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剧目共返回2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浙江新秀,菊壇奇葩王中黎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1卷 第8期  作者:聽菊館主 出版时间:1979-08-06
    关键字: 王中黎 戏剧家 演出 剧目

    月前浙江省温州同鄕会瓯江国剧社,为庆祝 蒋总统经国先生、谢副总统东闵先生就职一周年,特擧行国剧欣赏晚会,除请国立复兴剧校协助演出外,其余主要演员多由我省爱好国剧人士担任,其剧目共有四个:㈠李之珺(康氏)、胡扬龙(张义)合演「钓金龟」,㈡曾玉书(伍员)、毕云萱(马昭仪)合演「武昭关」,㈢丁成龙(刘备)、杨传英(孔明)、方震(赵云)、孙福鸿(周瑜)、夏玉珊(张飞)合演「黄鹤楼」,㈣大轴为王中黎(杨贵妃)、丁中保(高力士)、李文倩(裴力士〕合演之「贵妃醉酒

  • 文章演出剧目本事及演员表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卷 豫剧公演特刊  作者:王倍仲  出版时间:1972-05-20
    关键字: 剧目简介 剧照 角色演员表

    楊金花 五月廿二日演出劇情簡介宋朝元帥楊宗保,率子文廣,鎭守三關,西羌王哈圖,興兵來犯,宗保不敵,差人囘朝求救,宋王傳旨,比武奪印,狄靑私心甚重,欲將帥印交長子狄龍,幸宗保女兒金花,女扮男裝,改名宋朝臣,將狄家父子擊敗奪得帥印,忽憶起無老祖母(余太君)之令,心中大急,遂私囘楊府,適有丞相包拯天官寇準,遍尋元帥不着,乃至楊府査詢,始知宋朝臣就是金花改扮,太君因金花年幼難當重任,包公自願押粮,寇準一旁鼓動唇舌,太君雄心大起,命金花掛帥,復至敎場餞行,告以安邦...

  • 文章秦腔八大傳統絶技介紹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82、83期  出版时间:2014-01-01
    关键字: 秦腔 八大传统绝技 剧目介绍

    的景象。现在已不用此技。「吹火」——中国秦腔八大传统绝技一般多用于有妖怪、鬼魂出现的剧目中。秦调《游西湖救裴生》中,李慧娘用此技。吹火的方法是先将松香研成粉末,用箩过滤,再用一种纤维长、拉力强的白麻纸包成可含入口中的小包,然后剪去纸头。演员吹火前将松香包噙在口里。用气吹动松香包,使松香末飞向火把,燃烧腾起火焰。常见的形式有:直吹、倾吹、斜吹、仰吹、俯吹、转身吹、蹦子翻身吹等。就其形状可分为:单口火、连火、翻身火、一条龙、磨姑云火等。单口火:即一口一口吹火。主要

  • 文章亂彈選粹 櫃中緣

    来源期刊:《甘肃文献》 第11期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1978-12-01
    关键字: 花旦剧目 《柜中缘》 戏词

    (正旦上白)女兒未成婚。敎人常在心。(詩)小女今年二八春。日拈彩線弄金針。說與富家他不願,一心要個讀書人。(白)奴乃許門田氏。世居浙江仁和縣。丈夫去世。留下一子一女。子名淘氣。務農爲生。女名翠蓮。年方十六。尙未許人。今天天氣甚好。想到娘屋。託兄長與女兒擇婿。前去一囘也。(唱)今日裡到娘屋去把親探。與女兒要尋個美満姻緣。囘頭來把女兒一聲呼喚。(白)女兒走來。(小旦上唱)上房裡轉來了許氏翠蓮。問母親你叫兒有何事幹。(正旦唱)你去叫你哥快把驢牽。(小旦白)母親...

  • 文章發揚秦腔藝術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8期  作者:張佐鵬  出版时间:1986-10-31
    关键字: 秦腔艺术 民间艺术 秦腔剧团 演出剧目 剧团人员

    秦腔之艺术成就,在戏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活动,至今盛行不衰,将近四亿我国同胞,均以此为唯一休闲活动,影响深远,自不待言,目前在台湾在一些热心同鄕倡导下,每年均有多次精彩演出,且靑少年新人陆续加入,演技日新又新,令人感奋,目前活动情形大致如下:秦腔剧团在陕西同鄕会支持下,为恭祝先总统 蒋公百年诞辰,预定十二月中旬演出剧目有大拜寿中之「打金枝」由王银丽、王莺华、葛德芬、姜玛琍演出,另有「斩秦英」由常中蓉、王银丽、张素琴、周陆麟演出

  • 文章新編隋唐歌舞劇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33期  作者:藝萌  出版时间:1997-10-30
    关键字: 《踏谣娘》 传统剧目 歌舞戏 史料考证

    街苦怨已久,遂向邻里哭诉其不幸;又因其善歌,边哭诉边摇顿其身,故称「踏摇」,每歌一段,邻里和之以「踏摇,和来!踏摇娘苦,和来!」至后,人们认为「踏」和「摇」都是形容体态的,而未涉及到「歌」,稍显不足,故改「摇」为「谣」(摇:歌谣)。这样就剧名而言便无可非议了。把《踏》剧称之为「歌舞剧」始见于《归唐书.音乐志》,非今人命名。当时歌舞剧还有《大面》、《拨头》、《窟■子》、《兰陵王》等剧目,只是其剧设有《踏》剧记述的更详尽罢了。而中国戏剧之产生和产生的年代,大抵

  • 文章我所知道的秦腔培風社

    来源期刊:《西北雜誌》 第3期  作者:若飛  出版时间:1985-07-01
    关键字: 秦腔戏剧 培风社 剧目 民间剧团 简介

    培風社是秦腔劇團之一,它不如易俗社、三義社等出名,也不是在陝西省大都會西安紮根的,所以知之者甚少。它的根據地是在陝東蒲城縣,城裏有它專門售票的戲院,我每隨家人到縣裏訪親拜友,有時會被招待看一場培風社的戲,才算盡了地主之誼,戲院並不大,勉強可以容納百把人,它所謂賣票其實就是賣籤子,觀衆出錢買一根籤子,然後憑籤子入場,這種古老的方式應付觀衆少時才行,否則像現代戲院每場好幾百近千人,用那種方式未免太不科學了。我看培風社的戲,並不是自縣城開端,而是源於焦家莊,焦...

  • 文章晉南晉中晉北及口梆子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2期  作者:揚璉 出版时间:1973-07-15
    关键字: 山西梆子 代表剧目 地方特色

    (本文截自楊璉先生所著梆子腔綜述)關於「秦腔」之東入山西,誠如淸、嚴長明氏在其著作「秦雲擷英小譜」中所說的:「秦腔自唐、宋、元、明以來,音皆如此;後復間以絃索。……至於燕京及齊、晉、中州,音雖遞改,不過卽本土所近者稍變之」耳!以往,由於山西「中路梆子」的演員多爲蒲州人;從而擔任敎師的也如此。故伶官多習「蒲」白;且有:「蒲州娃娃是道地貨,本地戱子不吃香」的說法。依據此項事實推斷,則在廣義的「山西梆子」腔裏,「秦腔」(可能卽指「同州梆子」)乃於渡黃河後,先對...

  • 文章王海玲隻手擎天豫劇場生氣蓬勃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8卷 第8期  出版时间:1986-08-30
    关键字: 王海玲 豫剧演员 传统剧目 豫剧演出

    海軍陸戰隊豫劇隊的演出票房好過國劇隊,尤其前、昨兩晚兩場「王月英」都接近全滿,觀衆反應熱烈,豫劇劇場又恢復蓬勃生氣。豫劇隊演員有限,地處偏遠,每隔三數月來台北定期公演,幾乎都賣王海玲一個卡司,七天戲碼由她單挑主演六天,但票房始終不輸台北陣容堅強的國劇隊。尤其前、昨兩晚,豫劇隊再度貼演廣受歡迎的「王月英棒打程咬金」、「王月英閙殿」,俚俗率眞的角色個性、粗獷逗趣的鄕俚台詞,不斷獲得滿堂彩,充分表達了地方戲曲強烈鮮明的生命力。豫劇觀衆也從過去的河南老鄕,拓展到...

  • 文章京劇在台發展概述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29期  作者:郭光啓  出版时间:2003-01-01
    关键字: 京剧 戏馆变迁史 名角介绍 经典剧目介绍

    更名新舞台(一九一六—一九二三年间)。馆主不惜重金邀请了上海各戏班到台湾献艺,先后有:上天仙京班、京都天胜京班、京都复胜班、京都三庆班、上海如意女班等。贴演剧目有:精忠传、孟姜女、卖绒花、天堂州、忠孝双全、刘备招亲等。演员有眞海棠红、谢香凤、马春樵、王春华、石炳奎、小龚云甫、庆奎官、赵福奎等。一九二四年,第二家戏院—永乐戏院—永乐座(即永乐戏院)开幕,遂形成两家戏院兢争的局面。永乐座建筑在后,内部设备新颖,京剧演出中心逐渐转移到永乐戏院。该院成立后(一九二四

共26条记录 1/3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