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一个便说:「腰纒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扬州的别名有几个:广陵、䢴江、维扬、芜城都是。历代名宦、名士、名人很多,人以地名,地以人传,这又是扬州闻名的一个原因。扬州名宦,远古难以稽考,即从汉代谈起,前汉有两人:一为董仲舒,一为枚乘,都是名儒学者。董仲舒,广川人,少治春秋,汉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授,三年不窥园。武帝时,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帝所重。嗣以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乃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之。后坐事废为中大夫,复因言灾异,下狱论死,旋获赦
-
屈原行芳志洁性情真,謇謇孤忠一荩臣;浩荡灵修终不悟,悠悠湘水咽悲辛!注:〔离骚〕有「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曁「怨灵修之浩荡兮」之句。「灵修」谓楚怀王。项羽拔山勇力貌瑰奇,逐鹿中原八载驰。暴易暴兮终覆灭,英雄末路累蛾眉!注:昔人有句云:「美人薄命累英雄!」将历来英雄人物之失败,归咎于「美人薄命」余颇不以为然;因反其意为千古女人一伸其冤屈。董仲舒下帷三载不窥园,授业传经峻范存。对策天人宏卓识,独崇儒学道弥尊!注: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目不窥园。应诏贤良对策(亦称
-
⑴董仲舒的思想与其地位:西汉盛行阴阳五行思想,与今文经学相结合,当推董仲舒为首脑(公元前一七九—九三)。依「汉书」称:『董仲舒,广川人也(今枣强县)。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神若此。所著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敎,凡百廿三篇。而说「春秋」得失,「闻擧」、「玉杯」、「蕃露」、「淸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本传)据「汉书五行志」云:『昔殷道弛,文王演「周易」。周道蔽
-
丰城 王文每当我拜谒江西师大,省历史学会梁洪生教授时,在他的书室中,有块引人注目的横匾,上书《天人合一》,就会构起我的思议小论。《天人合一》,乃是西汉时董仲舒提出的,意思是「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与庄子所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出一辙。这个哲学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史学,《史记》明天人之分,《汉书》之天人感应,西汉经学的核心,为后者之说,他们认为天人同类,互相感应,人顺之,天就降祥瑞以福佑,人逆之,天就降灾难惩罚人类……。诚然,大凡
-
中庸而弗失之意同。亚氏相关「中庸」的立论,与孔子学说相同者颇多,最主要理论是,双方都以「中庸之道为修身治国之准绳」。然,亚里斯多德的中庸思想,在西方并不十分盛行,观孔圣中庸之道,始自孔子以还,一直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汉儒—董仲舒著「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云:「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宋、朱熹著「朱子语类」云:「古之圣贤,从根本上便有惟精惟一功夫,所以能执其中,澈头
-
我国土地得以买卖,当从商鞅变法谈起。西元前三五〇年,商鞅在秦国变法,废除了井田制度,造就了一个民得私有买卖土地的新社会。这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土地制度,刺激了秦国的生产力,也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秦与继起的汉帝国,可以说都构筑在土地得自由买卖的社会基础上。但正如董仲舒所说:「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仟佰,贫者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贫富的悬殊差距,是此一制度的最大弊端,但史论所及,却常忽略了此一制度在战国时期的重要性
-
汉承秦后,由于秦代法家崇尚黄老厉行暴政,汉高祖即位,命叔孙通制定朝仪,重伦理,文、景之世,政简刑轻,予民休养生息,实则道家用世。至武帝时,采董仲舒天人三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汉代思想形势转化。大儒辈出,以董仲舒,杨雄,司马迁为最。后汉大儒亦众,以王充对中华伦理思想影响最大。东汉末年,伦理不修;三国·两晋,六朝至五胡期间,由于战乱不断,伦理荡然,世风颓废。此时儒教势力,比之道、佛二教,虽极衰微,然仍能保具命脉,不失传统思想之主流,六朝学者之中,对
-
乐安 南草江西乐安西南部,有个群山怀抱的偏僻山村,这就是被誉为江南第一古鎭的流坑村。这里,除完好地保留了相当部分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和数代皇帝敕建的宅第及众多历史名人留下的匾额外,更吸引人们兴趣的,是这里特殊而罕见的历史人文景观,即古代科举考试中毕集了数以百计的状元、进士、举人于一村的奇特现象。流坑村系乐安县牛田鎭下辖的一个行政村,四千多人口,均为董姓,自古至今便无第二姓,开基于唐五代开平初,奉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先祖。自第三代始,儒生董文广第一个创办了「桂林
-
共有三途:乡兴贤能,国学考校,诸侯贡士。[1]春秋战国时代,各国长期争霸,为求生存发展,争相发掘及延揽人才,凡有学养专长者,除隐而不见外,大多可获重用。是故「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为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2]秦灭六国,建立大一统之帝国,在人才选拔方面,虽亦有所变革,但在官制方面,则建立以巩固皇帝地位为核心的官僚制度。秦亡汉兴,因秦「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3]是故无论从政治制度或文官制度而言,秦代可谓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