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子库

搜索历史

搜索结果

您搜索的关键词:平反共返回16条记录

类别 排序方式
在结果中检索
  • 文章明末清初的舟山屠城史話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40卷 第10期  作者:何雷書 出版时间:2008-10-10
    关键字: 舟山 屠城 辛卯之难 清军 平反

    平反,也为「辛卯之难」平了反。康熙垢十七年建定海县以后,舟山人就把九月初二定为「屠城节」。是日,全城鸣钟击鼓,放焰火、设街祭,居民家备「屠城羹饭」,公开祭祀「辛卯之难」中被杀害的军民。并把「同归域」扩建成「同归大域」。在墓前的石柱上镌楹联:「英魂各逐当年志;白骨同垣万古春」及「水火刀兵顷刻;忠孝节义千秋」。康熙三十五年,朝廷为安洋将军刘世勋赐諡为「烈愍」。是年,又在城里建「刘烈愍公祠」。康熙三十七年,定海总兵蓝理置祭田三十八·七亩,作「屠城节」和清明节祭奠

  • 文章澎湖寃案始末

    来源期刊:《山東文獻》第15卷 第3期  作者:周紹賢  出版时间:1989-12-20
    关键字: 澎湖冤案 谋生 罹难 平反

    我穷途罪人,受此德惠,何以报哉?新生队不收容我,虽不受管训,而仍在罪徒之籍,受不平等待遇,若所在之区,发生盗匪事件,特种户口即在被传审之列,并须盖印指模,以作事迹之对证;随时受检查、受侦询,精神受无形枷锁之苦。我乃到处漫游,往来台北,夜间困顿则睡于车站凳子上,意在是否能遇侠义之友,抱奋勇出而助我平反寃案,山东人对此寃案,大都心怀畏惧,相戒勿言;须有巧合,偶遇奇缘,始可作有效之谈。三月之初,到草山(后名阳明山),访阎百川,谈说:三十八年,政府迁广州,残局之末,阎

  • 文章岳飛冤獄的株連

    来源期刊:《中原文獻》第29卷 第4期  作者:張鴻文 出版时间:1997-10-01
    关键字: 岳飞冤案 韩世忠 冤案平反

    岳武穆被秦桧以「莫须有」之诸罪诬害后,武穆之女银瓶在沪上投井殉父,武穆家眷悉流放岭南,时韩世忠夫人梁红玉主动率女兵护送至云南,途中秦桧密派奸佞伪装土匪屡欲加害,皆为红玉所除,秦桧恨之入骨,但莫可奈何;岳眷至云南,为防陷害,不得已分别改姓「丘」与「山」,始得存活,孝宗时虽平反,部分归宗,部分仍以「丘」「山」为姓,但同入岳祠祭祖,迄今互不通婚。秦桧以诬陷冤杀岳飞大功(宋高宗赵构以恐岳飞败金迎回徽钦二被俘皇帝,使其帝位不保,因而同意冤杀岳飞,以保皇位)独揽大权

  • 文章翁同龢为杨乃武平反

    来源期刊:《常熟鄉訊》 第12期  作者:蘇懷一 出版时间:1992-11-01
    关键字: 翁同龢 杨乃武 平反寃案 秉公执法

    杨乃武与小白菜」是淸末四大奇案之一,留传至今,家喩户晓。不少戏曲评弹以至电视,都曾演播,吸引了广大的观众。可是「杨案」最终得以平反,实得力于我鄕先贤翁同龢甘冒风险,认眞覆查的结果。可惜这段重要关节,或因翁氏晚年遭削职归籍,沦为罪臣,好事者故意廻避,不便编入剧本,而渲染了刑部侍郞夏同善和醇亲王为杨乃武翻案,所以鲜为人知。近阅中国近代史丛书,道及此事,并参证翁氏日记,爰特简述以飨读者。当一八七五年(光緖元年)十一月十五日,杨乃武一案已蒙寃二年,正处候斩之际

  • 文章一篇眞摯感人的祭文桃園縣平鎮龍潭鄉農民之友公祭陳故監察委員大榕

    来源期刊:《湖南文獻》第14卷 第4期  出版时间:1986-10-15
    关键字: 追思悼文 维护农户权益 平反悬案

    石门水库管理局有关人员,作成勘査笔录,确认农户的水权已遭剥夺,由于 老前辈的态度严正,坚持原则,终为我们争囘了合法的权益,泉水区农民无不额手称庆,感激涕零,也更证明了「五权宪法」的功能。因此,谁能再说我们台湾不民主?谁敢再说我们政府不公平!敬爱的陈老前辈,我们知道您花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神,引据所有的相关的法规,作成万言调査报吿,保障我们的权益,并要求司法单位暂缓査封农户财产,由于 老前辈锲而不舍的精神,使我们的寃屈得以昭雪,十多年的悬案,终于平反,泉水区农户为

  • 文章清季轟動浙省奇案楊乃武與小白菜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1卷 第6期  作者:王傑 出版时间:1969-02-15
    关键字: 杨乃武与小白菜 杨乃武奇案 杨乃武平反

    醋,骨骼受伤及特定部位,即现出靑紫红各色,凡无毒或无伤痕,骨则呈白色。),案情发展到此,葛品连之死,非由杨乃武及葛毕氏之谋害毒毙,已得结论,遂予释放。杨乃武虽蒙平反,免除刑责,然踝骨已碎,步履蹒跚,仍囘余杭重理旧业,且益恣横,光緖二十二年,复遭杭州知府侯官林启(字廸臣,光緖二年进士)之捕治,嗣乃移居上海,在申报馆任主笔有年。毕氏南返后,即嫁与何春芳以终;一说削发为尼,未知孰是。据说当刑部审讯之日,京中人士至刑部法庭观审者如堵墙,几无揷足之地,均为欲睹毕氏之

  • 文章王守仁十歲能詩

    来源期刊:《浙江月刊》第6卷 第10期  作者:恆老  出版时间:1974-10-30
    关键字: 王守仁 作诗 平反 人物事迹

    王守仁,明浙江餘姚人,字伯安,築屋於陽明洞中,自號陽明子,人稱之曰:陽明先生;父名莘,號德輝,成化十七年憲宗時第一名進士,官至南京吏部尙書,有器度,事親至孝——祖母岑氏,溫良恭儉,百歲而終……孝宗弘治十二年,守仁應試中進士,翌年授刑部主事,正德年間,武宗命其巡撫南贛,平大帽山諸賊,定宸濠之亂,明代「文臣用兵」,未有如守仁者,卒年七十歲,贈新建侯,諡文成,其學說良知良能爲主,外稱姚江派。相傳當時守仁孕育其母腹中者歷十四閲月,生前一日,祖母夢見神人從雲中送下...

  • 文章(专载)山东同乡会平反澎湖冤狱案暨要求发还员林实中眞相

    来源期刊:《山東同鄉會會刊》 第2期  作者:盛士畊 出版时间:2000-02-01
    关键字: 学生冤案 联名提请议案 冤案平反 平反准备事项 澎湖防卫部子弟学校 学校接管 冤案影件

    壹、平反澎湖冤狱概况一、冤狱之由来民国三十八年大陆局势逆转。山东十余所流亡在江南之中学凡八千学生,随政府南下至广州,当时风雨飘摇,人心惶惶,不知何去何从,适有澎湖防卫司令部派罗延瑞副师长来广州告称:「其司令官李振清中将祖籍山东,愿以同乡之谊,接全体师生去澎湖」,经与敎育部官员及山东省主席秦德纯、敎育厅长徐轶千,召集各学校校长会商达成协议:八千学生及所有老师一同去澎湖,年在十七岁以上者,半训半读,十六岁以下者及女生另立学校受敎。于六月下旬第一批抵达澎湖渔翁

  • 文章鄉先輩李鴻文傳略及其詩

    来源期刊:《山西文獻》 第81期  作者:資料室 出版时间:2013-01-01
    关键字: 李鸿文 平反冤案 阻拦山炮 《前尘回忆吟草》 民国政绩

    者达七百余人。著有《民法槪论》及《刑法槪论》。先生同时任臬署发审局正审委员,曾平反一大冤狱:因晋州商人,行至赵州,被劫;由赵州捕获抢犯六人,均以死罪定谳。至秋审时,翻供,发交先生覆审。先生详察案情,觉有可疑,即嘱由两县学生,回籍代为查访,旋得晋州学生函吿:「此案系舖伙欺骗财东,假报抢案,因分赃不均败露,已由财东控县问明,追出赃银,将舖伙办罪」等语。先生闻知,即驰赴晋州,提回原卷,呈明臬司,将此六人提堂,均以无罪释放;六人叩头至于流血,连呼青天者不止。旧例

  • 文章唐德銘公傳

    来源期刊:《东安文献》 第16期  作者:唐超群 出版时间:2002-01-01
    关键字: 唐德铭 人物简传 家世谱系 明朝时期 平反冤狱 游历潇湘

    稳住社稷。斯时布告天下,凡先帝最后一次科考录取人员,优先起用,为国求才,共同来光大明朝基业并盼举国上下,一心一德,戮力同心,建立国富兵强全民安乐之大明帝国。明成祖永乐元年四月,德铭公奉旨出任湖南郡太守,直辖零陵、祁阳、东安、道州、宁远、永明、江华、新田八县,相当于淸代州知府,民国之专员公署。德铭公到任后,谦恭自居,政简刑淸,以服务百姓为第一,勤政爱民,以解决民间疾苦为优先。于是明查暗访,平反冤狱,感化罪犯,五年来政绩卓著,口碑载道。惟德铭公性情好静,不喜逢

共16条记录 1/2页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第