行修整,既保持了场面的平坦,又防止了边缘的崩泻。艺老倡导献地建稻场这件事,在村里至今传为美谈,为子孙后代所思念。捐资办学校艺老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他深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的昌盛,民族的富强,关键决定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艺老为了改革旧教育,推广

  • 文章金獎白蘭地酒創始人—張振勛弼士先生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5期  作者:劉秀香 出版时间:1998-12-01
    关键字: 张弼士 张裕公司 捐资办学 振兴实业 民族骨气

    完全相同的票价比德轮降低一半,并且采取相应的办法,不卖票给德国人,逼得德国轮船乖乖地取消不卖票给华人的不合理规定,这一举动大大长了海外中国人的志气。捐资办学他非常重视文化教育,一贯支持兴办各类学校。早在一八九〇年,清干政府委任张弼士为首任驻槟城领事,不久升调驻新加坡总领事。他相当关心华侨子弟教育,捐资八万元兴办马来西亚第一间华侨学校—中华小学。他看到新加坡当时没有新式学校,华侨子弟不是读英文就是在私塾读书,于是在他的倡议和赞助下,创办了新加坡华侨学校。但对老家

  • 文章發展中的湘鄉市

    来源期刊:《湘鄉文獻》 第24期  作者:彭志強  出版时间:1996-02-01
    关键字: 湘乡市 农村经济 工业生产 城市建设 教育科技 捐资办学

    ·五亿元。五、湘乡市中学基本情况:全市共有初级中学八十五所,普通高中十所,(其中完全中学五所)职业中学五所;中学敎师二七三一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一一四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八五〇人;中学生四五九三三人,其中初中学生三八四〇一人,普通高中学生六〇〇二人,职业中学学生一五三〇人。六、捐资办学的几种模式:我们热忱观迎台湾同胞、港澳侨胞及社会各界人士捐资办学,我们以为捐资办学可以有如下几种模式。⒈新建一所学校,由当地政府提供办学场地,保证师资力量,以捐资人的字号

  • 文章光照臨川之筆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73期  作者:吳開珍 出版时间:1998-07-01
    关键字: 临川市 教育发展 教育投资 港台捐资 投资办学

    诚望台、港同鄕,海外侨胞来「才子之鄕」投资办学捐资助学、奖教奖学。有理由相信凭著临川人的办学精神,有多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临川的教育必将更加辉煌,临川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 文章感謝信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58、59期  出版时间:2002-01-01
    关键字: 感谢信 甘肃旅台人士 捐资助学 办学条件改善

    新修教室和教师宿舍共十三间,厕所两间,大门一座,打围墙四十三米;购置课桌凳一百双人套;硬化了校园,拉通了自来水。在校学生由原来的四十七名增加到现在的一百一十六名;教师由两名增加到五名。教育教学条件大为改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各位老先生情系桑梓,慷慨解囊,造福子孙,赤子情深。为创办岳路藏族小学和改善办学条件,为发展家乡的少数民族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我们全校师生和两村一千多藏汉群众将永远铭记这项『爱心工程』,永远不会忘记你们!你们

  • 文章我的叔父捐资「建桥」及「建校」摘记

    来源期刊:《东安文献》 第9期  作者:蔣禮瓊 出版时间:1995-01-01
    关键字: 蒋禩炆 家乡公益 捐资建桥 兴办学校 建筑碑文

    我的叔父蒋禩炆先生,于一九三九年投笔从戎,参加抗日作战。抗战胜利后,叔父即随部队远赴台湾,与家鄕断绝音讯达四十余年。一九八二年叔父从香港寄信回家,尔后即互以书信连系。一九八九年四月、一九九〇年十一月及一九九二年七月,叔父三次返回故鄕省亲及扫墓,目睹家鄕亲友贫穷及社会建设落后状况,心中至为悲痛,乃将其数十年军公敎微簿薪俸积蓄之存款,全部汇回家鄕,办理公益事业。其主要者则为捐资修建「鄕情桥」及捐资修建母校(晓江口小学)校舍。兹将「鄕情桥记」及「校宇碑序

共8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