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共返回6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包打屁股

    来源期刊:《江蘇文物》第2卷 第10期  作者:崇安散人 出版时间:1979-04-10
    关键字: 无锡 漕运 差役

    域征纳采办漕粮的储运总站,这个机构,我们邑人都叫它为「粮场」。「粮场」在什么地点呢?因为后来它已一点痕迹也没有留着了,所以知道的人少之又少。这「粮场」因在淸代末年,漕运改为海运后,巳撤销不再办粮,迨京沪铁路筑成,即将改为货物车站及仓库,因此已无丝毫遗迹可寻。铁路货站,在北门外通运桥北堍,靠东沿运河的一带,这里就是淸代「粮场」的所在地。在淸时,江南各县,收集征纳来的漕(即完田赋缴纳的稻谷),都陆续运到此地,集中储仓,再予北运。还有政府向民间市场采办

  • 文章難寫難像的寗波方言(二十七)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97期  作者:湯强 出版时间:1976-08-01
    关键字: 方言 故乡 发音

    )「孤羊卵(鄕音唸乱)袋」——碰不起。(例如你又不是「孤羊卵袋」,一些碰不起的。本句方言,卵袋两字,大致不会错。(鄕俗称肾囊为乱袋)孤羊两字,恐有问题,难道羊的卵袋,经不起碰吗?孤羊不能碰,羣羊就能碰吗?「倍」——穗也。(例如今年风调雨顺,禾稻结双「倍」,不但丰收可期,且佳兆也。这个倍字,乃穗字的别音,可以断言。)「吹糖案」——糖吹成各式小动物。(小贩用糖(家鄕叫做陈糖)揑成各种小动物,用竹管吹胖,倒也维妙维肖,足称手工艺中之一绝,且为孩童们,最喜爱的东西

  • 文章上下游一帶苛捐又雜税

    来源期刊:《闽聲》 第18期  出版时间:1968-02-15
    关键字: 苛捐 杂税 船捐

    匪区——一、芦山,二、茶洋,三、樟湖坂附近的五狮饼,四、龙地,五、埕濑,六、柳埕,七、金钟潭,八、马耳,九、湾口下的三门港赤歧(以上各处每船勒饷三四元或六七元不等,如有违抗,立遭枪毙焚船。)苛捐杂税——一、光泽县警衞团勒抽捐,每担勒收大洋三角一分,由光泽发单,至邵武换单,每担又收验单费大洋五分,换给的单,到水口寨验收,每艘雀船平均载四十担,须被勒大洋二十元零四角。二、光泽周旅抽收捐,每担三角,由光泽发单,至水口寨验收,每艘雀船又缴验单费二角,(每艘

  • 文章常州臘月廿三送灶習俗漫談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219期  出版时间:1987-01-01
    关键字: 故乡 送灶习俗 灶王爷

    他「上天言好事」了。常州人送灶,有几样东西是不可或缺的,一是灶家轿,在送灶时就在灶前焚烧,每年一过腊月十五,街上卖灶家轿的就出现了,他们利用农暇,像糊灯一样地做成了直径尺许,花花绿绿的轿子,送到城区、鎭上叫卖,那种连续性的叫声,记得是:「灶家轿,灶家轿,灶家轿呵!」一次又一次地反复叫卖,正说明了年关已近,岁月如梭,眞有不寒而悚之感。另外,也必须做送灶团子,那是用七分糯米和三分糙米磨成纷做成的,每一组四个,每个有桃子大,一半是掺上红糖,成棕色,一半则仍保持

  • 文章故鄉拾穗(三七)農業概況——雜糧

    来源期刊:《武進鄉訊》 第98期  作者:張一嘯  出版时间:1976-11-15
    关键字: 农业概况 杂粮 玉米 盆景 玉米花

    「爆啪蕾」,不但可以吃,且可以将之做成盆景。记得少年负笈从恽澍先生读书时,有一年孟河城内天地堂(庙)之天地菩萨出会,其出巡之路线须经过背阴庙骆驼岗、滕村至小河鎭,再由潘孙汤三村经丈百转刘费孙三巷汤家村,胡家山下囘孟河城内。凡菩萨出巡经过之村庄,均得摆设祭桌致祭,以供沿途随侍之善男信女祭拜,祭桌上除鸡鸭鱼肉暨猪头三牲外,并有特制之各式糕饼点心,此外便是盆景。盆景在家鄕来说,是难得一见的,除极少数世代书香门第富有人家之读书人,因平日不事生产,有暇培植各种

  • 文章東北的吃食

    来源期刊:《東北文獻》第11卷 第1期  作者:許景春  出版时间:1980-08-01
    关键字: 东北 食物 粮食 玉米

    若要谈起东北的吃食来,使我国同胞联想起「高梁肥,大豆香。」这两句动人的言词,的确,东北有肥沃的土地,东北有广大的平原,东北有众多的森林,东北有无限的宝藏,东北称为中国的「谷仓」,是名符其实的。东北虽有这么多的出产,可惜人口不足,当然,关内没有往东北大量移民,众多的森林,却大部完整无缺,将来大陆光复后,有计划的移民实边,东北养一亿人口,不会有问题。东北的农产品有五大类、即高梁、大豆、苞米(玉)、小米、小麦、稻米在东北,可能将要成为第六农产品;东北居民

  • 文章北京的豆汁兒

    来源期刊:《察哈爾省文獻》 第30期  作者:張國柱 出版时间:1992-08-01
    关键字: 北京 白米 榨菜 小吃 豆汁儿

    也有串街走巷卖豆汁儿的,拉着个小排子车,车上放一个大木桶,我年轻时,若到了北京,一定要去市场卖一两碗豆汁儿喝。这是六十年前的事了,大约四百制钱即两个大铜子儿,就满满的三大马勺够三、四口人美美的大喝一顿。如果家里熬豆汁儿要用沙锅,火候须不温不爆,边热边搅和,因为豆汁儿容易「飞」。豆汁儿一「飞」,盛在碗里,就汤是汤,水是水,不像粥了。熬生豆汁儿还可加入一小撮轧碎的白,这样熬成的豆汁儿,稠糊,更能挂碗。与豆汁儿暌违了六十多年,每当提到豆汁来,依然令人齿颊生津

  • 文章中原的玉蜀黍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8卷 第6期  作者:夏兆瑞 出版时间:1976-06-25
    关键字: 中原 玉米 往事回忆

    在政府鼓励粮食增产,推广种植杂粮声中,不禁想起了中原所产美颜如玉的玉蜀黍了。玉蜀黍又名玉、玉麦、玉高梁、珍珠、包谷等,它的「芳名」特多,顾名思义,除包谷一名系因其被著罩衫,层层包裹着「玉躯」,好像古代深居闺房,服饰保守,擧止谨严,不轻露面的大家闺秀外,其余五名都是佩玉戴珠珍贵的玉女雅号,充满玫丽雅致娇贵的气息,予人以高洁淸新姣美的感觉!在农粮中它是得天独厚,拥有美名最多的一种。这些美名,都是因它具有冰肌玉骨,玉容花貌,明艶照人的美颜玉躯所赢得,倘世界

  • 文章吃飯比賽談吃飯

    来源期刊:《寧波同鄉》 第209期  作者:黄影帆 出版时间:1985-12-01
    关键字: 比赛 饭量 回忆往事

    吃起来矻巴矻巴,既硬又香,到北方后尝尝高粱米饭,有些相仿。谈到各种米饭,不能不提一些种,如当今吃的浊水蓬来,说是多么香软,但总比不上家鄕的晚稻米,眞是香软无比。而三北的早稻米,胀息差,质硬,比较不好吃,但为什么要种呢?因为在粳稻未熟前的靑黄不接期间,早稻可供农家月余的粮食,直到晚稻登场,而一般农家只收一季的粳稻是家常粮食,如在来米,不黏不硬。但另有一种在接壤海田阶段的水田出产的红谷白,壳如赤金,米粒细长,单位产量不多,可种之田也不多,却属于高级

  • 文章『九重粿』與『煎餅』

    来源期刊:《闽聲》 第47期  出版时间:1971-09-30
    关键字: 食米 重阳节 豆芽 点心

    在福州家鄕重九日所吃的东西,有一甜一咸,计分两种,让人自由选择所好,各不勉强,甜的是「九重粿」,又名「登高粿」,咸是「煎饼」。九重粿是用食,磨成水浆,调以红糖,薄薄地浇在圆型的蒸笼里,蒸熟了一层,又浇入一层薄浆再蒸,大约有九重之多;上下两层则为白色米浆混白糖之后所制,中间黄色的几层,是夹在白色当中,蒸熟后出笼,切成三角形一块,每一块上面揷有一面三角形纸制的红绿色旗。(抗日时窗上抗日标语)。食时大半喜欢把它一层一层一层慢慢地撕开来吃,眞是既好吃又好玩

共66条记录 1/7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