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方言共返回8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鄉音拾遺

    来源期刊:《棗陽文獻》 第12期  作者:羅樹植 出版时间:1995-01-01
    关键字: 乡音 方言土语

    农产品以小麦为主。所以城北人多以面食为主。城南多水田,农产品以米麦为主。所以城南人的主食就以米面各约为一半。因生活环境有异;城北人与城南人的口音腔调也有了差异。如「六」字的发音;城北人读「蹓」,城南人读「楼」。唯鄕音土语,大致雷同相通。诸如:耍砍子(歇后语)、谚语、以及鄕音土语,流行颇多,试分类列举如下:壹、耍砍子(歇后语)1 孙女穿她奶奶的鞋—老样儿。2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3 老丈人死了哭爹—随大众(喻人没有主见)。4 爷儿俩玩猫子—不是猴(喻不是正事

  • 文章台灣與河洛文化之淵源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0卷 第4期  作者:曹尚斌 出版时间:2008-10-01
    关键字: 河洛地区 研讨会 闽南方言 客家方言 中原文化

    关单位之热诚款待!我等有「宾至如归」的亲切感受。此一庄严温馨的拜祖旅游,永铭在怀。台湾名诗人痖弦王庆麟教授,有感而发:看到升达大学的隆盛矗立,五百年后王广亚之名,仍将有口皆碑。闽南与客家方言探蹟闽南方言与客家方言差异殊甚?原因是历史文化的变所致,客家人大批南迁,是从南宋(一一二七—一二七九)年间至明朝中叶始稍停歇!讲闽南方言的中原人,和讲客家方言的中原人南移的时间相距五百年。在此漫长之时段,辽金元朝统治过中原,各种文化语言,自然而然的发生分化。但本于发生学之

  • 文章閑話濰縣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卷 第3期  作者:于寶麟  出版时间:1975-12-20
    关键字: 潍坊 方言 陈佐衡 文明棍 看戏

    于寶麟先生,濰縣望留鄕人,歷任排連長、參謀,現任榮工處北迴鐵路施工處課長。

  • 文章大埔人與東勢客一家親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3期  作者:范一星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大埔人 东势客家人 乡情 方言差异

    语言学数十年,尤对大埔话研究独具卓见,认为「大埔话是汉语砥柱」,而且保存最多古音古字,在历史文化潮流中是永保不堕的语言,听完古小妹妹客话觉得十分动人,但仍有讨论空间,特选「古小妹客家名花—桐花的讲词其语文与大陆原乡的差异」,就教对语文研究深邃的东势学者前国立师范大学苏清守教授,另答复「大埔话辞典」主编徐登志老师几个客家字与义,行稿廿五页,约二万八千字,年高德邵学博的范翁为对大埔培育的恩情,曾发愿全力追查出客话语文,以破除方言有音无字的曲解与迷思,并阐扬客家祖先对语

  • 文章文化大禮常州市台辦購贈本會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63期  出版时间:2008-02-29
    关键字: 常州 台办 赠书 《常州方言俗语趣谈》 新春

    故鄕常州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顾加明闻悉台北武进同鄕会将购买张一农编著之「常州方言俗语趣谈」一书五百册,作为春节团拜分送同鄕的礼品。便毅然决定由台办筹款人民币壹万元,先购书并即邮寄台北武进同鄕会。当二月十五日(农历正月初九)同鄕会举行新春团拜时到会同鄕每人获得台办新年贺卡及「常州方言俗语趣谈」,眞是令全体到舍同鄕满心喜欢,感谢常州市台办的盛情。(注:荣誉理事长曹仲植主持春节团拜(周振华摄))

  • 文章細說台灣話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42卷 第2期  作者:謝魁源 出版时间:2010-04-01
    关键字: 中国台湾 语言文字 汉语方言 历史发展

    台湾话是「古汉语」,现在的国语是「北京话」是「满洲话」,是使用汉字的「新汉语」,也是大陆地区所谓的「普通话」。但凡人类都先有语言,后有文字,再以文字记述语言,理应「语文合一」,怎么说就怎么记,写出来的和所说的话完全一致;就像现在的「白话文」一样,它是大约一千年前,起源于北方,类似「美式英语」的汉语系方言——「北京话」的「汉字书写体」一语体文;但现今汉人语文能合一者不多,仅限能为文言文者。我们如果用台语读国语的白话文,看得懂,但有很多如「的、了、吗、呢

  • 文章兩岸〝語別〞零星談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8期  作者:婁玉舟 出版时间:1993-01-16
    关键字: 汉语精粹 语言魅力 方言探究 汉语文化 中国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语别〞者,用语差别之谓也。语言这东西,虽然相对稳定,但到底也会发展变化。所以天底下写数字的人中,讲方言的就不少。什么粤语、闽语、吴语…五花八门。为交谈方便,讲汉语的人,逐渐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以现代经典白话文为语法规范,形成了一种共同语。这共同语在大陆叫〝普通话〞,在台湾,叫〝国语〞,反正说得是一回事。正象对这〝一回事〞,两岸的叫法就有不同一样,平常在语言使用中,两岸之间的确存在着些微的差别。现就个人既知,指出一二,庶几会对两岸间

  • 文章我對兩位張先生注解「鏡花緣中敢字注釋」一些另類思考管見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1卷 第4期  作者:吳在綿  出版时间:1999-12-01
    关键字: 《镜花缘》 地方文献 文史知识 故乡逸闻 文化经济 方言

    这个系词,和北方官话一样,用自然、应当、就等,为什么镜花缘作者放著这些现存的词不用,竟一连串四句中都用「敢」字来担纲呢?劳驾两位治学严谨的张先生从字义上转弯抹角详为解释。我想撇开从字义寻求复杂解释,另辟蹊径,作另类思考,试试从音训上来解释,也许更简明贴切,符合灌云方言原意。所谓音训,是训诂学者从已有词汇声音中开发出来解释字词的方法,就是两个是双声或叠韵及音近的字词,含意可以相通。把说文中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更明白化了。两个字除形类部首或

共8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