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历史发展共返回2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高陂瓷業滄桑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17期  作者:吳尚庚 出版时间:1980-12-30
    关键字: 高陂镇 制瓷业 历史发展

    廣東省韓江中游、大埔縣屬的高陂鎭內十三鄕,都是叢山峻嶺,極少可耕種的土地。居民除墾山種竹,運銷潮州,汕頭以外;另一收入,則爲挖土製瓷,換取米糧及日用必需。抗戰勝利,日本投降的喜訊傳到高陂,全鎭三百餘家瓷器商店,買盡了鎭內所有的炮仗,店有多高,便掛多長的燒啊!燒啊!通宵達旦,狂歡三晝夜不止。店老板自謂:「昨天店裏堆的是泥巴,今天都成了金元寶,你說高興不高興?」眞的!瓷器有銷路的時候,一船一船送往潮汕,滿載花花綠綠的衣料、尖尖白白的暹羅大米運回來,帶給高陂鎭...

  • 文章古老的灌河及其傳說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8卷 第3、4期  作者:周前 正屏  出版时间:2006-12-01
    关键字: 灌河 民间传说 历史发展

    灌河,又名潮河。位於海州灣東南部,古黃河之北,是一條古老美麗而又神奇的天然潮汐河道。這條河水深,岸線穩定,三千噸至六千噸級的輪船可隨潮進入,素有東方良港之稱。灌河,屬淮河水系,由鹽河向東,經新安鎮、大三岔、響水口、陳家港、小蟒牛,至燕尾港入海,流經連雲港的灌南、灌雲龢鹽城的響水三縣兩市,主幹流全長七四·五公里,可終年通航。在數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灌河經歷了歷史龢自然變遷的嚴峻考驗。早在十六世紀前,灌河就變成為分黃、淮洪水入海的一條支流。到十九世紀的中期,黃...

  • 文章中國最大產煤區——撫順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1卷 第1期  作者:張書文 出版时间:1970-06-01
    关键字: 煤炭 地理概况 抚顺 历史发展 产煤区

    時光過得眞快,轉眼已離開撫順廿二年了,我眞感謝東北文獻主編王大任學兄催我寫這篇與東北有關的文稿,使我又能重溫青年時代從事礦務工作的舊夢。想起中國重工業,不能不想起東北,更不能不想起撫順礦務局,他是煤電之源,是東北工業的動脈。我首先介紹撫順的地誌和礦區的蘊藏量以及該礦的沿革,將來有機會再將撫順採煤、煉鋼、製油、製水泥的情形寫給大家。我雖然從事礦務工作多年,但我不是技術人員,而且還隔廿餘載,手頭又缺乏資料,一定有許多記錯或瞭解不清的地方,尙希在臺灣的老長官魏...

  • 文章廣西人在臺灣

    来源期刊:《廣西文獻》 第68期  作者:蒙天祥 出版时间:1995-04-10
    关键字: 广西人 历史发展 定居台湾

    廣西人最早到臺灣始於何時?歷史上記載查得出姓名的,有乾隆、嘉慶兩朝三任臺灣知府的柳州楊廷理道臺。在光緖年間,有來臺出任布政使和署巡撫的唐景崧。唐氏對臺灣的感情和那份繼往開來的壯志,從他留在紀念鄭成功的臺南延平郡王祠的一副對聯,即可看出。對聯說:「秀才封王,拄撐半壁舊山河,爲天下讀書人,頓生顏色;驅逐夷寇,開拓美好新世界,願中國有志者,再鼓雄風。」中日甲午之戰,淸廷戰敗,被逼割讓臺灣,唐景崧受臺灣民眾擁戴,領軍與來佔日軍對抗,奮戰至力竭方休。他有一位得意門...

  • 文章江西故鄉認知淺介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41期  作者:胡思聰 出版时间:2015-11-25
    关键字: 江西全貌 历史发展 发展现况

    %、高山地形占36%;因此,面临的土地开发利用与环境灾害防制、都会区人口集中、废污处理、环境卫生、…等等的问题也类似;此外,由于地理区位相近,台湾有的台风、豪雨、水患、土石流、苦旱等灾情,江西也经常会发生。江西全年的平均气温为18℃,赣北约16℃、赣南约20℃;境内平均降雨量为1,340mm至1,940mm之间,季节性的差异极大;全年的水资源量约为1,416亿立方公尺,迳流入全省五大河系(赣江、信江、鄱江、抚河、修水)总长18,400公里的2,400条河川,最终

  • 文章大埔人主宰潮汕煙草業近百年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8期  作者:楊達祥 出版时间:2001-12-01
    关键字: 大埔人 潮汕 烟草业 历史发展 烟草市场

    潮人喜吸煙,在香煙問世以前,煙絲成爲潮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提神食糧。清道光年間(一八二0至一八三0年左右)百侯人楊調樂在潮州首創義隆煙莊,獲利甚豐,遂與其他兄弟在百侯觀音亭合做大屋,名曰“廣成”。光緒年間,又有貴和、金蘭煙莊開張。清末、民初相繼有美蘭、聚蘭、福盛、泰裕盛、海記、美發、裕發、海豐、巨昌、珠蘭、瑞蘭、義發(義隆分號)等十餘家煙莊開業,汕頭也開了間萬興煙莊。這些煙莊全部是大埔人創辦的,從此大埔人完全占領了潮汕的煙草市場。煙絲是半工半商行業。把煙...

  • 文章大伊山製陶業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7卷 第4期  作者:張明達 王迎生  出版时间:1995-12-01
    关键字: 陶业 大伊山 制陶工艺 历史发展

    在灌雲縣大伊山南端,鹽河西畔的侍庄鄕境內,有一群以燒窯而出名的村落。這裡的村名既悠久而又別致,俗稱「一路窯」。這些不同姓氏的村庄,連綿五公里,說得具體些:頭窯、季窯、何窯、掌窯、解窯、茆窯、張窯、左窯,窯隨人姓,既形象,又貼切。這兒私人製陶挨門逐戶,極盛時期有大小約近百座,現在仍在生產的不亞十座。燒製出人們生活需要,具有濃郁鄕土氣息的各種陶器,遠銷山東、河南、安徽、浙江等省。製陶工序可分幾個步驟:首先,取土是花大氣力的。坯土是取地表下約四至七尺的粘性的黑...

  • 文章煙台仁德洋行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7卷 第1期  作者:宋玉娥  出版时间:2001-06-20
    关键字: 烟台市 洋行 进出口 历史发展

    位於煙台市芝罘區大馬路中段。已拆。仁德洋行是英商在煙台創辦的進出口企業。一八九三年英國北愛爾蘭人詹姆士·馬茂蘭創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詹姆士·馬茂蘭公司」,並根據中國社會對商業經營提倡「仁義道德」的傳統,因而中文定名爲「仁德洋行」。一八九五年馬茂蘭夫人在煙台創辦「花邊學校」,收容貧苦子女入學,半工半讀,教授編織花邊。花邊工藝就是這樣傳到煙台的,數年後,煙台操此業者,數以千者。仁德洋行也因此而發跡,到廿世紀初業,資金積累達五、六萬兩之巨,居山東進出口貿易的首...

  • 文章五華公路滄桑

    来源期刊:《台北五華同鄉會會刋》 第13期  作者:賴始華 出版时间:2003-12-01
    关键字: 五华交通 历史发展 泥土公路 状况改善 高速公路

    回首望家山煙雨濛濛 凝眸前程路繁華似錦家鄉五華縣,三十年代時,擁有三條泥土公路,即由興寧經五華至老隆的興隆路,華城到河口的華河路,以及由水寨經安流至紫金城的公路,此路可通至河源橫壢到惠州,抗戰時某一暑假我曾徒步走過。此段路爲防日軍攻擊,橫壢至紫金要地挖坑洞。此三條路所有橋樑都是木材架設,遭洪水沖毀時,溪水淺就架設便橋,或涉水通過,視當時情況而異。此時對外交通,好在有五華河平底木船可以通往潮汕。雨後水深可有小輪船來往,水少時由縴夫牽船,吆喝聲傳遠近。汽車行...

  • 文章運城鹽池與華夏文明(下)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63期  作者:柴繼光 出版时间:2004-01-01
    关键字: 运城盐池 华夏文明 历史发展 盐务专城

    四、運城鹽池的重大工程運城鹽池由於歷史悠久,地位重要,因此,歷代封建王朝對它都重視,不斷開創一些重大工程,崇敬它,保護它,發展它:⒈建造池神廟。唐代宗大曆十二年(七七七),由於陰雨連綿,造成災害,運城鹽池生產受到很大損失。當時任河東租庸鹽鐵侍御史的崔垂時通過戶部韓滉謊報運城鹽池生了「紅鹽」,是「祥瑞之兆」,唐代宗被騙,下了詔書,賜鹽池名爲「寶應靈慶池」,封鹽池之神爲「靈慶公」,並在鹽池內的臥雲崗上修建了池神廟。從那以後,歷代王朝都對鹽池之神封賜有加,而且...

共20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