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饅頭共返回1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食在北方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4卷 第3期  作者:胡士方  出版时间:1978-12-20
    关键字: 北方 饅頭 寧晋

    俗语说:「食在广州」,这是属于南方的食,北方的食,很少有人谈及。笔者生于北方,三十多年就未囘过北方,两餐的主食也多是大米,十多年就未囘过北方,两餐的主食也多是大米,已成了南人的胃口了。现在想起北方的飮食,香港人是很少见到的,倒颇有一述的必要。先说面食,即小麦粉的食品,最流行的是馒头,这在北方是视为上等的食品。在农村老百姓的心目中,认为一辈子能有雪白的馒头吃,那是什么也不想求了。馒头有的地方也叫馍馍,系面粉加水,发酵后,在面枱上揉成圆圆的一个个蒸熟的东西

  • 文章诸葛亮是「馒头」祖师爷

    来源期刊:《鄢陵雜誌》 第13期  作者:徐蘭川 出版时间:1998-01-01
    关键字: 馒头 诸葛亮 历史轶事

    馒头,几乎人人都吃过,但馒头的发明由来,则不为人尽知。说起来,首次历史上的馒头出笼,得推诸葛亮为祖师爷,怎么说?且看下文交代。话说蜀汉建兴三年秋天,诸葛亮征南蛮,七擒七纵收服了孟获,班师回朝。前军魏延引兵到泸水(滇西),忽然阴云布合,水面上一阵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大军无法渡河,魏延退兵回报。诸葛亮精通天文,可对这突然变天,观测不出,疑惑难信。乃召询随后相送的孟获:「这是怎么回事?」孟获说:「此水原有猖神作祸,往来者必须祭之。」诸葛亮问用何物祭享?孟获答告

  • 文章豫东郷俗——带馒头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6卷 第4期  作者:趙同信 出版时间:1974-04-25
    关键字: 馒头 乡俗 今昔对比 历史故事

    河南自古为四战之地,兵家必争之所。几乎无役能免,故一般百姓生活很苦,尤以豫东更甚。穷人辛苦一年,难得一饱。即财主十顷地以上者,亦舍不得整年吃白面。故豫人无分贫富,多能勤奋耐劳,然不因穷而废礼,不因贫而志短,反更勤奋以克苦。家有喜庆婚丧,必尽力使其合礼以目安,妇女赴亲友宴会,落座未自食刖,先将好菜尽快挟在馒头内,用手巾包妥,以便带囘家孝敬婆母,然后才自行取食。一般规矩为四个馒头,主人事前皆知习惯而加倍准备,众人并不以寒酸而轻视,反笑不带者为失礼。笔者曾求敎

  • 文章想起富陽的吃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2卷 第10期  作者:王杭年 出版时间:1980-10-06
    关键字: 杭州富阳 乡土小吃 肉夹馒头 肉骨头汤

    同类,色黑细如头发,用水泡开后,包在肉圆子外面一层,排在碗面,下垫笋、菇等物,蒸食,酒席上用之。⒌淸蒸鲥鱼——鲥鱼是每年五月产于富春江之鱼类,是随潮涨而游入江中而上,能捕捉到的时间很短,记得只有几天,其味鲜嫩,极为名贵,用猪油、火腿、香菇、笋片等蒸食,其特㸃为保存鱼鳞同蒸,贵在其鳞与一般鱼类不同。除酒席上用外,有些家庭也都每年尝新一二次。二、㸃心方面⒈肉夹馒头——富阳所制之馒头,不同于现在吾人所吃的,而是接近土司面包,圆形有光滑的外皮,蒸笼里蒸出后,用剪刀

  • 文章故鄉之食

    来源期刊:《浦東》 第2期  作者:時霖 出版时间:1975-08-15
    关键字: 故乡美食 虾皮豆渣 馒头 油炸银鱼

    小形海蟹,躯体小而两螫特大,盛产于金山衞海滨铁板沙上,沿海渔民捕得后,折下其两螯,随手将其躯体放生,持螯入市贩卖,其繁殖期在夏季,所以每年中祗在七八月间有售,煑食时祗用淸水放盐,三五分钟即熟,螯壳在烧熟后呈斑斑朱红色、晶莹可爱,剥食其肉,鲜嫩无比,可以佐酒。蒸馒头馒头鱼亦为海产,实即小黄鱼的一种,不过家鄕海边出产者其头部特大,状如小馒头,躯体长祗二三寸,自市鎭上渔贩手中买到后,稍加淸洗,不需破腹割鳃,即并头排列于碗碟中,加生姜片三数片,葱四五小段,酱油

  • 文章故鄉拾穗(七四)山川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140期  作者:張一嘯  出版时间:1980-05-15
    关键字: 黄山 怪石 癞口豹 乞丐 馒头

    称之为馒头墩,因从地面遥观,该峯状若馒头之故;馒头墩之南另有一峯为狗头墩,当然系因该墩状若狗头之故而名。狗头墩东侧之山坡地十之八、九均已开发为旱作物农田,西侧除有一刘家松林外,其余之坡地亦有大部已开发,种植旱作物,墩南则早经开发以种植地瓜(山芋)、花生等,仅墩北面斜坡(连接馒头墩)因乱石众多,而无法垦植,尙未开发。至于馒头墩则四周之斜坡均未开发,尤以墩北及墩西因怪石纵横洞窟累累,根本无法垦植。馒头墩之西南山腰,怪石林立,有些耸然矗立数丈,有些扁平光滑仰卧斜坡

  • 文章可读斋随笔 一只馒头撘一块糕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473期  作者:湯子文  出版时间:2009-03-01
    关键字: 妻子 一块馒头搭一块糕 婚姻观

    我小时候常听母亲说:「夫妻俩是前世的姻缘,上辈子就撘配好了的……『一只馒头撘一块糕』。」老母还从身边的亲友、邻居中列举许多例证,甚至引申古代才子佳人的婚姻故事来说明「一只馒头撘一块糕」的撘配是最合适,也是最明智的。她常常感叹!某某夫妻就是因为性格相同,脾气近似,结果三天两头吵架,婚姻极不幸福。那时,离婚还是很少听说的,只能凑合地过看痛苦难熬的家庭生活。我的婚姻也几经坎坷,在饱尝了诸多酸甜苦乐后,深感老母的「一只馒头撘一块糕」的理论眞是太合理、太科学

  • 文章無錫風味名點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334期  作者:章振華  出版时间:1997-08-20
    关键字: 无锡 小笼馒头 馄饨 海棠糕 梅花糕

    ㈠小笼馒头无锡小笼馒头创制于清同治2年(公元1863年),原为拱北楼面馆经营的传统鲜肉馒头。馅心里拌进鲜肉和皮冻,所以咬起来馅中卤汁很多。1935年,崇安寺皇亭祝三大因摊基地盘有限,就改用小笼蒸制,故称小笼馒头。从1939年开始,小笼馒头皮子,馅心配料严格,用肉骨头吊汤,小笼馒头皮薄色白、外形美观、味鲜卤足,秋冬季节在馅心中掺入蟹肉、蟹黄,成为蟹粉馒头,这一品种更是誉满全国的名点。㈡三鲜大肉馄饨无锡的馄饨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前本是手推皮子。从1924年起

  • 文章小笼包子加蟹馒头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15期  出版时间:1969-11-15
    关键字: 常州小笼包 加蟹馒头 家乡小吃

    常州小笼包子,在京沪是首屈一指的,皮薄汁多,要先以猪肉刴碎加酒、糖、盐、酱、葱等作料拌和,使冷冻后成饀(便于包裹),将面粉皮子包冻饀,放在蒸笼内蒸熟,则冻饀融成汁而汁自多。吃的时候加以姜丝及醋,先咬破皮,吮其汁再吃。京沪各地的小笼包则汁少味差,所以常州小笼包是闻名的,到台湾小吃店吃小笼包则更不可同日而语了。家鄕在农历九月以后,蟹已肥壮,先将蟹洗净,将煮熟其肉、黄、膏取出,以猪油熬炼之,再和以刴碎之猪肉调味后,与小笼包子制法一样,家鄕称之谓加蟹馒头,其味之

  • 文章松口馒头庵游记

    来源期刊:《台北市梅縣同鄉會會刊》 第13期  作者:張寶義  出版时间:1999-02-27
    关键字: 松口镇 馒头庵 游记

    本(八十七)年九月廿八日与松口李志(庆安)先生联袂由台回乡探亲,相约于十月七日,同游松口名胜馒头庵古刹。松口镇在航空事业普及前为吾梅之交通枢纽,凡梅县及其邻近县份与闽西一带人士放洋者均须由松口,乘轮船至汕头转搭出海大轮船前往世界各地,因此,商旅云集,繁华荣景,盛极一时,是故,素有「松人不认州」之俗谚,以见其富饶景况及地处要冲于一斑。余自少时即久仰馒头庵,名闻遐迩,远近骚人、墨客、仕绅、商贾,常雅集于此,留连参拜,夙著盛名。馒头庵位于松南乡溪南山麓的馒头

共16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