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石钟山共返回11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游鄱阳湖口石钟山

    来源期刊:《海州文獻》第23卷 第2期  作者:徐艷蘭  出版时间:2001-06-01
    关键字: 石钟山 旅游观光 诗歌

    風起石鐘鳴,江湖清濁分;月夜泛舟去,窺穴聽濤聲。

  • 文章水经注,石钟山与其他——

    来源期刊:《溫州會刊》第3卷 第1期  作者:張忠建 出版时间:1987-02-01
    关键字: 《水经注》 杨守敬 石钟山 人物怀念

    江。抗日军兴,该会既是有预算的机关,便全体迁建大后方。一时有「导淮入川」的传播,使人忍俊不已。该会入川果然不负众望,建立一项有名的水利工程,在川南綦江县,筑了綦江活动水坝,调节了故道水流,川民迄今感其利便。北宋苏东坡曾疏释了「水经注」是大家所周知的。今日我不妨据实演绎一番。是否今后有志疏释者,宜循此线?东坡既博览多学,也曾接近郦著,随泛游之便,而加以实地印证。他讲…水经上说:江西省鄱阳湖口有一座石钟山。郦道之水用山临水泽,微风吹动波浪,水和石头相撞,好像大

  • 文章李烈钧与杨赓笙同游石钟山唱和诗读后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92期  作者:袁作 出版时间:2003-05-01
    关键字: 李烈钧 杨赓笙 石钟山 诗词 历史逸闻

    蒋介石不合,不同意蒋提出的「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积极主张抗日救国。因此,他俩虽然为国民党元老,却未得到重用。这时,李烈钧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兼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杨赓笙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级参议,他俩仅拥有虚衔,并无实权。一九三二年秋,李烈钧专程来湖口,访问隐居在鄕里的杨赓笙,写有「湖口访杨咽冰同游石钟山」七绝诗五首。在挚友面前,李烈钧那种既忧国忧民,又难酬壮志的胸中块磊,在诗中得到尽情披露。诗一:偕游名胜访名贤,底事旌旗耀眼前。自愧平生虚跋履,敢劳相迓大江

  • 文章庐山“石”趣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11期  作者:崔若林 出版时间:2008-05-01
    关键字: 庐山奇石 石花 石鱼 石林 石钟山

    准之别墅也。朱文公爱之,扁今名」。《图经》亦载:紫霄峰有石室,昔大禹治水时,常登紫霄以眺六合,望水湍,因刻石于石室中;清《一统志》云:「紫霄峰石室,极深险,人不可至。有好事者,缒而下,摹得石余字。字奇古不可辨,惟『洪荒漾』予乃撵,六字可识云。」庐山的山体地貌集雄奇险秀为一体,断块作用造就了雄伟险峻的骨架,冰川流水作用雕饰成了清秀美丽芳容。石钟山,矗立于鄱阳湖口,山虽小但名气颇大,此山是因为其形其声均似洪钟,故而得名;宋代苏东坡有《石钟山记》,极大地提高其

  • 文章櫻花的聯想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204期  作者:袁作 出版时间:2006-05-01
    关键字: 樱花 石钟山 中日友好 郭沫若 往事回忆

    湖口 袁作在旅游名胜江西湖口石钟山船厅傍,有一棵樱花树,淡红色的花朵,招惹著游客们的瞩目,这棵樱花树,是一九八二年三月,中日友好访华团京洛会染井吉野种植的。它象征著中日人民的友谊,也消除了我童年时憎恨日本人的烙印。一九三八年,日寇侵占我的家鄕,奸滛烧杀,无所不为。一天,时近中午,日军突然向我村炮击,轰隆隆的炮声,震耳欲聋。数十发炮弹在我村周围和房屋上爆炸。我年仅十六岁的哥哥,刚从山上砍柴回家,就被一颗罪恶的炮弹,夺去了生命。我妈妈哭得死去活来,痛不欲生

  • 文章石钟山、黄山之游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99期  作者:楊曉蒼 出版时间:2005-02-01
    关键字: 石钟山 黄山 风景名胜 参观游览

    瑞金 杨晓苍「旅游何言辛苦,爱山罔计疲劳。尽忘烦恼乐今朝,寻幽揽胜吟啸。曲径依山雾隐,清流越石珠抛,人人欣喜奋攀高,天外决眦归鸟」。——这是我塡的一阙《西江月·旅游》词。今年暑假,学校组织全体老师外出旅游,我们十四位老师决定去游石钟山、龙宫洞、黄山,塲部提供了一部警车给我们,七月三日早上七时正,我们带着家属轻装简束便从南昌出发了。警车风驰电掣般飞驶在昌九高速公路上,经永修、德安,二个小时到了九江,再上九景高速公路,过鄱阳湖大桥、进隧道,九点半钟抵达湖口

  • 文章石钟山命名考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2期  作者:袁作  出版时间:2000-11-01
    关键字: 石钟山 命名考证 历史史料 地理著作

    湖口 袁作地处湖口县城的石钟山,扼鄱阳湖而临长江。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名篇《石钟山记》写的就是这座山。山的面积虽然不大,由于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山势奇特,建筑雄伟,园林优美,在国内外颇有名气。被誉为「鄱阳湖口的一颗明珠」。历代许多名人学者到此游览、探访、考察。还有的旅游者一到石钟山,就询问、寻找「石钟」。其实,石钟山并没有「石钟」。石钟山为甚么以「钟」命名?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至今还在争论。石钟之名,最早见于汉代桑钦所著《水经》。上面记载有「彭蠡之口

  • 文章石钟山散记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95期  作者:董建民 出版时间:2004-02-01
    关键字: 石钟山 自然风貌 亭台 观日落 游览记略

    湖口 董建民眞是三生有幸,我的蜗居离石钟山竟只有五十余步,无形中我们都成了东坡居士的「守望者」。石钟山的具体位置,就在我住所的右后方。得天独厚,无需旅途劳顿,几下就可以转悠到山上。熟悉登山的石级,就像熟悉自家的门槛;了解山上的一草一木,就像了解书架上的一典一籍。恕有出言不逊,它是我家的屋后花园。从山下拾级而上廿四阶,即至山门(笔者注:右侧已新修高大的山门);再步廿四阶,就到了石钟亭;接着又登七十八级,可达怀苏亭;通过亭边的场地又上六级,才能进入山南顶端

  • 文章湖畔明珠 旅遊勝地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93期  作者:董握璋 出版时间:2003-08-01
    关键字: 石钟山 自然风景 旅游名胜 历史建筑 石刻诗联

    湖口 董握璋石钟山位于赣北湖口县城,正当江湖汇合处。东岸,地理坐标东经一一六度十三分,北纬廿九度廿五分。面积约〇·二平方公里,海拔最高处六一·六米。三面环水,一面依城,左有烟波荡漾的万顷鄱湖,右有一泻千里的浩瀚长江。与九江巿梅家洲、江洲、安徽宿松县老洲隔江相望,是出入鄱阳湖、往来长江的必经水上要塞。其为何以石钟命名?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有三论。一是声论:如北魏郦道尤《水经注》认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唐朝李渤则认为

  • 文章鄱阳湖口石钟山

    来源期刊:《江西文獻》 第187期  作者:袁作 出版时间:2002-02-01
    关键字: 石钟山 鄱阳湖口 历史记载 自然风景 出土文物

    湖口 袁作石钟山,位于湖口县城双钟鎭。有上下石钟山之分。倚南的为上石钟山;靠北的为下石钟山。两山对峙,耸立在鄱阳湖口,长江之滨,相距一千二百米,双钟鎭即由此而得名。上石钟山奇石突兀,层林叠翠,有「瑞云洞」、「英雄石」、「系马桩」等名胜及宋代王安石、明代常遇春等名人题字石刻。下石钟山危崖耸峙,楼阁参差,素有「小蓬莱」之称。明代王恪《咏石钟山》诗「千尺危崖俯碧湾,金仙楼阁异人寰」之句。古往今来,拥有名山之誉,人们习惯地把它泛称「石钟山」。石钟山得名,始见于

共11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