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创办学校共返回7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中州豪俠張鈁(六)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8卷 第2期  作者:于凌波 出版时间:1986-02-28
    关键字: 赈济灾民 创办学校 水利工程 收藏文物

    於是男女老幼敲鑼擂鼓,打盆擊鍋,並奔到田間高揮衣物,向天吶喊。駐軍亦向空鳴槍,爲民助陣,企圖阻止蝗蟲降落。而一切措施,全然無效,片刻間飛蝗有如傾盆大雨,自空而下。霎時廣大原野,蝗積數寸。啃嚙禾稼、沙沙有聲。飛蝗過處,片葉不存。往往數十百里原野,數小時間變成枯地、甲區吃完,轉往乙區肆虐。常於一日之中,數百里方圓,同時被災。有些地區,蝗蟲過後,又來了幼蝗——俗稱小螞蚱,小螞蚱大如黃豆,不會飛,一蹦一跳,數量之多,有如長江之水,源源不絕。任何溝壕河川阻止不住它...

  • 文章護國討袁幕後人物王伯羣與王文華(下)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11期  作者:何輯五 出版时间:1981-12-25
    关键字: 黔军入川 讨袁运动 北伐战争 航空事业 创办学校

    黔軍入川兩大目的黔軍之入川,有兩大因素:其一,段祺瑞畢竟組成所謂督軍團,壓迫黎元洪(時己繼袁世凱爲總統),解散國會,國父南下號召護法,就軍政府大元帥職,出師北伐,文華響應之,此爲入川之主要因素。其二,駐川滇軍旣被迫撤離成都,向滇督唐繼堯求援,而唐亦求貴州派兵入川。熊克武時任重慶鎭守使,段祺瑞已派其得力心腹吳光新入川。克武對吳光新屈意逢迎,時有傳其變節事敵者,文華以其爲革命老同志,應不至變節,當係兵力不足,爲求生存之故,黔軍有援助他的責任,同時這也是響應護...

  • 文章甌水蕩蕩憶先賢 雁山巍巍聳豐碑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40卷 第11期  作者:王微方 金丹霞 楊笑 出版时间:2008-11-10
    关键字: 何朝育 何啸秋 人物追忆 捐建家乡 创办学校

    捐獻鉅資造福桑梓的愛國溫籍台胞何朝育先生,於八月十日十七時三十八分在其台北家中安詳地於睡夢中去世,享壽九十三歲,他在彌留之際仍牽掛著家鄉,並問兒子何紀豪:「你什麼時候再到溫州去?」噩耗傳來,溫州舉城悲痛,各界紛紛舉行悼念活動,唁電如雪花般不斷飄向台灣。這位老人何以要對溫州的公益事業傾其所有,並無時或忘家鄉,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呢?為此,記者於日前走訪何朝育先生的親屬及相關人士,在此為讀者舖陳老人可歌可泣和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畫卷。行善美德 父母傳承何朝育先生...

  • 文章張伯英先生事畧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8卷 第1期  出版时间:1986-01-30
    关键字: 水利工程 创办学校 救济灾民 人物悼念 家庭状况

    鄕先賢張先生鈁,字伯英,生於民前二十六年(淸光緖十二年)農曆六月十六日,先世自乾隆廿六年聚廬託處於河南偃帥縣喂羊莊,五世祖法貴公率兄弟徙居魯山,七世祖登朝公始携其孫遷新安縣之水源村,同治十二年再遷鐵門鎭。考淸和公光緖某科拔貢,曾判陜西鄜川,博學多文,尤通易理,道德文章名重一時。先生幼承家學,習聞修齊治平及春秋尊攘之義,早歲即萌革命救國之念,其一生忠勤爲國之志業,實由庭訓使然。妣王太夫人,性行慈惠,識慮敏通,治家勤儉,動合繩矩,生子女各四,先生其長也。先生...

  • 文章追記郷賢伯英先生二三事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8卷 第1期  作者:王契剛 出版时间:1986-01-30
    关键字: 百年诞辰 人物追忆 创办学校 文物收藏 悼词

    鄕前輩 伯英張先生,於創建民國及民國後對國家社會之勳績,國人早有定評,無須再事贅述。我家與 先生爲世誼,第一次於何時看到 先生,已不能記憶;但第一次聽 先生講演,則是民國十四年在開封,由於內容是勗勉青年努力上進,且先生一登臺,全場可能爲 先生英邁之氣所吸引,鴉雀無聲,所以印象特別深刻。民十年以後, 先生家居時多,時洛陽周邊地區,常有碑石、造像、漢磚等古物出土,往往爲外人重金購去, 先生憫文物之表落,不計大小,全力收購,鄕人利其得値迅速且價高,於是新出土文物,多...

  • 文章教育家張培方爲兩岸交流貢獻心力

    来源期刊:《河北平津文獻》 第40期  作者:王汝芳 張春偉 王慶 出版时间:2014-01-10
    关键字: 张培方 创办学校 秀朗国民小学 故乡助教 两岸交流

    张培方先生是河北省青县南张庄人,生于一九二六年六月一日,一九四九年到台湾。一九五三年弃政从教,在教育事业上服务四〇多年。创出辉煌的成绩。创办学校一九五三年张培方应试取得了教师资格,先后在台北县坪顶国小、新店市屈尺国小任教。由于工作勤恳,一九五五年被评为「优良教师」。一九六〇年张培方先生考进了台北师范学院,并取得了校长资格。同年出任台北县新店市龟山国民小学的第一任校长。在他的带动下,师生们自己动手共同建校。经过几年的努力,龟山国小就发展成为一所具有十二个

  • 文章有關江蘇經濟建設之種種

    来源期刊:《江蘇文獻》 第21期  作者:陳果夫  出版时间:1982-02-15
    关键字: 经济建设 创办学校 农业经济 金融性事业 人物回忆

    江蘇最大的缺點,就是地下資源太貧乏,可以說比任何省份都差。蕭縣的白土砦煤鑛,爲唯一有希望的煤鑛,所以省政府投了一筆資本,派員籌備 蔣委員長也撥發若干資金。到廿六年那年,每天已可出煤百噸。設備裝齊後,每天可出煤數千噸。當時已經與津浦路接洽好,築一數十里長的支線,以利運輸。後來抗戰發生,就停頓下來。宿遷的玻璃砂,質地非常好。我們在那裡先設立了一個玻璃職業學校,準備購買機器,再設一個新式的玻璃廠,製造平面玻璃。因爲平面玻璃,用途最廣,製造最難。經向比國方面探詢...

共7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