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陶瓷共返回45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广东省第一间陶瓷学校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39期  作者:張乃焯 出版时间:2002-12-01
    关键字: 广东省 陶瓷学校 陶瓷业 丘渊

    广东省大埔陶瓷业,是粤东人民主要的经济来源,而在漫长的岁月中,一直停滞在古老、落后、保守的手工业状态,其手工制作,靠天吃饭(太阳晒坯),技术设备落后,生产发展缓慢,早期深受吾埔各界人士和旅外乡贤丘誉,刘禹轮等人的关注。一九四二年,成立筹建陶瓷专科学校的委员会,推举热心教育的丘启明先生为主任。一九四三年(民国三十二年),省府在大埔县高陂创办《广东省高陂陶瓷职业学校》,这是广东省第一间陶瓷学校。首任校长丘渊,字退庵,梅县人氏,曾留学日本,攻读陶瓷专科。学校

  • 文章陳少文與瑞安孫氏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19卷 第4期  作者:陳群  出版时间:2003-08-01
    关键字: 陈少文 瑞安 孙氏 陶瓷业

    陈少文(一八五八—一九三四)系顺溪陈氏古屋第四份组作仁之玄孙,是清末民初平阳实业家、慈善事业家、教育家。他家富资财,乐善好施,为乡邦振兴实业,发展文化教育,而奋斗一生。他为南雁建设发展旅游事业,人们称誉「南雁主人」,与近代北雁荡山的开拓者蒋叔南并称「南陈北蒋」。为振兴顺溪陶瓷业,因创业艰难赔垫白银千余元,终于完成了振兴家乡陶瓷业的宏愿;乡人为纪念少文的功蹟,在他逝世后,于沙垟建立祖师庙,奉祀他的灵位;平阳学者刘绍宽先生撰有《顺溪陶瓷厂记》一文,对少文

  • 文章王修功瓷藝作品觀後

    来源期刊:《甘肃文献》 第34、35期  作者:黄祖蔭  出版时间:1990-09-01
    关键字: 王修功 陶瓷艺术 王修功陶瓷 观后感

    二十九年前,我国故宫国宝应邀赴美国巡廻展览,英国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Daid陶瓷专家,一九三五年中国古艺术品伦敦展览的主要策划人)闻讯,再三连络,不惜衰年扶疾,万里迢迢飞往纽约,以老得发抖的手抚摸了一下宋汝窑粉青华奉尊,然后称心如意的宣布:今生可以说毋负泰为中国瓷器专家之名了。我对陶瓷艺术是绝对的门外汉,在国立历史博物舘主办「王修功陶瓷展」结束的那天(六月十二日),我特地去观赏了一个上午,不禁对陶瓷艺术萌发了欢喜赞叹,生为瓷国子民

  • 文章近代山东陶瓷业生产技术的改进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24卷 第4期  作者:莊維民  出版时间:1999-03-20
    关键字: 山东陶瓷业 历史沿革 传统手工陶瓷烧制方法 博山陶瓷业改进

    山东陶瓷业起源于北宋,产地集中于博山、淄川等地。当时在博山等地开采的煤层下发现陶土,当地人即设土窑以制造缸罐碗盆,销售鄕间。后来又用「药土」(俗称「黑药」)作瓷釉,制作黑盆、黑碗等器皿。明末,淄川人发现当地白石碾细可作白釉,于是又发展出白陶制作。淸代,博山陶瓷业已具规模,产品行销省内外。民国初年,博山及其周邻地区共有陶瓷工场一〇六户、窑一〇九座,工人约二、〇〇〇人,陶瓷年产量约一万余吨,产値约五〇万元,产品销路遍及本省各地以及河北、山西和东三省。但是

  • 文章廣東的瓷文化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40卷 第1期  作者:鄧通揚 出版时间:2012-01-31
    关键字: 陶瓷文化 石湾陶器 枫溪陶瓷 广东彩瓷 地方传统工艺 广东陶瓷

    前言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在英语中,CHINA一词既是「陶瓷」也是「中国」的拼写,可见在中国文明对世界的影响中,陶瓷文化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广东陶艺历史悠久,在佛山河宕旧墟的贝丘遗址,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陶器,造型有十五种,纹饰有廿多种。其中的云雷纹,比商周青铜器上的云雷纹还早一千多年。广东陶瓷中最著名的要数广州彩瓷、石湾陶瓷和枫溪陶瓷,但三者的风格迥然有别。广州坐落于珠江入海口,因为地理的优势,占了接触外来文化的先机,所以广州彩瓷不尽在造型装饰上

  • 文章吉州古窯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2期  作者:聶志剛  出版时间:2000-11-01
    关键字: 景德镇 古窑 瓷器产品 陶瓷

    星罗棋布。我在窑包旁俯下腰去,极力寻觅当年工匠劳作的场景。那在陶瓷艺苑中竟放异彩的黑彩瓷是出自哪位巧匠之手呢?那兔毫斑、玳瑁斑、鹧鸪斑、虎皮纹是怎样烧造出来的呢?那木叶纹和剪纸花又是怎样贴上去的呢?想着想着,人们传说中的能工巧匠舒翁、舒娇的形象,竟栩栩如生地涌现在我的脑际。吉州窑产品如此精湛绝伦,无怪乎封建帝王、文人学士都击节赞赏。「盏色以青黑为贵,兔毫为上」,这是宋徽宗对茶具兔毫盏的评价。「道人晩出南屛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开春瓷鹅儿酒」「石开

  • 文章古陶瑣語——對中國民窯發展上的幾點看法

    来源期刊:《甘肅文獻》 第56、57期  作者:王修功 出版时间:2001-01-01
    关键字: 民窑艺术国际研讨会 中国陶瓷发展史 古代民窑 陶瓷演变进步原因 景德镇

    为参加「民窑艺术国际研讨会」而作(二〇〇〇年十月十一—十四日在景德镇国际陶瓷节期间举行)提要:1.「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是中国陶瓷史上最辉煌的部份,可惜在中国历史进入夏王朝后,竟而失传,何以会形成传承历史上的断层?2.民间的陶瓷作坊,约当周代末期,奴隶制度将崩解,奴隶在追求他们自己审美的需要下兴起。3.唐代除了著名的「唐三彩」外,在长沙的铜官窑,也有了初期并不怎么成熟的「釉下彩绘」技艺的诞生。4.历代相传的柴窑、东窑,至今仍没有它的蛛丝马迹。5.从河南宝丰

  • 文章盛世喜圆陶瓷

    来源期刊:《大埔會刊》 第50期  作者:謝如劍 出版时间:2014-02-01
    关键字: 张枫林 陶瓷事业 创业经历 林海陶瓷公司 家庭婚姻

    1963年5月生,进入知天命之年,祖籍广东大埔县光德镇九社村上礤人,大专文化,北京清华大学MBA进修二年毕业,现任梅州市林海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市四、五、六届人大代表,政协大埔县十二、十三届常委。他为人勤奋执著,自强不息,开拓创业,诚实守信,行仁履义。他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要创建一座陶瓷工业园,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他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精心策划,硬是把一间仅20多位员工的手工业小作坊创建成为当今有半自动式机械设备的现代化陶瓷企业,其主厂和分厂在内建筑面积达2万多

  • 文章陽江歷史文物叢談

    来源期刊:《廣東文獻》第6卷 第4期  作者:張希哲 出版时间:1976-12-30
    关键字: 阳江县 清代知县 历史案件 名胜古迹 陶瓷 名贤

    陈献章以前皆采是说。然柯昌封之,吴焕章修之,虽忠臣灵爽,无乎不在,然论从其朔,黄佐著其墓于香山,而指此为疑墓,未确也。厓山志又谓柯昌在阳江实未封赤坎墓,但报书给献章请作记,不知昌建世杰祠,无可疑者。祠既建而墓独不封,以欺贤者,无是理也。兹两墓并存,应仍从大淸一统志为定论焉。五、宋代阳江陶瓷名闻中外余少年居故鄕,曾闻长辈言:我邑阳江出产之陶瓷器,品质精良,名闻全国。余暇时偶至窑厂或陶瓷店参观,见杯、盘、碗、碟、瓶、尊、壶、盂、人物、鸟兽,或钵、埕、甑、、瓮、缸等

  • 文章甌陶情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28卷 第6期  作者:張乘健  出版时间:2012-12-01
    关键字: 东甌 陶瓷之乡 青春悲歌 怀想古今

    一九一二年元旦,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中国成为庄严的国名,中国的外文译名不叫China,而是将”中华“的近乎粤语的国语发音以英语拼法写作Chung Wah,孙中山的翻译有庄严的道理。温州古名东瓯 是陶瓷之乡然而,China在国际似已约定俗成。China,陶瓷,意为陶瓷之乡,东瓯意义也是陶瓷之乡。微妙的是,东瓯的意义居然和中国的意义相契。温州古名东瓯,这名称非常古老,《山海经》:”瓯居海中。“但是,”瓯“字究竟是何意义?这就颇费考辩。从文字学源头考察

共45条记录 1/5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