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送灶习俗共返回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常州腊月廿三送灶习俗漫谈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19期  出版时间:1987-01-01
    关键字: 故乡 送灶习俗 灶王爷 米糖

    每年腊月廿三、正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记得在江南故鄕,一年一度的「送灶」,可眞算得上一件「大」事,烛光摇曳,香烟缭绕,供品齐全,诚心诚意地正说明当时鄕居诚笃朴实的一面。故鄕常州的送灶,也是非常郑重的,据鄕长庄育民大医师说:送灶是每年腊月廿三晚上举行,接灶是正月十四,所以家鄕有句话叫做,「送廿三,接十四」,就是依据这个道理说的。其实,灶王爷夫妇到天庭「述职」,应该是腊月廿四凌晨启程,正月十五返囘下界,往返共二十天,廿三日送灶,正是为灶王爷夫妇饯行,希望

  • 文章腊月送灶闲谭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21卷 第1期  作者:張成芳  出版时间:1989-01-10
    关键字: 民间习俗 祭祖 送灶

    无辜。改糯米糖饼,黏其口,意使不说话。其实,「祀灶之礼最初动机,为酬谢火,因为有火发明对人类生活改善,才得更进一步走向文明。「礼记月令」,孔氏注:「灶神而祀者先炊之人,灶夏祀,盛德在火,烹饪之功所由来也」。现在社会文明进步神速,改用瓦斯、电锅、微波炉时代,已将昔日砖灶,取代之。因此祭灶之风益趋式微,时代嬗变,不久年轻人,可能不知有送灶习俗。然而历史上,亦有人请灶君,为其鸣不平之故事。宋贤相吕蒙正,尙是秀才未岀仕时,家贫,缺钱买肉祭灶,伊妻欲向肉舖赊肉数两

  • 文章說說我國的民間祭灶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39卷 第4期  作者:张明華 出版时间:2007-04-10
    关键字: 传统习俗 祭灶 灶神 送灶 接灶

    我国民间有年前「祭灶」的习俗。孩儿时常听老家宁波老人们说:「农历腊月廿三祭祭灶,廿四掸掸尘,廿五、廿六不走不是人(指长工回家)」的谚语。也亲眼目睹每年农历腊月廿三这天,母亲为「祭灶」而忙得不可开交。「祭灶」,就是祭灶王爷,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这可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眼下,随着我国传统文化在民间的复兴,灶王爷又回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我国人把正月初一称为「过年」,将农历十二月(腊月)廿三—传统的祭灶日称为「过小年」,而我国的春节,就是从祭灶开始的。祭灶

  • 文章送灶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99期  作者:二泉散人  出版时间:1978-01-20
    关键字: 送灶君 传统习俗 诗词

    故鄕在农历十二月廿四晚上,家家都要送灶君菩萨上天,希望他向玉皇奏报善事,希望得到神佑。城里人家送灶君很考究,有五色彩纸扎的小轿一顶,和锡箔银锭、糕团、素菜酒菓,在灶前供祭一番以后,把灶君的神位放入纸轿中,送至大门外阶下焚化,到了大除夕晚上,再把灶君接囘来。鄕下人家送灶君,很是简单,只是灶君神码一张,淸酒一杯,素菜一盘,团子三个,供祭一番后,用黄豆箕代轿子,送出门外焚化。据说北宋名将吕蒙正在未得志时,非常贫穷,连送灶君都送不起,那天他不胜感慨,就做了下面

  • 文章漫談家鄕年俗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卷 第4期  作者:田誘予 出版时间:1981-03-01
    关键字: 年俗 风土习俗 思念故乡 送灶神

    腊八,即赶办年货,并磨面粉以备蒸包子馒首。有关送灶仪式,各地略有不同,大多在廿三晩上,也有是在廿四晚。在闽粤一带较为愼重,用二片糖押在米盌上,用单、双毫(银角)放在糖上,柚叶浸在水碗里,一条鲤鱼三杯酒,还要冩一张「灶君疏」,意思是请灶君多说好话。吾鄕是在灶君面前放一大盘,里放麦芽糖、桂片糕糖菓等,两旁放一叠水糕、一双杯箸、燃一柱香,然后将「送灶纸」焚化,纸内有张方纸上印一匹马,是贴在灶后,预备骑上天,还有一张灶君像,贴在中间,两旁对联是:「上天言好事

  • 文章無錫歲尾年頭的風俗習慣及其他

    来源期刊:《無錫鄉訊》 第3期  作者:思明  出版时间:1970-01-26
    关键字: 年俗 风土习俗 送灶君 年夜饭

    我国习俗,各地不同,而在岁尾年头,节目更不胜其繁。乌飞兎走,又是急景凋年,只身天涯,愁肠欲裂;因而拉杂写一些无锡的习俗及其他,聊寄鄕思。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又称「腊蹋粥」,鄕人传说,吃了腊八粥可以消除一年中糟蹋狼籍了食物的罪过。普通人家煮的腊八粥,就是粳米菜粥,中间放些发芽豆,油豆腐,百页,芋头之类;比较讲究的人家,又加入白果,大粟,开洋,干贝等等,凡是鲜美的东西,都可加入,又称八珍粥。腊八以后,家家户户开始准备酿年酒(过去大陆上年到来酿些年酒,只要

共6条记录 1/1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