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历史地理共返回4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导淮程序先宜注意淮河历史地理说帖(下)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1卷 第7期  作者:張謇  出版时间:1963-07-25
    关键字: 淮河 改道入海 历史地理

    張謇遺作甲、復淮沂泗三故道而使入海:故道者,楊莊以下之廢黄河,卽最初淮也,河漕甚寬,可容納積流,其利一;河堤甚高,因其舊制而修繕之,不必興巨工,其利二;如嫌雲梯關下灘長路遠,亦可從六套北隄,循太平河而東,由套子口入海,其利三;或並分由灌河口入海,亦爲便捷,其利四;濬張引洪澤湖平漫之水,北出淸口。會中運沂泗之水以入海,使洪澤湖涸出爲田,其利五。乙、定沂泗沭入海之支路:淮水本幹在淸口以下,其淸口以上,今名運河,實則泗水之舊路,其流量本多,沂在泗東,沭又在沂東...

  • 文章导淮程序先宜注重淮河历史地理说帖(上)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第1卷 第5期  作者:張謇  出版时间:1963-05-25
    关键字: 淮河治理 历史地理 治理方案

    按本文,爲張嗇庵師,於民國三年夏,寫供美國工程師錫伯德等,勘視淮河時作參考。把我四千年來,淮河利害之歷史,與卅餘萬方里內,淮河利害相因之地理,詳述無遺;從而指示,淮、沂、泗、沭宜從何宣洩入海,又宜在何處分流,何處合流,使相資而不相犯。更主張使淮與河畫分,復古代二瀆之舊,承受上流之水;本七分入海,三分歸江的原則,宣洩下流之水,以期轉病爲利,堪稱定論。中國淮河之歷史旣久、地理之更變亦極複雜,古圖散失,取證無從,讀者倘能循斯篇主旨與沈百先先生所談江蘇水利問題相...

  • 文章閒話京山

    来源期刊:《湖北文獻》 第39期  作者:王憲斌 出版时间:1976-04-10
    关键字: 历史地理 名胜古迹 风俗习惯 政治经济 名人事迹

    仙女藏云 仙女洞,位于县西南三十华里,洞在山腰,峭壁耸天,内有镜台、粧台、火窖,为仙娥遗物,昔有道士秉烛入其洞中,数日而出,则随州也。虎爪积雪 虎爪山,上有元朝古刹,曰虎爪观,相传有异人驱虎过此,故名,山高气寒,经冬雪不易溶化。芭蕉夜雨 芭蕉山,上有古刹曰芭蕉寺,位于北鄕宋河西南十余里,距城约五十华里,其地多芭蕉细竹,故名。叁、历史地理一、历史:稽考书经禹贡,荆及衡阳为荆州,本县古为荆州地,自秦置郡县以来,历汉、南北朝,有云杜、富水、新市、新阳、角陵、盘陂

  • 文章歷史名鎮三河壩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43期  作者:饒開 出版时间:2007-01-01
    关键字: 三河壩 历史地理 交通枢纽 现代思想文化

    三河壩位於大埔縣城西部,面積不大,不過十平方公里左右,然而它在海內外的知名度卻很高。外地不少人知道廣東有個三河壩卻不知道有湖寮、茶陽甚至有大埔,這可能與它有著不平凡的歷史背景有關。據史料記載,宋末帝昺曾駐蹕舊寨以抗元兵,明嘉靖年間又在新寨(三河鎮)築城以防敵寇,特別是二十世紀上半葉,這裏發生過兩樁大事影響尤為深廣;一是一九一八年孫中山在護法運動中親臨三河勞軍並在此停留了五天;二是一九二七年國共分裂,兩黨軍隊在這裏打了一場惡仗,這就是著名的「三河壩戰役」。...

共4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