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造像共返回10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所谓「中国最早的佛敎造像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4卷 第3期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1982-09-01
    关键字: 文物古迹 石刻 造像

    属于连云港或滋困惑。缘匪方将以前省县区域,多另划割;原东海县城及新浦等处,均划归「连云港市」。至东海县治,闻迁于牛山,故报导如是云云。(注:供养人拓片。)我国表现佛敎内容的造像羣始于何时?过去普遍认为要以公元三六六年开凿的敦煌莫高窟为最早,但是据大陆的专家鉴定,最早的佛敎石像在江苏省连云港的孔望山,这里的摩崖石刻的时代当在东汉时期(公元二五——二二〇年),更早于莫高窟。这里的石刻以前被误为孔子弟子贤人像,现存的造像约一百一十个,最大的高一米五四,最小的仅十

  • 文章石窟造像与龙门二十品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16卷 第9期  作者:于凌波 出版时间:1984-09-30
    关键字: 石窟造像 佛教传入 碑记铭文

    一我国南北朝时代,有一个鲜卑族在代北苦寒之地兴起的国家,统一了北方,建立了大魏帝国(史称北魏),立国一百五十八年,为我国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那就是北魏时代的石窟造像。镌石造像,是佛敎文化的产品。要了解镌石造像的起因,先要说明当时的社会背景。佛敎自东汉初年传入我国,汉明帝遣使蔡愔等西域求法,迎来了西域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高僧,明帝为之营造白马寺,二高僧曾译出了一部份经典。但终东汉两百年,佛敎在社会上并未广为流传,直至三国鼎立,魏晋纂窃,八王之乱

  • 文章明代海州佛教寺院概況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1卷 第1期  作者:朱炳旭  出版时间:1999-03-01
    关键字: 摩崖造像 佛教传播 寺庙建设 历史沿革 宗教发展

    海州在中国佛教传播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闻名于世的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发现,修正了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国的定式,昭示了佛教从海上传入中原的又一途径。为此,赵朴初先生赋诗曰:「海上丝绸路早开,阙文史实证摩崖。可缚孔望山头象,及见流沙白马来。」随着佛教传播的深入,东汉末年,徐州、海州地区已发展成为佛教的一个传播中心。唐宋时期,海州地区的佛教达到极盛,著名的海清寺阿育王塔就是北宋佛教寺院的遗址。当时海州地区的佛教寺庙不仅数量多,而且规模宏伟。然而,经过宋元战争和元末乱势

  • 文章辛亥革命前的〈国粹学报〉与孔望山造像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33卷 第3、4期  作者:劉鳳桂  出版时间:2011-12-01
    关键字: 《国粹学报》 孔望山佛教造像 佛教石刻遗存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一九〇五年)二月二十三日创刊于上海,由郑实主编的〈国粹学报〉,在首页「文物简报—海州文物」栏目中,赫然发现一则报导称:「孔望山佛门诸贤像,在崖下,剥蚀异常,不知何朝人所绘。」这是首次发现在国内报刊上披露的孔望山佛教造像内涵文字,从网络上查得,时间已过去一〇六年。为了不让史料再次湮没,笔者在此录出,以供今后研究者参照。〈国粹学报〉是晚清时期辛亥革命前,从事研究国学的革命团体—「国学保存会」的刊物。创刊于一九〇五年初,至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

  • 文章海州「二刻」名傾中外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3卷 第2期  作者:郝保倫  出版时间:2001-06-01
    关键字: 摩崖造像 岩画 民间艺术 文化传承

    古郡海州的孔望山摩崖佛敎造像和锦屛山将军崖岩画,合称「海州二刻」,名垂环宇,久赋胜名,至今不衰。到过海州的人,无不为二刻所倾倒。笔者靑年时期就读于海州,曾多次登山游览,进入人生晚年,故地重游,倍感兴味。现就其中主要景点的记述,献给读者朋友,旨在了解家鄕丰厚的文化底蕴,幷奋力为之发扬光大。一、孔望山摩崖佛敎造像:这一胜迹位于孔望山南麓,是东汉时佛敎初渡中国时的产物,距今已有一八〇〇多年的历史,它先于敦煌石窟二百余年,被史学界称为「九州第一窟」。现已被列为

  • 文章談龍門西崖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5卷 第3期  作者:郭子彬 出版时间:1973-03-25
    关键字: 龙门西崖 造像 龙门艺术 佛教文化

    地步?壁上书法,上者堪比华岳、灵飞,最下亦不次猛龙、马鸣。李唐以还,官民不少为其父母或师友在龙门凿龛造像、间亦题字、艺术虽不甚佳、然窥其存心,实具忠孝之至诚,民性醇朴之表现,但亦未可予以厚非。民国初年,导游人不向游客索费;只希望推销点字帖、壁画,全套二十品,仅售四角钱,壁画之上者,亦不超过一元。听他对龙门风物的讲解,不啻读了半部史书。人间知识宝库,中原人性高洁,都从这类人的身上显现,思之,不胜欣幸!石窟开凿的年代据中国通史所载:「北魏孝明帝(诩)熙平元年,冬,胡

  • 文章大理崇聖寺—秘境追蹤

    来源期刊:《雲南文獻》 第42期  作者:李卉生 出版时间:2012-12-25
    关键字: 大理古城 崇圣寺 历史文化 彩绘艺术 佛像造像艺术

    面观音殿、弥勒殿在佛教寺院中规格较高,因此,以上三殿的大额枋的枋心均采用了沥粉描金金龙、金凤的图案。此外,刺绣也是崇圣寺的一大特色,寺内所有刺绣物品均采用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制作,全套大幢、长幡、大观门,佛前庄严等,均采用「金刺」及「真丝」绣出龙凤、莲花等佛教图案和著名佛经,把崇圣寺点缀得厚重庄严、秀美精湛。崇圣寺的佛教造像,基于大理地区以「密宗」为主,相容「禅宗」的佛教信仰特征,诸佛像融合于一寺。崇圣寺大殿佛像以《宋时大理国画工张胜温画卷梵像》中的释迦佛

  • 文章孔望山的石雕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7卷 第3期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1985-09-01
    关键字: 孔望山 石雕 摩崖造像 立体圆雕 图片资料

    尊,我们现无法亲自点数,都属于佛敎造像(附图㈠)经考古学家硏究,为汉代遗迹,由此可知佛敎兴起后不久,即已传入中国,孔望山的佛敎石像,论年代远比墩煌石窟造像还早二百年,孔望山的石雕,可分为两类:一是摩崖造像,在前面已略有介绍。另一为立体圆雕,如石象、石蟾蜍和石馒头。㈠石象——是依一块花岗岩自然巨石形状,雕造而成,在象身东侧肚下方框内,刻有「石象」二字,在前腿之间,刻有「象奴」二字,头束推髻,双脚链锁,石象足下雕有仰瓣莲花。(附图㈡)㈡石蟾蜍——利用一块突出

  • 文章石都泉州

    来源期刊:《福建雜誌》 复刊15  作者:彭一萬  出版时间:2000-01-01
    关键字: 福建泉州 岩石 清源山老君造像 古代石刻

    望鲤城市井,万象迷濛,不觉吟出「关门不放岩石去,开窗好收鲤鱼来」的联句。(注:开元寺石塔)清源山麓的老君造像,由一块天然岩石略加雕琢而成,高五点五米,宽七点三米,厚七点二米,造像的头、额、眼、鼻、须等细部雕刻,精致又不失于夸张,苍髯飘拂,衣褶流动,线条刀法柔而有力,具有宋刻的手法和风格,是国内难得的宋代道敎石刻佳作。碧霄岩小云关,在半空的巨岩上,有元代摩崖三宝佛。陀弥岩石室旁,有一块元代石碑,一百九十三个字当中,有五十二个当时的简化字,是硏究汉字演变

  • 文章略論古海州宗教文化藝術的基本特點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18卷 第2期  作者:楊東野  出版时间:1996-06-01
    关键字: 佛教 孔望山 汉代 摩崖造像 《大云寺禅院碑》 《云台山志》 文物古迹

    沂南画像石的作品,是凸面线刻法。又如X1.X2.X82都用的剔地浅浮雕,酷似徐州茅村墓的汉画像石。再如X21涅磐,X83.X82舍身饲虎图中的虎头,都是高浮雕的技法。以上是利用了峭壁起伏的自然形势,借突起的山石修凿而成。这些与山东安邱董家庄汉画像石墓中的雕刻颇为相似。孔望山摩崖造像上的四座小龛,是单线阴刻,似画像石、画像砖,与山东临淄发现的东汉石刻颇为相似。这些都表现了海州雕刻技法的古朴性。二、交融性佛敎初传中国,作为一种神仙方术,即与本土的道敎相结合,形成

共10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