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子在西方文化理应是如鱼得水,古今上下几千年到处都可找到道同的知音。远古的不说,英国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济慈就一定会在鱼乐辩中完全同情惠子的立场。但是他和惠子不同的是他心中向往的正是鱼乐辩中庄子物化合一的境界……从认知角度来看,庄惠两人不分主从胜负庄子、惠子和英国浪漫派诗人济慈(John Keats)三人怎么会扯上一块呢?庄惠二子,道虽不同,却时有过从。他们两人的鱼乐辩和济慈的<夜莺颂>,在时空双重阻隔下,仍有缘相会。三人错综的关系可简述为:惠
-
悠久文化根深柢固的古老中國,吹不倒、搖不動,拔不起。五千年來屹立在世界上還是依然無恙。因爲她是「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民主中國,一個大同的社會。又由於大仁大愛之道統,人與人之間產生了友愛——仁愛、由愛生情——同情,溫暖了社會。不像西方人由情——色情、產生了愛——私愛,故而不堅。中國人旣然發生了愛,就是有任何——「情」與「形」不對的地方,希望大事化小、由小化無,彼此原諒,並不失其愛,西方人就不同了,所以西方離婚率相當高,沒有家庭觀念、缺少友愛,就是這...
-
唐君毅先生,为学本从西方哲学入手,而以之反观民族传统之文化,沉潜体味,乃深知传统文化之精深博厚,其可贵处尤在圣之相传而深入人心之道德理性与文化意识。唐先生以此深信中华文化秉其和平,悠久之特性(唐先生尝谓西方文化之价値在成就自由,平等之理想;而中华文化之价値则在成就和平、悠久之理想。),必永存而不亡。而唐先生亦即凭此大信(坚强之文化意识,握其玄珠(自作主宰之道德心灵),而得以出入上下数千年之文化遗产中,穿透其汗漫庞杂,厘淸其曲折变形,同情其僵化变质,疏通其
-
集上古文化的大成,以孝为一切德行的根本。他的学生曾子,在大学上,便以修身、齐家,为内圣外王的枢纽。他的孙子子思,也把明诚之教,归本于孝弟之行;从此拓展出中国以孝义治天下的特殊文化。这种文化正像一个十字架,以自己为中心,上孝父母而及于天下,爱子女以垂万世;两旁以兄弟、姊妹、夫妇而及于朋友;这个十字架不是宗教的,而是伦理的,它是中国社会的缩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西方文化却不然,虽然他们秉承希腊文化的传统,主张自由,固有其特殊的贡献。但他们完全以个人自由为出发点
-
編者按:本文作者朱岑樓同鄉,現任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湘鄉文獻社長
-
儒家用以调解人际关系的「仁」的重要思想;三是儒家十分有效的道德修养方法。即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是儒家传统道德中关于「忠」、「孝」、「信」、「义」、「礼」等道德范畴的合理内涵等等。对固有道德的继承与发展,「他的基本态度是:「能用古人而不为古人所惑,能役古人而不为古人所奴」。强调「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东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以伦理思想而论、中国伦理重群体,西方伦理重个人。中国伦理以群体为目的,以个体
-
禅宗有句名言:「一口吸尽西江水」,这句话代表一种开放的胸襟,足以放眼天下,广纳精华,如今重要的是,如何吸尽「西江水」,用以灌漑「中国土」?也就是如何充分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作为复兴中国文化的养分?这对今后我们国家的思想文化发展而言,实为一项极其重要的根本工作。就此意义而言,此中务本之道,首先便需充分了解西方文化的源头—西洋哲学史。因此,如何将「西洋哲学史」能够深入而有计画的介绍给中文读者,便成为一项很重要的当务之急。本于这种体认,笔者多年来与学术界的一些
-
人類自從脫離了野蠻生活,進入理性的社會,而有禮儀的習俗,就有孝義的存在。至於中、西對孝義的看法,那是大不相同的;「就像中西文化的不同一樣。中國是個講孝的民族,中國文化就是以孝爲出發點。甚至中國的政治,也曾主張「以孝治天下」。例如中國最早的「禪讓政治」——堯讓位舜,舜讓位於禹,都是以「孝」爲賢德的標準。雖然,中國文化以孝爲出發點,而專門論「孝」的書並不多,甚至「孝」字在古籍中出現的次數,也不算多。如在「金文」(西周·孔子以前)中出現六十七次;「尙書」中出現...
-
一职),后改为工业职业学校(简称工职)校长。一九三四年与江西省立第二职业学校(简称二职)校长罗静远,奉命赴日本考察职业教育。一九三五年,又奉命与时任南昌市政委员会市长龚学遂先生,赴欧美十六国考察工业教育,次年回国后即被升任江西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校长。李右襄自小就专读英语,中学又在教会学校就读,深受西方教育熏陶,以中国受封建余毒太深,而有学习西方文化,并致力工业教育以图改变中国容貌之志。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之际,担任学生自治会负责人的李右襄,曾发动同学参加
-
(編者按:欣逢中華民國建國一〇〇年,本刊特選刊張其昀先生所著《國父對人類文化之貢獻》一文,深入淺出,對國父思想學說之重要闡揚的重要著作。本文於民國六十四年一月刊於「中華學報」第二卷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