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地理文化共返回6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大埔賦(一)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8期  作者:謝如劍 出版时间:2012-02-01
    关键字: 大埔县 自然风光 历史古迹 地理文化 人文

    美哉大埔,古邑万川。五岭之东,粤东边陲。汇三河而成韩江水系流入南海,扼三省而有水陆铁路交通咽喉。山川形胜,物华天宝。传统光荣,鲲鹏展翅,享有文化、华侨、陶瓷「四乡」美称;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全国公评为中国十大最美的小城,铸成一颗璀璨明珠。埔邑古老神奇,历史源远流长。古代为百越之地,秦汉属南海揭阳;东晋义熙九年(四一三)建议招县,隋大业三年改万川,其间县名几经变易,明嘉靖五年(一五二六)立大埔。永续炎黄,肇居粤东开天地;传承尧舜,问祖韩水溯本源。祖先

  • 文章蘄春的昨日今日與明日

    来源期刊:《湖北文献》 第166期  作者:本社資料室 出版时间:2008-01-10
    关键字: 蕲春县 地理 资源 交通 文化

    蕲春经济地理位置蕲春县置于公元前二一年(西汉高祖六年),以境内多蕲菜而得名。蕲春位于〇中国中部,湖北省东部,地处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东经115°12′至115°55′,北纬29°59′至39°41′之间,现有人口九七.六万,国土面积二三九八平方公里。蕲春东连安徽,南与江西九江隔江相望,西与黄石、武汉相邻,素有「吴头楚尾」之称。在中国经济坐标中,蕲春东连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西倚大三峡,北承大中原,是武汉城市经济圈核心组成部分。以蕲春县城为中心,一

  • 文章(藝文詩壇)台灣人的根—河南

    来源期刊:《河南同鄉》 第90期  作者:高雙印 出版时间:1996-04-03
    关键字: 文化 海峡两岸 巨著 地理

    一九九五年八月廿八日)自从美国黑人作家郝莱(Alex Hary)巨著「根」一书问世后,曾经一度掀起寻根的热潮,最显著的例子如美国前总统黎根之访爱尔兰以追本:菲律宾前总统柯拉蓉赴福建以探源。中国人素有尊敬祖先的传统美德,无论是到那里,都不会忘记世代所居住生长的地方。台湾与大陆仅一衣带水之隔,无论从地理、历史、文化、血缘……。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自从台湾海峡两岸开放交流以后,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台胞」,前往大陆探寻他们祖先的发源地。笔者于一九四九年以稚龄自

  • 文章漫談故鄕㈠

    来源期刊:《松江鄉訊》 第6期  作者:陸君才 出版时间:1970-01-01
    关键字: 松江 地理 人物 文化 宗教

    足见其文风之盛。泗泾为一大产米区,市廛滋盛,甲于全县。土产肉粽,想孟老必能一述其况味。泗泾东连七宝,已入上海县境。由沪西循沪杭甬铁道而下,过龙华便入松江辖境。再说说故鄕的人物、文化和宗敎。就历史言,松江设治应早在战国时代,而开发则或稍后。歇浦成于春申,而古代吴越交通,大抵由松江北循太湖支流由苏州经嘉兴入浙。松江古称秀水,秀水又为现代嘉兴之别称。松江城西有秀野桥,为四鳃鲈鱼之出产地。所以就地理区域上讲,松江在古代属楚,而三吴(水经浙水注以苏州、湖州、会稽为三吴

  • 文章岭南民性与岭南文化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1卷 第2期  作者:黃尊生 出版时间:1971-06-01
    关键字: 岭南 地理环境 民性 学术 文化

    物。如六祖慧能,即为其中之最卓越者。以一平凡之夫;而超凡入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即惊人也。岭南学术文化,在明淸两代,受白沙学说之影响,表现白沙之精神,至海通以后,政治社会经济之情形,相继变迁,岭南学术亦逐渐脱离理学之色彩,而表现另一色彩。此种色彩,大半受地理环境之影响,与温汝能之所谓濒大海,宅南离,阳则刚,极必变者,有极大关系。吾人祇须擧出孙中山先生与康有为二人,即可作一例证。时至于此,粤东即一跃而入于另一环境,进入另一阶段矣。㈣ 近百年来之岭南文化以上所言

  • 文章崇山峻嶺與與客家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6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10-01-01
    关键字: 山川地理 客家文化 客家民系 地理分布

    出带有双方语言特点的方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基本定型后,客家民系便形成了。可见赣南、闽西、粤东北这种特殊的山区地理环境是铸造、孕育客家民系的重要因素。这就是客家民系不会产生在沿海三角洲只能产生在赣闽粤地三角地带的地理原因。山区客家村落二、山区地理环境产生了特殊的客家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总业积,是一种具有内在稳定性和外在规范性的活动方式,是群体内部精神的一种体魂。文化是人类的群体,因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某一特定的地理

  • 文章中原文化与中原水系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13期  作者:龐儀山  出版时间:1988-02-01
    关键字: 中原文化 中原水系 地理 风景古迹

    再南行可到永济,永济(古称蒲州)是以前同蒲铁路的终点,如今已跨过黄河直达「孟源」;如果很粗浅的去看山西,会觉得它似乎只是黄土高原上一个贫困的山脉,有的只是大片的黄土和老秃的山脉,而实际上只有仔细观察,会发觉它有细致的一面,因为地理形势的险要,山西尤其是北部,自古即是兵家必争之地,古战场遗迹斑斑可考,而北魏的建都大同,原使该地平添降多文化色彩,「云冈石窟」就是很好的例子,除此之外,「洪洞苏三轶事」,永济莺莺塔,杏花村汾洒,太原晋祠……等,一处古蹟一则故事

  • 文章一鱗半爪話英山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6期  作者:陶振民  出版时间:1968-01-10
    关键字: 湖北英山 文化教育 地理 交通

    前言湖北文獻,在創刋之初,社方各友好,曾分別來信,要我寫稿。我是一個湖北人,給湖北文獻出些力,是天經地義,無可推辭的事。但是,我一方面因自己辦了一份周刋,每期要寫三萬多字的稿,還要自編自校,的確很忙。另一方面,我對湖北的山川文物的印象,旣是模糊不淸,而手邊又沒有可供參考的資料。總是無法着筆。現在,湖北文獻出版到第五期了,每一期我都拜讀過,同鄕前輩,珠玉在前,我更不敢以浮淺的文章,浪費寳貴的篇幅。但諸友好如汪醒非兄等頃又來信催促,並指定要我寫一篇「英山風物...

  • 文章湖北地理人文概述——重建新湖北的准则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19期  作者:本刋資料室  出版时间:1971-04-10
    关键字: 人文地理 湖北省 文化教育 物产

    甲、地理人文槪况华族文明,自黄河流域转移至长江流域,本省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所具影响力之比重,乃与时代俱增。以言政治军事,近若武昌辛亥革命,义旗一举,淸社为墟,而我国民主宪政之宏模,于以肇基。远溯历史,其在秦季,则有一夫发难,揭竿而起,关东豪杰,闻风响应,而赢秦暴政解除。其在新莽,则有刘氏伯仲,起义舂陵,平铜马赤眉,昆阳一捷,以寡胜众,而汉室中兴,奸逆伏诛。迨及元末,复有陈友谅、徐寿辉、明玉珍诸豪雄之率众抗暴,内中国而外夷狄,使蒙古帝国瓦解。民国

  • 文章三尖峯憶往

    来源期刊:《湖南文獻》第14卷 第1期  作者:譚惠彬 出版时间:1986-01-15
    关键字: 地理位置 思想文化 丰富矿产 往事回忆

    三尖峯在新化县境内;顾名思义是三座尖山,可以说名不见经传的一座陡峭的山峯!它屹立在临资鄕、南屛鄕、屛南鄕三鄕之间。海拔高中央最高峯约一千二百余公尺,其左右二峯稍低于主峯约一百余公尺。全长约二点五七公里,其宽度约一点五公里,坡度陡峭气势雄伟,形如笔架上揷等三支毛笔。就其地理环境和风水而言,确有其人文护境之气势!它与桃林大乘山上的祝融峯寺院遥遥相望!距县城梅城鎭约三十公里,距湘黔铁路约十九公里,距资水约二十公里,距洋溪市约二十二点一公里。三尖峯就其

共68条记录 1/7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